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神学个人主义的此世化

发布时间:2017-10-09 11:45

  本文关键词:神学个人主义的此世化


  更多相关文章: 加尔文 个人主义 神学个人主义 新教 此世化


【摘要】:本文旨在揭示加尔文神学思想中的个人主义精神与近代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线索分析加尔文政治思想的特质,及其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形成所作出的贡献。 基督教最初是一种关于个人灵魂拯救的独特学说,它把人的精神生活从整体主义的世俗社会中剥离了出来,播下了神学个人主义的种子。然而,后来教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精神权力的扩张,使其成功地介入到信徒与上帝的关系之间。教会在其权力范围内对信徒的精神世界实行了最严密和最严厉的控制,最初的那种个人主义就被教会的整体主义所压制了。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从根本上瓦解了教会主张其精神权力的神学理论基础,“平信徒皆为祭司”的原则又进而颠覆了教会内部的教阶等级体制。路德宣称自己是为了恢复基督徒原本的自由,在精神事务上信徒只对上帝负责,这背后就是神学个人主义的复兴。 路德将神学个人主义严格限定在不可见教会之中,教会和世俗政府的组织被划为世俗统治者的领地。路德创造了一种没有教会相抗衡的世俗政府,他所作的只是劝诫基督教君主和官员,按照基督教的方式来行事,却没有提出一种系统的政治学说。再洗礼派的做法是否定政治生活以及有形教会的合法性,直接以不可见教会的原则来取代整个社会。再洗礼派实现自己理想的方式走向了两个极端:消极的退出或者激进的毁灭。 加尔文早年的神学基本上是对路德的重复,其政治态度也与路德保持一致。但加尔文后来的神学首先是将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推到了极致。对于加尔文的信徒来说,他只能独自去面对在创世之前就已经确定的命运,因为没有任何外在因素可以介入到他与上帝的关系之间。这种严格的预定论思想标志着神学个人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加尔文对路德更重要的背离,在于他通过独特的成圣思想,将神学个人主义扩展到无形教会之外的可见教会与世俗政府。这种扩展的过程可以被概括为神学个人主义的此世化。此世化这个概念,意味着加尔文的个人主义仍然是基于一种独特的神学理论,特别是基于一种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这种个人主义可以渗透到此世生活之中,它是一个动态的、不稳定的过程,而非一种定型了的理论原则,至于它的推动力就是信徒在此世的成圣活动。 与再洗礼派相比,加尔文不是直接用神学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不可见教会来取代可见教会与世俗政府,而是在肯定可见教会与世俗政府存在之必要性的前提下,以一种此世化的神学个人主义精神来重构它们。上帝建立可见教会是为了维护信徒之间的秩序,并且激励它们的成圣。上帝建立世俗政府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信徒之间以及信徒与非信徒之间的秩序,,同时利用世俗的惩戒手段来促进信徒的成圣。世俗政府是为了信徒个人而建立的,信徒个人要改造政府以使它恢复正确的目的。信徒自己可以判断政府是否符合了这个目的,世俗政府的掌权者即世俗官员,必须由全体信徒选举产生。这是一种系统的个人主义政治学说,它涵盖了世俗政府的各个方面,都是围绕着信徒个人而建立的。 加尔文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其政治思想时走向了不同的脉络。以贝扎、莫尔奈等人为代表的法国加尔文主义者,虽然积极地为抵抗暴君而辩护,但他们更多的是继承了加尔文关于契约、法治和下级官员抵抗权的论述。他们更多地把加尔文建立在此世化的神学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关于教会和世俗政府的主张看作是一个遥远的理想。相比之下,诺克斯和弥尔顿为代表的更为激进的英国加尔文主义者,则是要努力去实现这种理想图景。 新教改革打破了中世纪教会与世俗政府的二元对立,让个人直面强大的政治权力。这实际上破坏了政治格局的平衡,当政治权力压迫个人时,他只能消极的服从或激进的对抗。加尔文高出新教同辈的地方,在于他想要恢复政治上的平衡。他试图以个人为基础构建教会和世俗政府,从内部约束二者的权力并让它们互相制约。霍布斯继承和改造了它的个人主义内核,将其建立在人的自我保存这个完全世俗的基础上。政治权力完全从个人的自然权利推导出来,而且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障自然权利。洛克扩展了个人自然权利的范围,同时从世俗的角度论证了政治权力应该符合法治和分权的原则,并且将民众的革命作为制约政治统治者的最后屏障。中世纪教会与世俗政府的二元对立,被彻底转换成了现代个人权利与政治权力的对立。
【关键词】:加尔文 个人主义 神学个人主义 新教 此世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1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3
  • 导论13-28
  • 一、 选题的意义13-14
  • 二、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14-26
  • (一) 国内研究成果14-18
  • (二) 国外研究成果18-26
  • 三、 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26-28
  • 第一章 基督教传统中的个人主义精神:从耶稣到路德28-51
  • 一、 基督教传统中的基督徒自由28-34
  • (一) 耶稣播下的自由种子28-31
  • (二) 中世纪教会对基督徒自由的守护与压制31-34
  • 二、 路德宗教改革与基督徒自由的复兴34-41
  • (一) “因信称义”学说与基督徒的解放34-37
  • (二) “因信称义”学说与教会精神权力的瓦解37-39
  • (三) “平信徒皆为祭司”原则与教会内部等级体制的崩溃39-41
  • 三、 服从、退出或摧毁:路德与再洗礼派面对政治权力的困境41-51
  • (一) 两个王国的区分与基督徒的良心自由41-45
  • (二) 无形教会与无对抗力量的神授权力45-48
  • (三) 退出或摧毁:再洗礼派的两极政治态度48-51
  • 第二章 加尔文的宗教神学:神学个人主义的顶峰与此世化51-78
  • 一、 加尔文的称义学说与神学个人主义的奠基51-59
  • (一) 早期对路德的继承51-53
  • (二) 加尔文成熟时期的因信称义学说53-59
  • 二、 加尔文的预定论与神学个人主义的顶峰59-65
  • (一) 预定论:加尔文神学的拱顶石59-61
  • (二) 基督教神学个人主义的顶峰61-65
  • 三、 加尔文的成圣学说与基督徒的新使命65-72
  • (一) 新教神学背景中的成圣65-67
  • (二) 加尔文论信徒成圣的动机与准则67-69
  • (三) 两种不同的基督徒形象:加尔文与路德的对比69-72
  • 四、 个体信徒的成圣:神学个人主义向此世的渗透72-78
  • 第三章 神学个人主义对此世两个王国的转化:加尔文论教会与世俗政府78-100
  • 一、 神学个人主义转化下的教会78-86
  • (一) 教会的目的:促进个体信徒的成圣78-80
  • (二) 教会权力的重新界定80-83
  • (三) 理想的教会治理结构:信徒的参与和选举权83-86
  • 二、 神学个人主义转化下的世俗政府86-95
  • (一) 世俗政府的目的:维护秩序与促进个体信徒的成圣86-88
  • (二) 世俗政府权力的重新界定88-90
  • (三) 理想的政体形式:个人主义与政治审慎之间的张力90-92
  • (四) 加尔文在服从与抵抗问题上的复杂态度92-95
  • 三、 加尔文教会思想与政治思想的一致性95-100
  • 第四章 神学个人主义到世俗个人主义:加尔文政治思想的发展与流变100-123
  • 一、 法国加尔文主义者脉络:对个人主义以外因素的发挥100-108
  • (一) 胡格诺派的温和抵抗理论100-103
  • (二) 对斯金纳解读模式的反思103-108
  • 二、 英国加尔文主义者脉络:对个人主义内核的发挥108-116
  • (一) 苏格兰、英格兰加尔文主义者的激进理论108-112
  • (二) 对沃尔泽解读模式的反思112-116
  • 三、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从神学个人主义到世俗个人主义的历史轨迹116-123
  • 结语:加尔文政治思想的实质与定位123-127
  • 参考文献127-134
  • 后记134-1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晨峰;;试论法国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英雄形象[J];法国研究;1986年01期

