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乡村基督教本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09:19

  本文关键词:乡村基督教本土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山西晋南地区也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播历史,基督教与地方文化在经历了最初的剧烈矛盾和冲突之后已经渐渐融入了地方传统文化。而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互动和博弈之后,基督教的本土化过程早已不是最初被动地、单向地去适应地方文化,而是两种文化在乡土社会共存与对话、共处与互动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来讲,基督教也正在塑造着乡土社会中新的文化形态。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基督教本土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但是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基督教与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就不多了,尤其是从一个基督徒葬礼的角度,运用“过程—事件”的分析方法来探究新时期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研究就更少了。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本文试图从一个乡村社会中基督徒葬礼的角度对新时期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基督教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相关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最终的结论。 本文采取了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法、参与观察法、深入访谈法和个案法等多元研究方法对山西晋南地区一个普通乡村基督徒葬礼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运用“过程一事件”的分析方法对于葬礼发生和进行过程中的众多冲突点进行了夹叙夹议的深入分析。而在分析的过程中,相关的“话语”和“场景”成为了分析的重点,最终理清了基督教葬礼对于传统葬礼改变和未改变的部分,并给出了相关的理论解析。从而也从一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基督徒葬礼的全貌窥探新时期基督教影响下的乡村文化的具体状态,并进行了新时期基督教本土化的原因探究。 本文发现:地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基督教葬礼对其与传统葬礼中矛盾冲突较大的核心仪式予以了保留和重新解释;对其与传统葬礼中矛盾冲突不大并且比较容易技术化的仪式进行了转换、改变和取缔;基督教葬礼一般也都达到了传统葬礼的效果,并且影响了传统非信教群众的生死观念。从而也可以得出结论:新时期基督教影响下的乡土文化是一种“混杂”的融合状态,基督教和地方传统文化二者相互影响、共生共存、共同塑造着乡土文化的新形态。而本文也从社会转型、村民精神需求、基督教自身以及传统文化的简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原因探究和分析。 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在这部分中本文对“本土化”和“基督教会”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基督教本土化的相关理论,并且进行了文献总结,由此得出了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该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分析方法和研究伦理。本文主要采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并且运用“过程—事件”的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部分则是调查对象和相关背景的介绍。主要包括Z村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情况、宗教信仰情况;当事人的家庭情况等方面。第五、六、七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第五部分是葬礼的前序的介绍。主要包括逝者过世后由于运尸所引起的麻烦和争议以及家族内部对于采取何种葬礼形式的激烈争论的过程。第六部分则是葬礼具体进行时因与传统葬礼的不同之处而引发的二者的互动与博弈、斗争与妥协的经过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争议与思考,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七部分是关于新时期基督教本土化的原因探究。本文从社会转型、村民本身需求、基督教自身以及传统文化的简化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第八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在进一步阐述本文结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文章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本土化 乡村社会 基督教葬礼 过程—事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422.6;B97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引言9-11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1-17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1-12
  • 二、基督教本士化理论相关文献梳理12-16
  • (一) 国外文献梳理12-13
  • (二) 国内文献梳理13-15
  • (三) 文献小结15-16
  • 三、研究意义16-17
  • (一) 理论意义16
  • (二) 实践意义16-17
  • 第三章 研究设计17-23
  • 一、研究对象17
  • 二、研究目的17-18
  • 三、研究思路18
  • 四、研究方法18-23
  • (一) 个案法18
  • (二) 文献法18-19
  • (三) 参与观察法19
  • (四) 访谈法19-20
  • (五) 分析方法20
  • (六) 研究伦理20-23
  • 第四章 调查对象及相关背景23-27
  • 一、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情况23
  • 二、所属村落宗教情况23-27
  • (一) Z村教会具体情况23-24
  • (二) 当事人家庭情况24-27
  • 第五章 葬礼前序——多方的博弈27-35
  • 一、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一场医院“偷尸”大战27-28
  • 二、运尸回家所引发的争议28-29
  • 三、选择与考量——新时代的礼仪之争29-35
  • (一) Z村丧葬仪式中人际关系网的构成29-30
  • (二) 丧葬仪式中主要的角色观念及其所代表的力量30-31
  • (三) 激烈的争论——主内葬礼VS世俗葬礼31-33
  • (四) 小结33-35
  • 第六章 葬礼的进行——仪式之争与具体策略的运用35-45
  • 一、基督教葬礼的一般过程35-39
  • (一) 灵堂的布置35-36
  • (二) 墓穴和下葬时间的选定36
  • (三) 哭丧的要求和争议36-38
  • (四) 核心仪式的异同38-39
  • 二、各方评价39-41
  • 三、本章小结41-45
  • 第七章 新时期基督教本土化原因探究45-49
  • 一、社会的急剧转型导致了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变化45-46
  • (一) 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逐渐解体,村级行政组织权威日益减弱45-46
  • (二) 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关系受到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46
  • 二、村民本身对公共空间和生活意义的需求46-47
  • 三、改革开放后新思想加快融入,人们交流日益频繁47
  • 四、基督教本土化策略的改变和提升47
  • 五、转型时期,传统文化和仪式自身也在经历一个“简化”的过程47-49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49-51
  • 一、结论49
  • 二、研究的不足以及展望49-51
  • 参考文献51-53
  • 附录53-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军;;从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看其与基督教的联系及意义——以马克思的几句著名格言为例[J];现代哲学;2011年02期

2 江露露;;许地山:十字架前柔软的心肠——论许地山作品对基督教思想的阐释[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任小鹏;;尼布尔现实主义伦理思想初探[J];理论界;2011年02期

4 王文新;;近代基督教思想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J];金陵神学志;2009年04期

5 林火生;孔子“仁爱”观与基督教“爱人”思想比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姜莉;刘玉娟;;托马斯·哈代的基督教情结[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2期

7 史军;;对基督教信仰的独特阐释——许地山和远藤周作的宗教观之比较——以《缀网劳蛛》和“ゎたしが弃てた女”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S1期

8 陈俊生;;中世纪西方宗教音乐的承前启后意义[J];音乐创作;2008年04期

9 游牡利;;基督教思想对萧乾小说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年28期

10 谢家禄;;东方文明下的耶稣情怀——论许地山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J];文教资料;2009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建新;;西欧文明探源[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林金水;;“西来孔子”与福州基督教的传播[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3 孙向晨;;一个神学政治的方案——霍布斯《利维坦》新解[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慧林;;“世界伦理”构想的宗教背景及其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5 卢传斌;;托马斯思辨神学典范的形成原因及其后果[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晓阳;;余日章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早期本土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7 王晓朝;;欧洲教父学的转型与中国教父学的发展前景[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8 吴飞;;绝望中的生命自由——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望德”与自杀禁忌[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司徒咏英;;中日茶道与养生文化[A];弘扬中华养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林;;从“它”到“我们大家”——史密斯论宗教对话的六重境界[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_扯,

本文编号:303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03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9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