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本文关键词: 稻麦复种制 长江下游 早稻 晚稻 出处:《历史研究》200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不但是中国农业史上的重要问题 ,而且关系到对唐宋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本文批评了中外一些学者在稻麦复种制研究中对唐代估计过高、对宋代估计过低的倾向 ,对主张长江流域稻麦复种制形成和推广于唐代的各种论据逐一予以辨析 ,认为到了宋代 (主要是南宋 )稻麦复种制才有较大的发展 ,成为具有相当广泛性的、比较稳定的耕作制度 ,而江南平原在这一发展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本文还讨论了宋代稻麦复种中与冬麦搭配的主要是晚稻还是早稻 ,唐宋稻作品种主要是晚稻还是早稻的问题 ,从而解开了导致对宋代稻麦复种估计偏低的认识上的两个“死结”。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ice and wheat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related to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is paper criticizes the tendency of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overestimate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ong Dynasty to overestimate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ong Dynasty. The arguments for the form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rice and wheat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in the Tang Dynasty were analyzed one by one, and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rice and wheat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 had a great development in the Song Dynasty (mainly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become a fairly extensive, relatively stable farming system. And the Jiangnan Plain has always been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i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d whether the rice and wheat mixed with winter wheat in Song Dynasty were mainly late rice or early rice, and the Tang and Song rice varieties were mainly late rice or early rice. Thus, two "dead knots" resulted in the lower estimate of rice and wheat multiple cropping in Song Dynasty were solve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长江下游 ① 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耕作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以前我在一篇题为《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若干问题》的文章中探讨过这一问题 ② ,限于篇幅 ,有些问题没有展开 ,又由于不是刊登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 ,看到的人可能不多。最近我看了一些文章和材料 ,感到这个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根蟠;;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若干问题[J];古今农业;1989年01期
2 李伯重;;我国稻麦复种制产生于唐代长江流域考[J];农业考古;1982年02期
3 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技术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二[J];中国农史;1998年01期
4 大泽正昭,刘瑞芝;关于宋代“江南”的生产力水准的评价[J];中国农史;1998年02期
5 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民经营方式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三[J];中国农史;1998年02期
6 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变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四[J];中国农史;1998年03期
7 曾雄生;宋代的早稻和晚稻[J];中国农史;2002年01期
8 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人口与耕地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一[J];中国农史;1997年03期
9 曾雄生;;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之影响[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01期
10 李伯重;“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群,曾晓丽;从古农书中透视中国传统农业施肥[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2 薛荣;贾兵强;;先秦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与再生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3 高东海;;先秦农业生态观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4 陆应诚;王心源;庄华峰;高超;;基于遥感信息的皖东南圩田图型结构特征及功能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刘伟;王乐;;《l>胜之书》中关中作物播种期的古今对比[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8期
6 王志强;;试析晚清至民初房地交易契约的概念——民事习惯地区性差异的初步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7 刘成群;林锋;;横向里的相似与纵向里的延续——“加州学派”的对比范式[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8 雷志松;;从浙江林业史谈区域林业史研究的意义与前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李亚光;西周时期的自然灾害及特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刘复生;从土地制度的变化看宋代社会[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朱宏斌;;秦汉时期的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A];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会议论文(会议用)[C];2009年
2 张存信;王家武;;发挥气候优势繁育良种进行专业化生产[A];论中国种子工程——全国种子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周祖文;;清代嘉庆朝刑科题本中的生监群体[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4 冯筱才;;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侯扶江;草地-马鹿系统的草地表现[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3 熊兴耀;苎麻体细胞杂交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0年
4 傅大立;辛夷植物资源分类及新品种选育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1年
5 王秀丽;元代东南地区商业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喻学忠;晚宋士风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张景书;中国古代农业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8 李中东;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框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9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姜密;宋代“系官田产”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英菊;范成大《石湖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于娟;石湖本土文化与旅游类中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D];苏州大学;2010年
