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清末民初苏浙皖民间道士门图刍议

发布时间:2021-08-07 02:05
  宋元以降,道教世俗化进程加快,民间道士逐渐融入到地方的社会生活之中。随着民众道教仪式需求与民间道士数量的增多,道士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彼此间的相处模式。晚清,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民间道士内部出现了富有地理意义的门图,即道士们划定地段为主家提供道教仪式服务。门图的出现与地方的道教传统、社会经济秩序都息息相关。门图虽然是民间道士内部的相处规则,但是在与地方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宗族、正统道教与地方政府也共同参与了门图的运行。同时,门图也被鹤器班、清音班等其他提供仪式服务的人员所认可,并应用到他们的行业之中。 

【文章来源】:安徽史学.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清末民初苏浙皖民间道士门图刍议


光绪五年江蕴馥立揽约、光绪二十七年余延信立揽约示意图

示意图,示意图,民国,契约


光绪七年余招根立买卖门图契示意图

示意图,民国,示意图,契约


民国年间,这样的承包转换更加频繁。民国九年(1920年),章德源与吴家订立揽约,这次揽约的范围不再拘泥于原先的四个村落,大约包括二十个村。(图3)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份民国九年的契约在契尾处补充写道:“吴姓四房,众卅,出门图,章姓另照价洋十三元六钱正,汪道官收到存照。”(38)说明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吴家四房的门图开始交由汪道士管理。契约中提及“吴姓四房,众卅”,表明当时道士门图归整个吴姓四房(共计30人)所共有。民国九年至民国十五年,门图的租赁还发生过变化,民国十年(1921年),王永德立揽约,称揽到“道教门图下静岩村吴承祯祀”(39)。族谱记载,吴承祯为吴家的十九世,活动时间大概在1769年至1827年之间,生有六子。吴承祯平时的行为颇受吴氏族人认可,“其人苍颜白发,君诚寿翁,兴仁兴让,聿振家风,敬老慈幼,德功永隆,尊仁敬祖,神罔时恫,和邻睦族,恤困怜穷”。(40)一般而言,祀田出现在契约中较为常见,但是祀田与门图并列出现在契约中却并不常见,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呢?民国十四年的这份典约或许能够给我们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门图”:1920年前上海民俗艺人班社的组织方式[J]. 吴艳.  中国音乐学. 2013(02)



本文编号:3326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26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7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