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念、集体观念与制度变迁
[Abstract]:According to its existence form, the concep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individual idea and collective idea. The individual idea diffuses to a certain extent, through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the collective imitation, the social public opinion rea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to the collective form, aggregates into the collective idea. The idea of collectivity is widely accept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forming a group of individual free individuals and making it a cohesive group. Through the common restriction on the behavior of the group members, it enables the group members to produce concerted actions and generate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system to play its role. The change of collective concept is the precursor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which constitutes the path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guides the direction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When the collective idea changes, the original system no longer adapts to the changed collective idea, the system and the collective idea will weaken each other, and the collective idea will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existing system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system.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基金】: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09KRM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蒋万胜;杜鹃;;论非正式制度与大众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J];东南传播;2010年11期
2 罗必良;;观念、制度与思想解放[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3 罗必良;曹正汉;张日新;;观念、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蒋万胜;李小燕;;建国以来我国农民环保观念的变迁及其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李江源;王蜜;;论教育制度的观念前提(上)[J];高校教育管理;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集》饮食文化分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征汉年;刘玲;;习惯权利基本问题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5 章礼福,李卫东;“法治”、“人治”、“德治”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侯艳芳;;治理商业贿赂:深度、限度、力度与广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于翠玲;;孙中山《实业计划》对印刷工业的论述及其影响——以民国时期印刷杂志对“总理遗教”的阐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雪;;无需法律的秩序——当代社会中非国家法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探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姚小林;;地方立法立项的经济分析[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白中伟;;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中国命运[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7 罗依平;;深化我国政府决策机制改革的基本方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马起辉;徐敏宁;;政府职能定位的三维考量[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杨慧;;“口语”的革命动力学——略论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思想[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廖加林;;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郑少霖;航空联盟反垄断豁免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晓郁;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构[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黄湘平;政府公信力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婷;瞿秋白民生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葛令磊;法律与发展运动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汶庆;论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作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黄辛;经济犯罪刑事立法完善的理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雪冬;论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02期
2 郑金洲;教育观念的世纪变革[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罗必良;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J];开放时代;1999年03期
4 蒋万胜;;论生态文明观的提出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张玉林;;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J];探索与争鸣;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晶;;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消费导刊;2007年07期
2 林岗;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3 伊利斯·埃勒·卡鲁尼;孟秋;;中国的后社会主义转型:作为文化变迁的制度变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4 杨建党;;领袖权威与制度成长:基于互动的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5 陈文新;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语境转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史云贵;;公共理性视域中的制度变迁述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杨光斌;;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石井洁;王国强;;社会主义战略与知识分子的作用[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03期
9 邹薇,庄子银;制度变迁理论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07期
10 沈友军;不确定性、意识形态与国际冲突——为什么独裁政治与民主政治难以和平共处[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峗;;现代中国思想中的社会范畴及其公理意识形态[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2 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型与政绩追求[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袁峰;;价值认同与当代政治合法性的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4 李景鹏;;总序[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5 李俊卿;;全球化视野下的公民意识内涵探究[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6 安东尼奥·内格里;赵伟;;寻找联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7 黄华;;对“信念论政治”中的意识形态机制的考察——以“半夜鸡叫”的文本演变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胜生;;亨廷顿:预言家还是西方中心论者[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周思源;;错误前提下的危险结论——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党国英;;民主政治的动力: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燕明编写;意识形态全球化的本质[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李俊伟;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创新指向[N];学习时报;2009年
3 姜跃;外国政党意识形态的困境与调整[N];学习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李彩艳;西方学术界的理论与意识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李策(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建设[N];长江日报;2005年
6 鲁新安;和谐有赖于秩序 秩序离不开责任[N];南方日报;2006年
7 ;把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作为学问来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6年
8 牟钟鉴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仁和之道,时代的呼唤[N];各界导报;2010年
9 王瑜;西方政党与意识形态[N];学习时报;2001年
10 朱昔群;全球化对社会民主党的挑战[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江山;制度的哲学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2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3 胡铁生;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D];吉林大学;2012年
4 潘非欧;思与公共领域的重建[D];复旦大学;2004年
5 周兴杰;文化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话语重构[D];暨南大学;2006年
6 罗峰;变革社会中的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李素艳;从宏观政治到微观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8 徐露辉;政治整合论[D];浙江大学;2009年
9 饶义军;多元现代性与政治发展[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禹海霞;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雪萍;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周四喜;行政参与的集体行动逻辑[D];苏州大学;2009年
3 张慧颖;公共行政制度均衡构建的审视[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苗枝文;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5 朱琳琳;脆弱的聚合与离散的迷茫[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培广;现代化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整合[D];山西大学;2003年
7 王永良;从前苏联作家的文学创作看前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转变[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海啸;政治合法性建构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9 杨英月;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可媛;中国通货紧缩的形成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446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4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