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山三论学派与道教重玄学初探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aoist heavy metaphysics continues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metaphysics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thinking mode of "double sending two wrong" in the study of Prajna in the middle of Buddhism, by explaining the first chapter of Laozi, "mysterious and mysterious, the door of all wonders".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it created a unique academic trend in Taoist philosophy. By the Tang Dynasty, heavy metaphysics had been skillfully used by Taoist scholars Cheng Xuanying, Li Rong, Wang Xuanliang, Sima Chengzhen, Wu Yun, and du Guangting, which becam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aoism to pursue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and became immortals with a quiet mind. It promote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aoist inner Dan psychoscience in the Song Dynasty. Today,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Taoism's heavy metaphysics, but the focus of pen and ink is mainly on Taoism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宗教学系;
【基金】:国家“十二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道教文化史”(项目批准号12AZJ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爱民;;邺下佛学之盛和北朝、隋唐的安阳佛寺武僧武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钟仕伦;萧绎思想体系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周晓华;;论魏晋士林的审美人格境界[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4 张强;;佛学研究中的“宗教”与“哲学”——以《肇论》为例[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5 马爱民;论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嵩山少林寺──兼析北朝时期邺下寺院的武术活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6 刘晓春;;浅论道教在唐代的兴盛[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7 秦洁瑜;从符号建模原理看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符号体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董四代;王海林;;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核心命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9 张强;;哲学论辩的宗教归宿——试析《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刘涛;;谢灵运散文撰作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夏雷鸣;;从OI卢文文书看鄯善国僧人的社会生活——兼谈晚唐至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发端[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尚永琪;;3~6世纪僧人的流动与地理视阈的拓展[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美星;;试论“玄佛合流”的历史进程及其当代意义[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瑞霞;;从“道之文”到“文之道”——《文心雕龙》“文道”之释义[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7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胡新群;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白静;焦z阉枷胙芯縖D];北京大学;2011年
10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慧;佛教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敏;唐代佛教人物画创作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王军;淮北市宗教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沈氏雪娥(释幸莲);《坛经》无相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连;魏晋南北朝琅琊家族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慧;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文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海燕;论谢灵运诗歌中所体现的才士困境[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雪梅;论"重玄"一词的佛教使用路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蒙默;;巴西道士李荣与唐代蜀中重玄学[J];蜀学;2012年00期
3 文睿;论李荣体味虚静的重玄美学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0年01期
4 张志芳;论道教重玄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体系[J];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5 简明;“道家重玄学”刍议[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4期
6 宋开之;道教重玄思想建构及其文化意义[J];中国道教;2000年04期
7 若水;本体的解构与重建——唐代道教重玄学发展探微[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5期
8 顾春;唐代道教重玄学对道体的解构和心体的建构[J];宗教学研究;2002年04期
9 李延仓;;全真南宗与重玄学[J];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10 程艳芝;;道教哲学思想史上的奇葩——重玄学及其影响[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强昱;;李荣重玄学思想述评[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玉坤;隋唐重玄学及其方法略论[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雅稚;论唐代重玄学中的援佛入道现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吕梦雨;初唐道教重玄学与佛教中观学的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何德俊;成玄英重玄思想略论[D];安徽大学;2006年
5 鞠磊;李荣重玄思想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张辉辉;生存论视域中成玄英“重玄”思想的审视[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66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366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