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徽州佛教地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代徽州佛教地理研究
【摘要】:徽州佛教自魏晋南北朝萌芽之始,历经隋唐时期的极大发展,至两宋臻于鼎盛。元末丧乱,徽州佛教显晦暗之象。然而,洪武时期对元代被毁寺庙所进行的重建和归并以及万历年间对佛教的极大投入一度带来了徽州佛教的再度兴盛。不同的是,徽州佛教的复兴仅指物质层面而言,在义理阐发层面上已陷于蜕变,并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状态。从物质层面来讲,明代徽州佛教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佛寺的重修和新建上。以洪武时期为核心的寺庙重修和以万历时期为主体的寺庙新建活动,使徽州寺庙在空间上形成了以婺源为中心的寺庙重修区和以歙县黄山为中心的寺庙新建区。在明代徽州现存的寺庙中,大量遗存的唐宋寺庙成为其主体构成部分。歙县和休宁县也缘此成为现存寺庙分布的主要区域,而歙县黄山基于特殊际遇在明代呈现出佛寺高度集中的态势。从佛教传播层面来讲,僧人是佛教教义的持有者和传播者,僧人籍贯和驻锡地的分布状态即代表着佛教信仰的流布形态。明代徽州的外地僧籍在空间上呈现出广泛分布的状态,其局部集中分布现象不明显;而与之相对的本地僧籍在空间分布上既有面上的扩展又有点上的集中。以明代徽州的驻锡僧人而论,以歙县、婺源两县驻锡僧所占比例较高,且以黄山、仰山为驻锡僧人的密集分布点,整体呈现出以黄山、仰山为中心,向整个徽州城乡空间发展的格局,形成了一种以点为主,点面结合的态势。从佛教与社会关系而言,徽州佛教自产生伊始便不断地影响和渗透着徽州社会。从徽州佛教的传播形态来看,传染传播在徽州陷入困难之局,而阶层传播和刺激传播却都带有鲜明的徽州色彩,体现了佛教传播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从传播载体来看,徽州佛教的传播载体已经不仅限于佛教“三宝”这样的传统形式,逐渐向徽州书刻、版画、雕刻、壁画、目连戏等物质性及非物质性载体渗透,在多样化佛教传播载体的同时,也实现了徽州文化的空间扩展。从传播方式来看,自我传播和群体传播是其突出的传播体系,同时组织传播体系和大众传播体系也在徽州社会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综观明代徽州佛教的传播状况,其特色在于文化传播过程中,佛教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呈现出文化传播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结合。从人地关系而言,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丰富的物产为徽州佛教提供了基本的生存资源。广大人群对佛教的信仰和佛教对丧葬、祈愿等活动的参与为佛教生存提供了一定的人文环境。基于此,佛教在徽州拥有了一个完整的生存系统。由于徽州农业生产条件的先天不足及部分人为因素的影响,徽州社会为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加强了对佛教在祷雨活动中的依赖。徽州佛教自身所拥有的“有祷即验”功能,也奠定了其在的祷雨活动中的地位。徽州佛教与自然环境沟通的媒介作用,赢得了徽州社会的极大关注。进而成为徽州地区人地互动的有效桥梁,在徽州社会实现风调雨顺愿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徽州 佛教地理 文化传播 人地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48;B9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28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9-10
- 二、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10-28
- 第一章 历史时期徽州地区佛教发展概况28-47
- 第一节 明代以前的徽州佛教发展状况28-37
- 第二节 明代徽州佛教发展概况37-45
- 本章小结45-47
- 第二章 明代徽州佛教寺院的时空分布47-79
- 第一节 明代徽州地区新修建寺院时空分布47-64
- 第二节 明代徽州现存寺院的空间分布64-74
- 第三节 明代徽州现存主要寺院简介74-77
- 本章小结77-79
- 第三章 明代徽州地区佛教僧人的时空分布形态79-101
- 第一节 明代徽州地区高僧籍贯分布状况79-86
- 第二节 明代徽州地区僧人驻锡地分布状况86-94
- 第三节 明代徽州主要驻锡僧人简介94-100
- 本章小结100-101
- 第四章 明代徽州佛教的传播与徽州社会101-121
- 第一节 明代徽州佛教的传播形态与徽州社会101-108
- 第二节 徽州佛教的传播载体108-113
- 第三节 明代徽州佛教的传播体系113-119
- 本章小结119-121
- 第五章 明代徽州佛教信仰与地理环境关系探讨——以祷雨为例121-139
- 第一节 明代徽州佛教生存环境透视121-129
- 第二节 明代徽州佛教祷雨功用的现实背景129-132
- 第三节 徽州佛教的祷雨功用132-138
- 本章小结138-139
- 结语139-143
- 参考文献143-154
- 文后附表154-181
- 致谢181-18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毅;;道巫、佛教与理学:宋元时期徽州地域文化的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2 王凌枫;;九华山佛教装饰莲花图形的地域性特征[J];宿州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3 沈昌明;;徽州方言词与民俗文化[J];黄山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4 钟华君;;浅析徽州求子习俗[J];蚌埠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5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宗族对宗教的态度[J];兰台世界;2014年30期
6 康健;;明清时期徽州出家现象考论[J];历史档案;2014年03期
7 程诚;;从《夷坚志》看南宋徽州民间信仰[J];许昌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8 刘颖;;徽州圣僧庵壁画初探[J];韶关学院学报;2014年07期
9 王雅欣;;徽派版画形成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10 陶明选;;明清徽州佛教风俗考[J];法音;201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梅立乔;晚清徽州文化生态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郑涛;唐宋四川佛教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杨发鹏;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地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朱普选;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介永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博雍;祁门目连戏宗教世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2 甄s,
本文编号:904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90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