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张承志的正义观念

发布时间:2019-01-22 15:23
【摘要】:张承志作品中的正义概念,很多时候具有固定的内涵,它主要表现为针对美国的批评,也即正义的对面存在着一个"敌人",他用了许多名称来称呼,如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霸权主义、法西斯十字军等。这种批评体现了一个作家关心民族、国家前景的可贵精神,估且不说他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否完全准确,比如西方国家是不是真的要来瓜分中国,日本是否已经构成了对中国的威胁,但他所传递出的西方世界舆论对待中国的那种霸道以及不尊重别国的信息,则是真实、真切的。张承志的批评同时也具有一种建设性,这主要表现在他试图从对日本的解读中,寻求一种可能的正义的互助;于研读了安达卢斯穆斯林800年的辉煌历史中,强化了一种"穆斯林的屏障"。张承志关于正义观念的论述,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Abstract]:The concept of justice in Zhang Chengzhi's works often has a fixed connotation.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criticism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s, there is an "enemy" opposite to justice. He has used many names, such as neo-imperialism, to describe it. Neocolonialism, fascism, hegemonism, fascist crusades, etc. This criticism reflects the valuable spirit of a writer's concern for the na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not to mention whether his judgment o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completely accurate, such as whether Western countries really want to carve up China. Is Japan already a threat to China, but his message of Western public opinion about China's hegemonism and disrespect for other countries is real and true. Zhang Chengzhi's criticism is also constructiv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his attempt to seek a possible mutual aid of justice from his interpretation of Japan. After studying 800 years of glorious history of Analus Muslims, Yu strengthened a "Muslim barrier". Zhang Chengzhi's exposition on the concept of justice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tinence.
【作者单位】: 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研究》编辑部;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旷新年;;以卵击墙[J];读书;2009年11期

2 李敬泽;;我所看中的五本书[J];深交所;2009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温育仙;;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策略研究——兼谈霍译《红楼梦》的翻译策略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王均萍;;从《热带癫狂症患者》看茨威格对西方主体性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明晶;万秀增;;重新解读黄哲伦的《蝴蝶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何玮薇;;2001年-2008年法国《观点》杂志旅游专栏分析——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文煜;;浅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子;;身体、空间与认同——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价值向度与现实启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白草;;张承志视野中的鲁迅形象[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潘世杰;;回族饮食文化禁忌理念解读[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10 秦红岭;;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重新认识与构建[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5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颖;跨越与再现[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5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6 陈烨;谭恩美小说和张艺谋电影中的东方主义[D];南昌大学;2010年

7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陈晨;木雕花板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顺洪,孟庆龙,毕健康;国内外学者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04期

2 薛晓光;新殖民主义刍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孙迎辉;;新殖民主义问题浅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罗文东;人道主义:解析与重建[J];浙江学刊;2001年03期

5 吕波;人权的道德性──米尔恩人权思想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6 付莉苹;;也谈米尔恩之低限人权——兼评《浅析米尔恩的低限人权》[J];法制与社会;2011年13期

7 黄楠森;人道主义和人权理论的重大突破──在《人权研究资料丛书》座谈会上的发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01期

8 张忠祥;试析恩克鲁玛的非洲统一思想[J];西亚非洲;2004年02期

9 房宁;世界格局与爱国主义[J];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01期

10 吕波;;人权与道德——米尔恩人权思想述评[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0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文东;;论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国人权研究会供稿;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N];人民日报;2005年

2 俞可平;解析“九·一一”事件与当代世界[N];光明日报;2002年

3 王志安;全球化下的社会主义运动方向[N];社会科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莺;恩克鲁玛非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陶燕云;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13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13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a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