3 方丹;现代农庄的开发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钟春来;历史时期长江三峡主要农作物的嬗变与分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朱宏斌;战国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6 吴丽霞;《吕氏春秋》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郭红卫;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以北宋为中心的考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刘录民;中国古代农业标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9 孙小凡;麦类作物青贮饲料营养价值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10 苏炳衡;核心经济资源变迁:历史、原因与效应[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 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J];经济研究;1995年04期
3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4 游修龄;;占城稻质疑[J];农业考古;1983年01期
5 顾吉辰;;宋代粮食亩产量小考[J];农业考古;1983年02期
6 闵宗殿;;江苏稻史[J];农业考古;1986年01期
7 陈文华;;中国汉代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和有关农具的成就[J];农业考古;1987年01期
8 曾雄生;中国历史上的黄zK稻[J];农业考古;1998年01期
9 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的低速增长及其原因[J];清史研究;1996年02期
10 李伯重;明清江南肥料需求的数量分析──明清江南肥料问题探讨之一[J];清史研究;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技术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二[J];中国农史;1998年01期
2 李伯重;明清江南种稻农户生产能力初探——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四[J];中国农史;1986年03期
3 曾雄生;宋代的早稻和晚稻[J];中国农史;2002年01期
4 邓洪;;防止秋雨成灾,保卫晚稻丰收![J];江西政报;1952年10期
5 韩茂莉;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略论[J];中国农史;2000年03期
6 徐晓望;论宋元明福建的粮食复种问题[J];中国农史;1999年01期
7 虞文霞;唐代江西农业经济发展刍议[J];农业考古;2004年01期
8 冷杨国,舒阳春,李国安,杨国福,刘炳炎;晚稻旱育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9 冷杨国,舒阳春,李国安,杨国福,刘炳炎;晚稻旱育秧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10 杜文玉;唐五代时期江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舒时富;叶厚专;沈显华;申琪凤;李艳大;药林桃;古新序;万鹏;;丘陵晚稻机械化种植品种筛选研究[A];全国丘陵山地农机化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伟妮;鲁剑巍;鲁明星;李小坤;李云春;李慧;;早、中、晚稻施磷增产效应及磷肥利用率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伟妮;鲁剑巍;鲁明星;李小坤;李云春;李慧;;早、中、晚稻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曹依静;胡水秀;;秧龄对晚稻机插质量及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陈松光;;大棚番茄—晚稻粮经高效栽培模式[A];2008年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张兆康;金康人;向宝庆;毛国忠;;蔺草茬晚稻撒直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A];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及高产优质高效技术论文集[C];2004年
7 张春艳;;西瓜与一季晚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纪念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50周年暨第12次全国西瓜甜瓜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杜筱玲;郭瑞鸽;魏丽;;2005年江西晚稻飞虱大发生气象成因初步分析[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洪文平;宁芳跃;;2005年晚稻减产的气象原因分析[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洪文平;宁芳跃;;2005年晚稻减产的气象原因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程娇邋通讯员 许环忠 洪伟平;晚稻生产农民增产增收[N];海南日报;2007年
2 肖平;湖南湘乡市500万元为晚稻“加餐”[N];中国财经报;2010年
3 陈澈;晚稻:价格有所下调 收购进度减缓[N];粮油市场报;2004年
4 许新;洞口县晚稻当家品种——玉香88[N];湖南科技报;2007年
5 记者 周燕芬;全市晚稻陆续开镰[N];闽南日报;2006年
6 记者 黄颖;唱凯晚稻亩产超灾前水平[N];江西日报;2010年
7 陈澈;江西晚稻市场收购价回升[N];粮油市场报;2001年
8 廖礼芬;苍南创晚稻单产历史新高[N];温州日报;2006年
9 记者 吴砾星;湖南配套补助6200万元促晚稻丰收[N];农民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杨颖慧;海盐11个晚稻收购点方便农户卖粮[N];嘉兴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勇;南方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优势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胡泓;杂交稻与常规稻对钾的需求和利用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曾勇军;双季稻高产群体株型指标及调控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08年
4 王栋;覆草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肥力性状、碳氮动态及水稻生产力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傅志强;水稻植株和土壤对CH_4排放的影响及定量模型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6 彭建伟;不同水稻碳氮代谢特征及水稻高蛋白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纪雄辉;洞庭湖区典型稻田土壤养分流失规律及流域模拟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8 秦晓波;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谢桂先;水稻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对水稻的作用效果与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10 陈冬林;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琳;杂交水稻新组合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汤雷雷;育秧方式及化学调控对晚稻秧龄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郑明;孝感市鄂香1号无公害栽培试验示范调查[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刘冬平;丹阳市稻麦复种系统作物生产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时红;双季水稻对夜温升高的响应及其生理生化机理[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林青;稻田复种轮作系统下作物生产力及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与综合评价[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7 覃夏;双季稻群体生长与氮吸收对密度和氮肥的响应及其NDVI诊断[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胡良雄;以蛛控虫为主的生态调控水稻病虫害大田试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卫华;不同施肥及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田土壤氮磷养分流失特征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王淳;双季稻连作体系氮素循环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468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6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