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伯林自由观念的重构

发布时间:2019-02-28 11:56
【摘要】:在《两种自由概念》中,伯林对消极自由的辩护是从两方面做出的:他既主张自由本身就是消极自由,又主张作为政治价值的自由只能是消极的。这两个主张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却缺乏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消极自由的继承者们同时接受了这两种观点,并进而认为消极的政治自由发源于消极的自由本身,由此得出了自由没有内在价值的结论。罗纳德.德沃金对自由问题的处理典型地体现了对伯林自由观念的这种解读,本文通过对德沃金论证的考察,指出政治领域中各项基本自由权利必须以追求理想人生的积极自由为前提才能得到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截然对立,反而相互补充、共为一体。两种自由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为我们重新理解伯林的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的线索,而对伯林文本的进一步考察和澄清则佐证了我们重构伯林自由观念的合法性。
[Abstract]:In "the concept of two kinds of Freedom", Berlin's defense of negative freedom is made from two aspects: he holds that freedom is both negative freedom in itself and freedom as a political value can only be negative. Although the two ideas are similar in form, they lack logical necessity. The inheritors of negative freedom accept these two views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n think that negative political freedom originates from negative freedom itself, which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freedom has no intrinsic value. Ronald. Dvorkin's handling of the problem of freedom typically reflects this interpretation of Berlin's concept of freedom.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Dvorkin's argumen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ll the fundamental freedom rights in the political field must be understood on the premise of the positive freedom in pursuit of the ideal life. The negative freedom and the positive freedom are not totally opposite, but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become an integral whole. This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freedom provides a new clue for us to re-understand Berlin's concept of freedom, and 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Berlin's text proves the legitimacy of our reconstruction of Berlin's concept of freedom.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哲学系;
【基金】:浙江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当代政治哲学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号:188050-17222021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8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慧玲;;政治哲学视野下的罗尔斯差别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郭慧云;王晓艳;;罗尔斯和马克思共同的政治哲学视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3 杨晓东;马俊峰;;政治正义的哲学传统与马克思的正义观[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4 黄寿松;;马克思对近代西方人权观的祛魅及其理论旨趣[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孙平;;正义、理性主义与福利国家——浅析哈耶克与罗尔斯的论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魏峰;;正义的教育政策:社群主义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7 祝爱武;冯建军;;当代西方社群主义与和谐社会道德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8 杨礼银;;罗尔斯“原初状态理念”的当代意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曹润生;;主体的废黜与人道主义的可能性——关于后主体时代人道主义问题的审思[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蔡晶晶;李德国;;经由理性通往共识:协商民主的兴起及其局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靳凤林;;臣民、人民与公民的道德界分[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看我国的教育公平[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李华荣;;平等主义的良心——柯亨思想的一种政治哲学考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洋;;民主实验和新闻改革——美国公共新闻事业思想评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彭正波;;协商民主与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基于桂林“两江四湖”工程的实证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江燕;;多党合作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A];交流·研讨·谈心——从无党派人士关注的理论问题谈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樊安;英美法理学中的整体性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乃源;通往自由之路[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一平;组合式运气平等[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聂兴超;自由主义中立性研究:辩护与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龚培渝;通过对话寻求承认[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兴;罗尔斯正义理论的论证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薛世妹;多中心治理: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江宏;边沁和罗尔斯关于正当性社会思想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玉琛;普世价值的理性诉求及其限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宗然;关于马歇尔公民资格理论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周文龙;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琛;罗尔斯的基本自由优先论:原则与论证[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陆敬国;《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发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舒杨;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侯占胜;论柯亨的平等思想——基于自我所有理论批判的视角[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娣清;论弗洛姆的自由观[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李勇军;两种自由及其在中国命运的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申建林,储建国;自由与道德、能力、市场——消极自由主义者与积极自由主义者的论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付德军;;伯林的自由概念及其演绎[J];兰州学刊;2008年12期

5 刘训练;;“两种自由概念”探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李宏图;寻找“自由”的另一种定义——昆廷·斯金纳对“自由”的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张德怀,邓春梅;论消极自由理论的发展——从本杰明·贡斯当到以赛亚·伯林[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邓春梅;论伯林的自由观——从两种自由概念谈起[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汪秀丽;;自由的悖论——伯林自由观探析[J];学术界;2006年03期

10 郝鹏;;探究儒学与自由概念的关系[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秦树理;;树立科学的自由观[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2 黄克武;;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缘起与衍变[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木石心;政教、历史与精英[N];法制日报;2009年

2 单世联;“积极自由”在中国的另一个版本[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孔新峰;不容忽视的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苗勇;公民的“权力意识”[N];法制日报;2009年

5 翟振明 (作者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百年启蒙中的几个重大偏差[N];南方周末;2007年

6 谭彦德;在托克维尔与马克思之间[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文宏;伯林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刘训练;公民与共和[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3 蒋柳萍;多元主义与自由:伯林的自由主义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樊凡;现代国家的构建:消极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郭玉芳;新自由主义:自由与平等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杨昌宇;自由:法治的核心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王芳;论昆廷·斯金纳的政治思想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永红;政治自由主义发展的逻辑[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邱国成;古代希腊的个人与自由[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10 钱继磊;论全球化对人权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林;因共同体而自由[D];湘潭大学;2011年

2 夹尚东;两种自由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葛娟;自由与价值多元[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铁;伯林自由观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林玉华;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张力关系[D];辽宁大学;2008年

6 张林卫;在功利自由与多元自由之间[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景云;价值多元主义的政治意蕴[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庆庆;价值多元视野中的自由主义困境[D];浙江大学;2008年

9 刘琳;免于支配的自由:思考自由的第三种维度[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石鑫;以赛亚·伯林自由主义思想探究[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31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31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b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