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私学与汉代政治探微

发布时间:2017-04-12 00:13

  本文关键词:私学与汉代政治探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私学,是与官学相对的一个概念。私学最早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史的变革与发展,逐渐制度化,系统化,成为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古代思想文化内涵和发展古代文化教育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在汉武帝之前,私学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诸子学派著书立说,教授生徒,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也各异。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确立了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之后,私学的主要内容即是儒家学说的发展与传授。私学虽属于思想文化这一范畴,其起源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根源,其发展更是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在前人对私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试图通过介绍私学在汉代的发展状况以探讨私学与汉代政治之间的联系。这既包括汉代政治对私学发展的影响,又包括了汉代私学对政治的一定反作用。关于私学与汉代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介绍:首先,介绍了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起,包括私学兴起的时间以及兴起的历史条件,还有就是当时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观点。私学发展到秦始皇时期遭受了一次历史性灾难,但是私学并没有因此覆灭,而是有所保存与发展。这为汉代私学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私学在汉初获得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这时的诸子学说基本都有传授和代表人物,但以儒、道、法家为主。尤其注意的是汉初政治经济的稳定与恢复是在黄老无为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情况下实现的。尽管如此,其他学派的私学也在积极发展,尤其是儒家学说。汉初许多处于官僚系统的高职例如丞相和御史大夫多数是来源于私学大师或是私学弟子,这对汉初政治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无影响,汉武帝之后确立了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私学主要教授的内容即是以儒学为主,儒家教育出现普遍的私学化倾向。再次,东汉时期的私学可以说是较西汉更为兴盛,自今文经被确立为官学以后,古文经即以私学的形式在民间传授,当然私学传授的内容也包括今文经,今古文经之争实质上也是官学与私学之间的斗争。私学的发展对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形势有着深刻影响,东汉的清议活动以及党锢之争中的很多人都是来自于私学,私学在此时也获得了一定发展,对东汉豪族向士族的转化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汉代的取士制度对私学发展的影响,汉代的察举制度及其具体的察举科目比较符合儒家的思想核心内容,私学传授的儒家学说为汉代政治统治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储备了大量的后备军。虽然私学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其传授的内容逐渐儒学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政治需要,为私学大师或是私学学生步入仕途开辟了一条道路,私学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时刻存在着。关于这一点,自然是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关键词】:汉代 私学 政治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22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发展趋势10-18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18-19
  • 四、相关概念界定19-22
  • 第一章 私学的起源及其在秦的曲折发展22-27
  • 第一节 私学的起源22-23
  • 一、私学兴起的时间22-23
  • 二、私学兴起的历史条件23
  • 三、主要流派与思想观点23
  • 第二节 私学在秦的曲折发展23-27
  • 一、“焚书坑儒”对私学的沉重打击23-25
  • 二、私学在“灾难”后的重生与发展25-27
  • 第二章 西汉政治形势与私学27-52
  • 第一节 汉初“无为而治”下的私学27-29
  • 一、“无为而治”27
  • 二、汉初诸子残余的短暂恢复27-29
  • 第二节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私学29-52
  • 一、董仲舒与新儒学29-30
  •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0-31
  • 三、儒家教育私学化31-34
  • 四、西汉士大夫“亦官亦师”的盛况34-52
  • 第三章 东汉政治形势与私学52-61
  • 第一节 私学与今古文经之争52-55
  • 一、东汉初的私学发展状况52-53
  • 二、今古文经之争53-55
  • 第二节 私学与东汉党人、豪族及后世门阀士族的形成、发展55-61
  • 一、私学与清议、党锢之争55-58
  • 二、私学与东汉豪族及后世门阀士族的形成、发展58-61
  • 第四章 汉代取士制度下的私学评述61-70
  • 第一节 汉代取士制度61-66
  • 一、孝廉61-63
  • 二、茂材63-64
  • 三、贤良方正64-66
  • 第二节 汉代私学的历史价值及弊端66-70
  • 一、汉代私学的历史价值66-67
  • 二、汉代私学的弊端67-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祥;怎样正确评价孔子及儒家学说[J];社会科学;1990年10期

2 田玉荣;儒家学说的方向与命运[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09期

3 刘天阁;略论儒家学说的现代管理价值[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7年01期

4 黄启良;中日“恩”文化之比较[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5 路笃盛;儒家学说与中国现代化进程[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9期

6 徐罗卿;中国儒家学说对近代欧洲文明的影响[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7 张晔;简议儒家学说中的人格理念[J];理论探索;2005年03期

8 杜祖贻;儒家学说的文教力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9 毛庆耆;;论儒家学说群性文化的本质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梁韦弦;;儒家学说中的道和道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楼宇烈;;儒家学说的实践性格[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2 苏庆祥;;弘扬儒家学说思想促进经济建设发展[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李昌义;;浅析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内河航标学组联合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3年

4 薛孝斌;;义的义理[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5 王树声;;继承传统文化促进和平崛起[A];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范市兵;;《晋书·载记》涉管言论发微[A];2013第八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国英 专栏;不懂儒家学说就是没有文化么?[N];证券时报;2005年

2 袁静琴;传承中华儒家学说 开创素质教育诗篇[N];中国教师报;2004年

3 陈长春;儒家学说何以流传[N];财经时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徐风;从“和合”文化到和谐社会[N];吉林日报;2005年

5 肖群 宜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传统文化与干部修养[N];宜春日报;2009年

6 柏峰;人生的三部大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叶小文;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面对和引导群众的精神世界[N];人民政协报;2004年

8 马宏伟;有根据与有新意[N];人民日报;2004年

9 陈仓;岂可以法治德[N];南方周末;2004年

10 周岩;长征路上踏歌声[N];市场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古爱娣;私学与汉代政治探微[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2 吴礼明;郭店儒简综治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私学与汉代政治探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00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7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