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角落里的信仰

发布时间:2017-12-03 15:24

  本文关键词:角落里的信仰


  更多相关文章: 宜州 壮族巫教 调查 社会文化变迁


【摘要】:桂西北红水河流域壮、汉等民族民众称之为“娅禁”、“娅末”、“也仙”、“仙婆”、“法童”、“禁特”的人,是该区域城乡从事问卜、过阴、驱邪、招魂等民间信仰活动的仪式专家,其中从事者又以女性占绝大多数。由这类民间仪式专家和她们的信众长期互动生成的民间文化形态,被称为壮族巫信仰或壮族巫教。巫信仰文化在壮族地区广泛存在,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隐秘性等特点,对壮族以及与壮族长期和谐共生的汉族民众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与壮族师公教、麽教、壮化道教等受到学术界关注较多民间宗教形态相比,对壮族巫信仰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就当前的情况看,桂西右江流域一带的巫信仰研究开展的时间最早,成果也较多——研究方更趋多样化,研究结论也愈发具有建设性,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田野作业中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第一手资料。尚存的缺憾是:对其他壮族聚居区如桂西北、桂中的红水河、龙江、柳江流域的巫信文化关注不多,成果较少,对巫信仰文化现实境遇的调查与研究也不充分。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对广西壮族巫信仰的历史文化特征做出客观、整体的把握。对地处红水河流域的宜州壮巫的调查与研究,就是出于弥补上述不足所做的一个小尝试。为达成目的,论文的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将宜州巫信仰视为一种有一定组织和体系的民间宗教形态,并对其宗教构成如宗教职能者——巫师的具体职能、仪式类型、传承模式、组织活动、巫具、神灵体系等进行描述,并简要梳理宜州壮巫与宜州其它民间宗教职能者的区别与联系。 二是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将宜州巫师的活动置于社会制度、结构变迁背景下,考察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轨迹,并审视其在地方文化建构中历史地位、作用的演变过程。 对宜州这一壮族聚居区巫信仰文化进行考察后发现,与其他壮族地区如右江流域壮族巫信仰文化相较,宜州巫信仰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它与壮化道教的关系更为密切,神灵系统中的“特堆”、“七仙姑”、“刘三姐”也具有地方性特征,,这就为进一步探索民间宗教文化的生态模式、运行机制的模式、民间宗教与其他社会文化形态的互动模式等理论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依据。虽然宜州巫信仰在宜州宗教生态中处于底层位置,但影响力不小。如何在地方文化重构中发掘并利用宜州巫文化的价值,需要政府、学者和巫文化主体等多方力量的智慧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4 周星;;“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J];开放时代;2006年04期

5 杨宁宁;刘三姐形象演变探微[J];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01期

6 凌树东;壮族巫教的传承及其组织和流派[J];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03期

7 任旭彬;;祛魅:刘三姐形象的历史演化[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8 高丙中;;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J];社会学研究;2006年01期

9 王铭铭;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2期

10 黄达武;;刘三姐的双重身份——歌仙和巫神[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本文编号:1249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49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d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