2 许启贤;跨世纪青年应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08期

3 孙建昌;;新文化运动前后个人主义话语的演变[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谢晓东;;徘徊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徐复观的社会观辩证[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5 黄昭彦;;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有效结合[J];传承;2010年06期

6 陈华森;;自由主义的困境与超越——以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为视角[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武萍;;多元文化个体自我构念的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1年04期

8 刘清元;;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王二栋;;新集体主义: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实选择[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思豪;新源;焦尚义;;大圈圈与小圈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辛人;;提倡个人主义道德伦理与中国当代国情不能相容——与《道德建设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现实》一文商榷[A];灯塔颂——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七十五周年论文专辑[C];1996年

2 冯苗苗;;从民间童话看中西价值观的差异[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徐云;江光荣;;习得性无助理论述评[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杜雯婷;;从流行广告语看青少年文化中的“个人主义”[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陈小明;;反抗社会、热爱国家——郭沫若五四思想中的个人主义与人格主义成分[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6 蒋丽;;闲谈法国人——法国人的社会文化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德用;;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与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翻译——《红楼梦》中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婷婷;;盛宴的背后——在青春文学中寻找和重构青少年身份认同[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许启贤;;论冯定为社会主义伦理学作出的主要贡献[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10 赵司空;;论布达佩斯学派的“需要”理论及其困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贲思;加尔文和加尔文主义[N];学习时报;2002年

2 本报书评人 宫敬才;英国个人主义起源于13世纪吗?[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相晓冬;终结决策的“个人主义”时代[N];中国企业报;2006年

4 王昊 黄敏;哈马斯想建联合政府誓言要杜绝个人主义[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任悦;天津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价值取向太个人主义[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本报记者:俞丽虹 谈毅敏 丁海军;旅游“个人主义”大行其道[N];经济参考报;2005年

7 胡兵来;为什么说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官本位”意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根源?[N];人民日报;2001年

8 付之;NAS的“个人主义”[N];网络世界;2002年

9 韩旭;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 抵制实用主义个人主义[N];组织人事报;2006年

10 杨昌龙;于连是“个人主义野心家”吗?[N];文艺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涛;神学个人主义的此世化[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2 王笑红;试论教会法的演变及其对世俗法律的影响[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徐晨超;盎格鲁—撒克逊人基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孙岳;《女巫之

本文编号:1000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00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f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