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宗教论”反思
[Abstract]:If we reflect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religious phenome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history, "the theory of no religion in China" can be said to be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views of Chinese relig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do three aspects of academic discussion: (1) combing the historical clues, mainly investigat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extensive influence of the "No Religion Theory in China"; (2) A typical study of theory, that is, taking Matteo Ricci and Liang Qichao a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is theory, and analyzing their logical thinking according to their main works; (3) Review of academic concepts, focusing on the basic theory of religion, especially the methodology to reflec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theor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西宗教哲学比较的几组关键问题”(10JJD720013)
【分类号】:B9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志刚;;“四种取代宗教说”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希勤;佛教“一心开二门”对宋明理学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2 王志平;;利玛窦两次易服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包万超;;儒教与新教:百年宪政建设的本土情结与文化抵抗[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2期
4 高寿仙;明代北京街道沟渠的管理[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5 李素平;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谢桃坊;;儒家与宗教——论西方的儒教观念及相关的问题[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陈登;宗教传播与文化调适——关于佛教儒学化与基督教儒学化的比较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张武桥;;宗教文化中的生命意识[J];沧桑;2007年06期
9 张炜升;;当代中国“宗教热”的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10 邓亚雄;;构建汉译西方文学经典体系 统一汉译经典名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素莉;;徐光启终生未学西语的原因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冯羽;;林语堂研究的跨文化视角——兼论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之旅”[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郭齐勇;;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4 牟钟鉴;;从比较宗教学的视野看中国宗教文化模式[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5 黄海德;;中外学术界关于“中国民间信仰”概念的认知与检讨——附带论及中国社会中宗教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关系[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2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3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D];复旦大学;2011年
7 崔宇;近代孔教思潮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王河;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柴国生;唐宋时期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秋明;当代罗城基督教信徒口述耶稣形象初探[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费立;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盈;福建与西班牙东来者的自我诠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尚磊;以色列先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陈春晓;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世俗生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徐丽;明清肇庆城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暨南大学;2011年
8 辛颖;论美国汉学界对《论语》中“君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萌;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科技翻译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琨;从清初“历狱”事件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D];兰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和耐;耿升;;入华耶稣会士和中国明末社会[J];国家图书馆学刊;1993年Z1期
2 疏仁华;略论利玛窦与儒学[J];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3 龙坪;;不早不晚,,在明朝[J];南风窗;2008年15期
4 陈雪花;浅议利玛窦“合儒”[J];浙江学刊;1991年04期
5 何俊;跨文化传播中的思想对话──利玛窦的天主论证与中西哲学比较[J];哲学研究;1998年02期
6 柯毅霖;本土化: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刘晓华;论梁启超佛教理性观的内在矛盾[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王芳恒;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对儒学理念的趋同与解构[J];中国天主教;2001年04期
9 李春远;略论梁启超的“应用佛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王公伟;晚明基督教在华传教策略探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寇鹏程;;梁启超宗教思想改变的现代性困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王俊才;;佛祖与基督的“烦恼”——“孝”的天尺作用论之[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3 孙石月;;浅析早期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林金水;;“西来孔子”与福州基督教的传播[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5 刘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与天主教传教士的对话[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顾卫民;;20世纪初期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运动[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7 Thomas E.Buckley;;美国的利玛窦:约翰·穆雷与宗教自由(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8 吕大吉;;中国现代宗教学术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展望[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9 赵英霞;;明末清初山西天主教之际遇[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吴伯娅;;耶稣会士白晋对《易经》的研究[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米榭.康德绪(Michel Camdessus);在悬空的希望中怀抱希望[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邓爱红;南昌传教起风波[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余三乐;利玛窦墓地:历经沧桑数百年[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顾钧;圣徒还是罪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余三乐;走近北京栅栏墓地[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北京大学哲学系 孙尚扬;利玛窦与汉语神学[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杨小霞;梁启超的佛学情缘[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任正阳;纪念利玛窦 学海起波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教授 余怀彦;利玛窦:一位文化的越境者[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张西平;寻找世界近代思想之源[N];学习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2 张振国;拒斥与吸纳:天主教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应对[D];山东大学;2008年
3 李小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金刚;“回儒”和“西儒”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管恩森;十字架遭遇龙图腾[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周红;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松;谭嗣同与梁启超佛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马春华;利玛窦传教策略及其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志平;从利玛窦两次易服看耶稣会士对异质文化的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4 陈玮;早期耶稣会传教思想和传教方式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定安;以同述异与因异求同[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严珂;梁启超佛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蒋淼;思维之异与会通之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楚怡俊;从明清间耶稣会士著作看他们对佛教的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晓慧;基督教在华传播的传播学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于作敏;论近世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65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365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