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先秦至隋唐时期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11:08

  本文关键词:先秦至隋唐时期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民俗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以中国古代汉族传统节同节俗为研究对象,对先秦至隋唐时期的节庆文化作了一个整体分析和解释。以期实现“两个突破”,即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对传统文化内涵解释上的突破,尝试探索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底蕴。 节日节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至隋唐时期的节庆文化是中国历史民俗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传统节庆研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考察先秦至隋唐时期的节庆风俗,更能接近传统节庆文化的原貌,更有研究价值。在西方,传统节日并没有因工业的现代化而失去魅力,而是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然而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居的中国传统节同越来越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这种境况已经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和深思。尤其是在西方和邻国的节同文化的剧烈冲击下,而显得苍白无力;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又表现得无可奈何的尴尬。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学者们开始从学理的角度分析研究问题,普通民众开始冷静地思考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 随着民俗学研究工作的长足进展,以及民俗学在同常生活和市场经济中显示出的巨大潜力,深挖民俗潜在资源,能够创造多种现实价值。因此,传统节庆文化开始成为一般民众关心的生活话题和学界研究的热门主题之一,这为研究传统节庆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种氛围中,笔者怀着复杂的心态,选择了先秦至隋唐时期的节日节庆作为研究对象,从四个方面(文章四部分)对其进行了一次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企望能有益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益于当前的传统文化研究,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本文一开始就将先秦至隋唐时期的节日节庆视作一个民俗问题,因此,,在切入正题之前,就有关节庆文化研究的民俗学学科发展和理论范式等方面的情况作了大致的介绍。特别地提出了民俗学研究中旧的理论范式及其导致的问题,并从理论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就研究对象——先秦至隋唐时期的节日的选择原因、研究范围及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现状等问题,作了较为清楚的解释说明。 第三,对先秦至隋唐时期节庆文化的构成和类型进行解析。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节日构成的结构分析:二是节日类型分析;三是节庆特征分析。将此时段节庆文化的时间构成、类型划分、特征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概说,为后面的研究打下铺垫。 第四,节庆巫术和禁忌。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前面对先秦至隋唐时期节庆的分析都是为研究其巫术和禁忌做准备的。众所周知,我们目前所身临其境的传统岁时节庆文化,都是唐宋以来开始以娱乐、喜庆为主题的,到明清时期又增加了游艺的性质。而唐代以前,中国古代汉族传统节日信仰、仪式、习俗的产生及其原因、传统节俗的原生意、信仰心理和习俗仪式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及特点,则是一个相对模糊且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本文试着从进化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的角度来探索这个领域,并提出了“早期中国节庆文化巫术说”的观点。 最后,在宏观对先秦至隋唐时期节庆文化作论述的基础上,选择“端午节”作为个案进行微观上的分析。这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先秦至隋唐时期端午节日时间的前后变化及其文化选择;另一方面是先秦至隋唐时期端午龙舟竞渡。第一方面的述说为龙舟竞渡仪式提供一个背景时间和关于这个时间的一些信仰心理、禁忌仪式;第二方面的述说龙舟竞渡作为一种驱除禳灾仪式,及其对时间的选择。这样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时间(端午)和仪式(龙舟竞渡)二者之间的互选是有其必然性,即龙舟竞渡仪式找到了时间维度,端午也确定了本身的空间维度。这可以很好的映证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的相关理论,也有力的支撑了笔者提出的“早期中国节庆文化巫术说”观点。
【关键词】:先秦至隋唐 节日文化 巫术 禁忌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0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子10-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一、本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思考11-13
  • (一)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12
  • (二) 对存在问题的思考12-13
  • 二、一种理论的准备13-17
  • (一)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进程13-15
  • (二) 原有的理论范式及其导致的问题15-16
  • (三) 新的理论倾向16-17
  • 三、研究对象、范围及原因说明17-20
  • (一) 选题的原因17-18
  • (二) 关于研究对象和范围的说明18-20
  • 第二章 节庆文化的构成与类型概说20-32
  • 一、先秦至隋唐时期节庆文化的“民”与“俗”20
  • 二、节日构成的结构分析20-32
  • (一) 节庆风俗的类型分析22-29
  • (二) 节庆的特征29-32
  • 第三章 传统节庆巫术与禁忌32-58
  • 一、关于巫术的几种观点32-35
  • (一) 古典进化论者观点32-33
  • (二) 功能学派学者观点33-34
  • (三) 当前中国学者几种典型的观点34-35
  • 二、关于处理巫术的原理35-38
  • (一) 根据巫术产生的思想原则而形成的“交感巫术”原理35
  • (二) 根据巫术作用而形成的功能原理35-36
  • (三) 根据结构人类学理论而产生的一般结构的巫术原理36-38
  • 三、先秦至隋唐时期汉族节日的巫术形态38-50
  • (一) 驱邪避恶巫术38-42
  • (二) 祈年求福巫术42-47
  • (三) 预知占卜巫术47-50
  • 四、先秦至隋唐节庆巫术文化的另一个方面——禁忌50-58
  • (一) 关于禁忌50-52
  • (二) 关于禁忌体系52-53
  • (三) 先秦至隋唐时期汉族传统节日禁忌53-58
  • 第四章 传统节庆文化个案分析58-71
  • 一、先秦至隋唐时期端午节时间的前后变化及其文化选择58-65
  • 二、先秦至隋唐时期端午龙舟竞渡65-71
  • 结语71-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表一77-81
  • 附表二81-89
  • 后记89-9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9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宁;钱永平;;现代化进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释比”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瞿林东;论魏晋至隋唐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阚绪良;《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新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王曾瑜;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王柏中;试论汉代陵寝祭祀及其对宗庙祭祀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郑颖慧,谢志强;略论宋代法官审判活动之法律责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黄蕴兰;当代精神生态与审美光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9 邹水杰,岳庆平;西汉县令长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张学智;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信茹;;传媒与民俗生活变迁——甘庄的个案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陈立柱;;说“国必依山川"[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汉忠;;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林文才;;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峥;;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归化和异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吕微;;前言: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安性栽;;《国风》之婚姻观念辨析[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10 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尼瓦尔.赛买提;维吾尔民间禁忌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2 伏俊连;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田彤;转型期文化学的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李小光;生死超越与人间关怀[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兵;梅山地区丧葬习俗研究[D];湘潭大学;2000年

2 马润花;明清山西民居地理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范庆伟;民间意识与臧克家的前期诗作[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储继红;永恒的潜在的结[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漆凌云;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7 施建军;神仙·游仙诗·曹氏父子[D];郑州大学;2001年

8 梁锡锋;汉代的《诗经》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9 张海;贯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马佑红;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先秦至隋唐时期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80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d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