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聊城商业发展与城市变化
发布时间:2017-05-13 09:18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聊城商业发展与城市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京杭运河既是一种地理标志,又是一种人文符号,它贯穿中国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诸省市,绵延近2000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通道,造就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政治上,京杭运河不但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化提供了保障,而且提高了聊城、临清、德州、天津、淮安、通州等沿运城市的政治地位。从经济上,正是由于运河的畅通与漕运的发达,才带来了南北商帮与物流的汇聚,使聊城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明清重要的商业枢纽、漕运码头、物流重镇。从文化与习俗上,齐鲁、燕赵、吴越、川楚等地的文化通过运河相互贯通与融合,使聊城等运河城市呈现出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本文以明清时期的运河城市聊城为研究对象,探讨运河交通、漕运变迁、商业文明对聊城发展的影响,通过这种分析与研究,进而实现对明清聊城商业文化、民俗信仰、城市结构、街区布置、人口变化等诸方面的了解与掌握,最终揭示聊城城市兴衰的历史规律与本质特征。 本论文主体部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要论述明清时期运河与聊城城市历史变迁的关系,重点阐述了聊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代沿革、交通条件及城市变迁等问题,从整体上把握聊城城市的起源和变迁,进而说明城市的发展和运河的关系。第二章阐述了明清时期聊城商业发展的情况,包括商业发展的优势、发展的轨迹、主要行业、商人来源及经营特点,重现明清聊城城市商业繁荣发展的盛况。第三章论述了明清时期商业影响之下聊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包括城市总体布局、公共设施建设、商业设施建设、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和空间扩展的情况,通过对各种设施和市镇分布情况及形成原因的分析,逐步揭示商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带来的影响。第四章论述了商业发展影响之下明清聊城城市人口及生活的变化,从人口数量、人口来源、从业情况、生活状况等方面考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论述商业发展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运河的疏通促进了聊城商业的繁荣,商业发展又给聊城城市带来了改观。通过对明清时期聊城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口变化的系统梳理,揭示聊城如何由防卫功能的军事重地向商业城市发展,从单一的“城”到“市”,再到真正意义上综合性“城市”的转变过程。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整理和分析有关历史文献,从城市史和社会史的角度,运用比较法、综合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对可靠的、详实的历史资料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对明清时期运河与聊城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聊城大学图书馆、运河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硕博论文库,以及网上古籍书库,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非常必要的资料。除此之外,本论文结合田野调查的情况,总结典型案例,采用走访座谈的方法搜集了一些资料,并对搜集的图片与文字资料,,进行了仔细的整理与分析,在文章中予以援引,形成了完整的资料链。
【关键词】:明清 聊城 运河 商业 城市 空间结构 人口
【学位授予单位】:聊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29;K24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9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10-11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11-17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17-19
- 第一章 运河与聊城城市历史变迁19-32
- 第一节 聊城城市的形成19-22
- 第二节 运河与聊城22-28
- 第三节 聊城城市变迁28-32
- 第二章 明清时期聊城的城市商业32-52
- 第一节 商业发展的优势32-36
- 第二节 商业发展的轨迹36-39
- 第三节 聊城的主要商行39-49
- 第四节 商人来源及其经营特点49-52
- 第三章 商业发展影响下的聊城城市空间结构52-102
- 第一节 明清聊城城市布局52-54
- 第二节 公共设施建设54-77
- 第三节 商业设施建设—会馆、公所77-81
- 第四节 教育文化设施建设81-95
- 第五节 城市空间的扩展95-102
- 第四章 商业发展影响下的聊城城市人口及生活102-116
- 第一节 人口数量102-107
- 第二节 人口来源107-108
- 第三节 从业变化108-111
- 第四节 生活变化111-116
- 结语116-119
- 参考文献119-123
- 致谢123-12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刚,宋伦;明清山陕会馆与商业文化[J];华夏文化;2002年01期
2 张强;;京杭大运河中心城市的形成与辐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莫修权;漕运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J];华中建筑;2003年01期
4 刘捷;明清清江浦的变迁与大运河[J];华中建筑;2005年03期
5 刘捷;;明清大运河与济宁城市建设研究[J];华中建筑;2008年04期
6 刘士林;;大运河城市文化模式初探[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沈e
本文编号:362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6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