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秦美新》“帝典”论与汉新之际士人心态
本文关键词:《剧秦美新》“帝典”论与汉新之际士人心态
【摘要】:《剧秦美新》文中三处"帝典",前两处指上古三代之典章制度,其言汉初"阙而不补"而莽新时"阙者已补",说明王莽的政治施为符合了士人阶层的期待;文末"帝典",则指反映帝王治政的篇籍。扬雄建议王莽制作新《帝典》,并与《尧典》《舜典》合为一体,意在提供新经典以建构新王道,反映出当时士人群体在有德无位情势下将"制礼作乐"心志转化为篇籍创造的表达策略。汉新之际的符命造作,亦可视为此种策略在天人关系建构中的规模化运用。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帝典 王道 士人心态 符命
【分类号】:K234
【正文快照】: 对扬雄《剧秦美新》一文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真伪问题:由于文中对莽新的颂扬之辞,宋代以降颇有疑此篇为伪者。经清代以来众多学者辨析,扬雄的著作权得到确定①。二、年代问题:有始建国元年(9)、二年(10)、四年(12)、五年(13)之说。综合比参,其作年应在四年夏②。三、思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梓;科举制度与士人心态[J];寻根;2005年03期
2 罗霓霞;;牡丹和梅花:唐宋士人两种不同的选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翟勇;;明代嘉、隆年间松江士人研究[J];江南论坛;2009年03期
4 王松景;;西晋初期士人心态初探——俗世与审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5 余来明;王勤;;科举废而诗愈昌——科举废黜与元前期江南士人生存方式的转变[J];学术研究;2011年12期
6 李春青;;汉代士人心态与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 周玲玲;;汉末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士人心态[J];文艺评论;2012年10期
8 罗宗强;;儒学的式微舆士人心态的变化[J];中国文化;1989年01期
9 孙丽华;;论元代士人的归隐意识[J];唐都学刊;1991年02期
10 唐子奕;;两汉经学的应用与士人心态[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综合版);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宗强;关于士人心态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曹 芊;明代学术史研究的新高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江边;文学思想史扩展的学科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化兵;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与诗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张玉璞;“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黄云鹤;唐宋时期落第士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张维昭;儒学文化的悖离与回归[D];浙江大学;2008年
8 张丽丽;清代科举与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贾雪飞;明中后期的上海士人与地方社会[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斌;北宋士人游学生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范月霞;士人身份的分裂[D];内蒙古大学;2006年
3 王丽珍;士人形象与文化追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骆耀军;明清之际士人认同的转变与重塑[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靳晴;六朝小说与士人生活状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丽萍;士人自觉意识的开端[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海兴;汉末散文创作及士人心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黄梅;唐代落第士人心态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于淼;西汉士人“美政”与“美俗”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48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48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