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撰述当代《台湾道教史》的诠释建构试探——兼论台湾本土世业道坛与道法传承谱系的相关研究突破问题
本文选题:台湾 切入点:道教史 出处:《世界宗教文化》2013年04期
【摘要】:本文以台湾本土世业道坛与道法的传承谱系为中心,来讨论当代《台湾道教史》诠释建构的体系架构概念,以及检视前人研究的主要贡献与可补充之处,藉以凸显从道坛道法的根源性及其发展性的相关考察,所累积的一些新的研究个案与突破的意义,并尝试提供对当代《台湾道教史》体系性诠释建构的具体参考例证。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lineage and imitation of Taiwan native world altar industry as the center, to discuss the architecture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Taiwan Taoism interpretation of < >, and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and review can be added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ed study Taoist Tao's, some new case study with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cumulative significance, and try to provide specific examples of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Taoism in Taiwan > < interpret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分类号】:B9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玉昆;略论闽台的王爷信仰[J];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任飞;;试论王醮仪式的历史由来——以罗坑村王醮仪式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徐庆红;;从闽台地区“送王船”习俗看社会的历史记忆功能——以厦门海沧区新W荡逦霭竅J];闽台文化交流;2006年04期
3 姜守诚;;明代《武陵竞渡略》检视闽台“送王船”习俗的历史传统[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4期
4 毛伟;;闽台王爷信仰的人类学解读[J];宗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慧达;海岛发展变迁的人类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莺;外国人眼中的郑成功[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延杰;泉州港市文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蔡瑞婷;元代泉州的民间信仰与社会经济之关系[D];厦门大学;2009年
5 林境炎;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海洋意识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永海;;元代道教史籍发展的社会背景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宋道发;;道教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初探[J];中国宗教;2009年04期
3 ;《杭州道教史稿》[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9年01期
4 贾发义;;山西道教历史发展特点析论[J];宗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5 巴雷特;曾维加;;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J];宗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6 张方;;十年披荆 独辟蹊径——读樊光春研究员新著《西北道教史》[J];中国道教;2010年03期
7 李海林;;一部体现地理特色的地方道教史力作——《西北道教史》述评[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1期
8 张广保;;当代道教研究的新动向:区域道教研究——兼评孔令宏、韩松涛著《江西道教史》[J];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04期
9 詹石窗;;重新认识道教的起源与社会作用[J];中国道教;2013年02期
10 陈垣;;谈谈道教史研究的问题[J];宗教学研究;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志华;;新世纪道教研究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王宜峨;;从美国《道教与中国艺术展》谈谈对道教研究的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萧霁虹;;倾听自然:云南道教成因的另类解读[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4 黄至安;;道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的探讨[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陈耀庭;;道教教义创建和发展过程的四次变化——各家对东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金元时期的道教教义变化论说的综述[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詹石窗;;道教哲学新论[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7 贾英哲;;道教在哈尔滨地区的传播[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8 刘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9 袁志鸿;;继承道统 面对现实 寻求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郑志平;;弘道扬教 任重道远——对21世纪道教发展的冷峻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仲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肯定道教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记者 新兰 通讯员 孙f ;西北地区道教历史与现状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利安 西北大学;再现西北道教历史面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田垣;关于鲁迅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争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院教授 牟钟鉴;发挥道教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N];中国民族报;2012年
6 邓国均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道教研究的地域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周珊珊 浙江大学哲学系;道、学、术双向互动中的道教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樊光春;方志文献在西北道教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宗昱;从文献学向史学的转变:塑造新的道教史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王驰 上海道教学院副教务长;道教话剧再现优秀传统文化[N];联合时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谋寅;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5 吕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7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敏;道教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唐怡;道教戒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春;唐代道教管理制度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2 石艳霞;道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何峰;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慧敏;道教女性伦理观解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潘宣辰;道教在朝鲜、日本传播的原因及影响[D];延边大学;2008年
6 程杨;近代道教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金凤;清代广州道教初探[D];广州大学;2009年
8 徐敏;中国近代道教文化论略(1840-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奇;边缘到中心:唐宋江西道教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魏荣;明太祖时期道教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95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6957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