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与治魅:道教文献中的精魅思想
本文选题:道教 切入点:精魅 出处:《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道教文献中的精魅是与邪神恶鬼一道、对世人产生影响的一类超自然存在物,而现有的研究对精魅的关注并不多。精魅形象在道教文献中是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至唐宋时期基本完成。精魅的形象及其危害在道教文献的叙述中呈现出一种由简到繁的发展态势,与此相应的是治魅之术也由开始的简单、易操作变得专门化、官僚化。其原因一方面是道教自身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Abstract]:The essence and charm in Taoist literature is a kind of supernatural existence which, together with evil spirits and evil spirits, influences the world. By the time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image and its harm of essence and charm showed a trend of development 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 in the narration of Taoist literature. Bureaucratism, on the one hand, is the demand of Taoism's own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olitics and cultur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B9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杨明;;古代文学批评对于女色和男女情事描写的态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鲍新山,张其凡;北宋名臣谢泌生平及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5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刘忠;康德的“因果观”探析——兼论与佛教“善恶报应论”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孙浩然;道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孙芳芳;;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人鬼恋小说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徐惠;;论道家文艺观对宋徽宗书画创作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连超;;浅析颜真卿及其书法与道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刘永明;;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诀略》、《逆利占》为核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赤银忠;;南阳汉画中的内丹修仙术[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立;;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高二旺;;由汉画解析汉代的灵魂观念[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小磊;鞠辉;;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三幅画像的考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践;;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U_;南宁市体育养生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孙宁;叙事学视野下的《搜神记》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黎红霞;《太平广记》生命观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唐丽星;早期道教的行香文化[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郑兴中;早期道符功能考[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永明;S.2729背《悬象占》与蕃占时期的敦煌道教[J];敦煌学辑刊;1997年01期
2 李远国;论道教符銤的分类——兼及符銤与中国文字的关系[J];宗教学研究;1997年02期
3 马文锋;“道”之我见[J];中国道教;1998年01期
4 李远国;道教咒术初探[J];宗教学研究;1999年02期
5 谢路军;浅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6 刘守华;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J];宗教学研究;1995年Z1期
7 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J];中国道教;2001年05期
8 黄勇;济世体道教笔记小说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吕振羽;道家学、道教和其阶级性的一些问题——读喻松青《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同道教的关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02期
10 古存云;;道教尊神[J];宗教学研究;198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涛;柔弱;;新世纪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史祥;;改革开放是道教发展的必由之路[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叶至明;;廿一世纪道教展望——如何适应新世纪、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杨立志;;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以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为例[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石衍丰;;道教神仙谱系构建历程中的三大制约因素[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唐诚青;;道教神仙信仰和长生理想[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宫哲兵;;道教无极图与大爆炸宇宙论[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刘清复;;道教的传统、变革与发展——畅想道教在新世纪的生长点[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何春生;;21世纪中国道教如何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谢聪辉;;道教与台湾家庭的关系[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晓欲 夏和生;道教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张树茂 李艳杰;挖掘和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N];南方日报;2008年
3 李光照 本报记者 袁弘;“没事偷着乐”体现了道教中的乐观主义[N];成都日报;2009年
4 雨山;道教的“食疗”[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记者 常青;延安市道教协会成立暨市道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N];延安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树平 实习生 刘丽莎;全市道教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N];天水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陶冠群;玉皇宫昨落成开放[N];苏州日报;2008年
8 袁正洪;第五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在武当山举办[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韩心泽;五岳同祈 献礼新中国60华诞[N];郑州日报;2009年
10 罗一萌 梅菊花 徐晶晶 罗怀庚 肖奕 (记者 罗一萌 通讯员 梅菊花 徐晶晶);长春观吴诚真道长升任道教首位女方丈[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崇富;上清派修炼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3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容志毅;南北朝道教炼丹与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乃龙;道教与唐诗[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申喜萍;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D];四川大学;2003年
10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守诚;道教宇宙论的主体内容[D];厦门大学;2002年
2 吕广明;明太祖与儒佛道[D];安徽大学;2007年
3 杨敏华;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心理治疗[D];河海大学;2007年
4 兰宗荣;白玉蟾武夷山行迹考论[D];山东大学;2008年
5 周奇;边缘到中心:唐宋江西道教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杨丽静;从杨维桢看元代道教与元诗[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彭芳;科技时代与道教[D];南昌大学;2005年
8 胡玉涵;从造像题记看中古时期山东民间宗教信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郄斌;从“夷夏之辨”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儒、佛道之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宇宁;道符的由来[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74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7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