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格义佛教”概念之缺陷

发布时间:2021-08-06 00:32
  格义作为中国佛教早期的一种解经方式,采用儒道概念来解释佛教,对于佛教在中国本土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但在流传中也出现了违背佛教根本思想的倾向。随着佛教经论的翻译逐渐完备和佛教本有的理解路径的通畅,格义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近代以来,日本学者在陈寅恪、汤用彤先生对格义重新阐发的基础上,从用语、习俗、思维方式等角度来探讨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差异,得出了中国两汉魏晋以来的佛教是格义的佛教,格义佛教是中国化佛教的本质特征等诸多结论。但这些结论显然不能成立,根据主要是:早期汉译佛经虽然使用了儒道术语,但这些术语的使用受到了佛教思想体系和解经原则的严格制约;汉魏两晋以来流行的毗昙学和般若学奠定了中国佛教的思想基础,并对中国佛教思想具有修正和净化的作用;中国佛教对内、对外采用不同的话语系统,日本等国学者偏据对外性的话语系统来观察佛教的中国化进程,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悖离史实的。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6(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格义的兴起与消歇
二、“格义佛教”概念所蕴含的对中国佛教的曲解与误读意味
三、格义佛教不能指代汉魏两晋佛教的理由
    (一) 汉译佛经的翻译用语问题
    (二) 毗昙学对中国佛教概念体系的奠基作用
    (三) 中国佛教的双重话语系统



本文编号:3324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24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7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