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吕祖信仰与明清道教老学中的仙注《老子》

发布时间:2018-04-01 13:00

  本文选题:吕纯阳 切入点:明清社会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明清道教老学文献中,出现了不少托名吕洞宾注解的《老子》文本,这种依托神仙注解《老子》的现象,与明清社会吕祖信仰盛行及道教的民众化发展趋势有关。托名吕洞宾的《老子》注文本存在着直接托名与扶乩两种不同形式,与普通《老子》注文本不同,它还具有传播吕祖信仰与道教信仰的意义。托名解《老》作为一种新的以仙解《老》方式,客观上反映出道教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转向。
[Abstract]:In the literature on Taois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are many "Laozi" texts named Lu Dongbin's annotations, which rely on the fairy annotations "Laozi" phenomenon. I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prevalence of Lu Zu's belief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trend of popularizing Taoism.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forms of "Laozi" annotated by Lu Dongbi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Laozi" annotated text. It also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spreading Lu Zu's belief and Taoist belief. As a new way of resolving the old by immortals, it objective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分类号】:B9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尹志华;;吕洞宾生平事迹考[J];中国道教;2007年04期

2 陈明华;;扶乩的制度化与民国新兴宗教的成长——以世界红SM字会道院为例(1921—1932)[J];历史研究;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文华;“地下海潮天上月”——略论《入药镜》一、二[J];中国道教;2004年06期

2 陈奇佳;;浅谈当前大众文学中的道教文化内涵[J];中国道教;2009年04期

3 李建德;;台湾刊本《孚佑帝君大洞真经》探析[J];中国道教;2010年05期

4 赖萱萱;郑长青;;叶法善道法简析[J];中国道教;2011年01期

5 高丽杨;;《钟吕传道集》与《西山群仙会真记》版本考述[J];中国道教;2011年04期

6 张爱民;宋朝道教徒与《庄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李延仓;;论全真道哲学的心性超越旨归[J];东岳论丛;2012年09期

8 魏燕利;;中国古典体操“钟离八段锦法”之创始、演变与历史定位[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张丽荣;;浅析“三言”道教题材的故事形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柴玉如;;从宋元神仙吕洞宾的形象看道教的审美要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臧慧远;《西游记》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平;晚唐五代道教修道变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郭健;道教内丹学与《西游记》[D];四川大学;2003年

5 蔡林波;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D];山东大学;2005年

6 郭建洲;张伯端道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盛莉;《太平广记》仙类小说类目及其编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蔡明宗;丹田奥秘的探讨及丹田区埋线对雌性去卵巢大鼠延缓衰老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杨军;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周冶;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广;陆西星三教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栗艳;“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D];华侨大学;2011年

3 黄永锋;《道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志鸿;雷神、雷法与清微道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爱民;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彤江;隋唐五代诸家气法考略[D];山东大学;2005年

7 岑孝清;金丹派南宗“归根复命”思想试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王同印;陈撄宁仙学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万会珍;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李捃君;略论中西方文学里变形模式“超越身体死亡”的意图[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光伟;;民国道院扶乩活动辨正[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正强;;陆西星《老子玄览》思想特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2期

2 郝勤;道教内丹与中国文化[J];宗教学研究;1988年Z1期

3 陈兵;禅学与道教[J];宗教学研究;1998年01期

4 ;道教辞典[J];中国道教;1991年02期

5 冯军;《中国道教史》第二卷评价[J];宗教学研究;1995年04期

6 雷晓鹏;却后五百年 骑鹤返故乡——论苏轼的道教神仙审美人格理想[J];中国道教;2002年06期

7 若水;明代道教与心学的互动[J];中国道教;2004年02期

8 蔡钊;道教内丹性命双修与中国器乐形神俱妙[J];中国道教;2004年04期

9 丁小萍;论道教的现世观念[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10 明扬;内丹学理论中的信仰主义[J];宗教学研究;1994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涛;柔弱;;新世纪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史祥;;改革开放是道教发展的必由之路[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石衍丰;;道教神仙谱系构建历程中的三大制约因素[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唐诚青;;道教神仙信仰和长生理想[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叶至明;;廿一世纪道教展望——如何适应新世纪、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杨立志;;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以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为例[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宫哲兵;;道教无极图与大爆炸宇宙论[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刘清复;;道教的传统、变革与发展——畅想道教在新世纪的生长点[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何春生;;21世纪中国道教如何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黄至安;;道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的探讨[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志鸿;道教的禁忌[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白晓欲 夏和生;道教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李光照 本报记者 袁弘;“没事偷着乐”体现了道教中的乐观主义[N];成都日报;2009年

4 雨山;道教的“食疗”[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记者 常青;延安市道教协会成立暨市道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N];延安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树平 实习生 刘丽莎;全市道教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N];天水日报;2010年

7 张树茂 李艳杰;挖掘和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N];南方日报;2008年

8 袁正洪;第五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在武当山举办[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韩心泽;五岳同祈 献礼新中国60华诞[N];郑州日报;2009年

10 罗一萌 梅菊花 徐晶晶 罗怀庚 肖奕 (记者 罗一萌 通讯员 梅菊花 徐晶晶);长春观吴诚真道长升任道教首位女方丈[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林波;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雄峰;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崇富;上清派修炼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郭健;道教内丹学与《西游记》[D];四川大学;2003年

5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7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容志毅;南北朝道教炼丹与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李乃龙;道教与唐诗[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兰宗荣;白玉蟾武夷山行迹考论[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杨敏华;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心理治疗[D];河海大学;2007年

3 姜守诚;道教宇宙论的主体内容[D];厦门大学;2002年

4 周奇;边缘到中心:唐宋江西道教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吕广明;明太祖与儒佛道[D];安徽大学;2007年

6 杨丽静;从杨维桢看元代道教与元诗[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彭芳;科技时代与道教[D];南昌大学;2005年

8 胡玉涵;从造像题记看中古时期山东民间宗教信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郄斌;从“夷夏之辨”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儒、佛道之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邹静;身体的符号和结构[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95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695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0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