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化与三教关系论衡
本文选题:佛教中国化 + 三教关系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三教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当把这个问题纳入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量时,许多重大思想问题都可以得到恰当、合理的解释。从佛教初传依附中国本土文化的适应性发展史开始追踪,及至佛教壮大及其与儒道产生交锋碰撞,再到三教逐渐沟通融合,最后是中国化佛教人文特色的形成,其中全面展现了佛教中国化及三教关系丰富的问题史。此外,通过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三教关系辨析还可以尝试性提出一些新观点,并为中国佛学乃至中国哲学史研究提供一些方法论启示。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religion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When this issue is considered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Buddhism Sinicization, many important ideological issues can be properly and reasonably explained.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adaptiv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s initial spread and dependence on Chinese native culture, to the growth of Buddhism and its confrontation wit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o the gradu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 and finally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uddhism in China. It shows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hi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religions.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religions in the process of Buddhism Sinicization, we can try to put forward some new viewpoints and provide some methodologic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eve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宗教的发展及精神”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BZJ005)
【分类号】:B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牟钟鉴;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李申;三教关系论纲[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险峰;;三教共相:宋代皇帝气象——以《宋史》本纪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高朝阳;;三教合一潮流是苏轼思想矛盾的根源[J];华章;2009年09期
3 韩传强;;佛教何以融入中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曹瑞娟;;三教融合与宋代隐逸的精神化转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5 丁克家;马莉;;从宗教对话到文明对话的途径和前景——以中国宗教为例的探讨[J];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韩凤鸣;;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人学”本质——《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述评[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7 刘晓蓉;;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与儒道佛[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9期
8 栾海燕;;简论儒佛融合[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曹瑞娟;;三教融合与宋代文学主题的演变[J];浙江学刊;2011年01期
10 韩传强;刘丽;;终极关怀:宗教对话的一种有效方式——从儒、释、道治世、治心、治身谈起[J];学术论坛;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吕玉霞;魏晋时期儒佛道思想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王昊;中国域外题材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李永亮;马一浮儒佛会通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后德;唐太宗与佛教[D];山东大学;2011年
2 周红敏;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瑞娟;三教融合与宋代文学主题的演变[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熊红艳;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比较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5 张贤雷;泰山儒释道的文化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于翔飞;宋代佛教的儒释一贯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nI;中国古代宗教神邸文化及其空间分布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李璐;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之争[D];西北大学;2009年
9 刘常亮;魏晋时期援儒佛入道文化现象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杨云;抉择与会通——王通“三教可一”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发义;;论晋唐时期佛教净土信仰中国化的条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洪修平;佛教的中国化与僧肇的哲学思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3 赵晓斌;束景南;;汉魏六朝礼与佛教的中国化[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邓萍;;禅宗在中国普及的原因[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0期
5 冯永昌;;由文殊信仰的互动看佛教中国化进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宇恒伟;李利安;;佛教死亡理论的建构——《佛说死亡: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评介[J];五台山研究;2009年01期
7 王凤林;;略论汉唐佛教的民俗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许孟青;;论大足孝道石刻在佛教中国化中的作用[J];宗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9 班泰勇;;“儒佛关系与佛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6期
10 王守常;;佛教中国化漫议[J];未来与发展;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芳;;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跨文化特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海波;;死亡学视域中的佛教研究[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朱云鹏;;从忠孝观念谈佛教的中国化[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4 王俊才;;佛祖与基督的“烦恼”——“孝”的天尺作用论之[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5 耿建尉;;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慧能[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裘行洁;;保护城市的肌理[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1999年
7 庄岳;王其亨;;作古非由我,居今多任情——北海静心斋的解释学创作意象探析[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4年
8 谢重光;;净人新探[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9 施伟达;;佛教中国化的艰难历程[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10 吴霓;;唐代佛教对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国信;茶叶包装 符合标准规定 体现人文特色[N];中国包装报;2003年
2 记者 李显鸿 通讯员 卢坤;临澧县城扩容提质凸现人文特色[N];常德日报;2005年
3 见习记者 武耀琳;金沙滩旅游区人文特色浓[N];朔州日报;2006年
4 肖持刚;让西安更具人文特色[N];西安日报;2007年
5 沈红星邋通讯员 龙刚 周晓平;我市召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初步方案征求意见会[N];黄冈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军朝;彰显人文特色 打造宜居城市[N];咸阳日报;2009年
7 中共安徽省望江县委党校 林劲松;佛教是否征服了中国?[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广东建设报记者 张远铭 通讯员 青建;清远绿道网突出人文特色[N];广东建设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吕向阳 周勇军;彰显人文特色 复活先贤面孔[N];宝鸡日报;2010年
10 吴江市中学 张明龙;吴江中学:创人文特色 树人文新风[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宋玉波;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欧宗启;印度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3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树青;《大乘起信论》与两宋理学心性论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吕品田;动手有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6 黄]威;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李桂红;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及其现代意义[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政;忏法、慈悲与佛教中国化[D];浙江大学;2011年
2 张辉;东晋南北朝三教关系[D];西北大学;2012年
3 高伟军;佛教中国化视野下的杭州灵隐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金政;明清时期佛教的风水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冯刘飞;憨山德清三教关系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阮氏李(NGUYEN THI MAN);道安与佛教中国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戎川;唐代涉儒僧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丁得天;甘肃金昌佛教文物遗迹的调查与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徐兰;元代河南佛教[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陈文远;从《弘明集》中“夷夏之辩”看初传佛教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9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9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