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临汾地区清代佛教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7 11:34
  临汾地区处于西安与洛阳佛教文化交流的过渡带,佛教文化较为兴盛,存留有丰富的佛教寺院、佛塔、塑像、碑刻等,故佛教在临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在山西佛教乃至全国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清代统治者对佛教实行保护与限制的佛教政策,具体体现在清代诸帝的崇佛活动、僧官制度与度牒制度两方面,因此,清代佛教发展与佛教政策密切相关,且与清朝国势和社会发展同步,临汾地区清代佛教发展亦是如此。在优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影响下,临汾地区清代佛寺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多有重修,少有新建,寺院与僧人多集中分布于汾河沿岸附近的霍州、洪洞县、临汾县、襄陵县和曲沃县等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及环境清幽之地。临汾地区清代佛教宗派以临济宗和曹洞宗为主,僧众活动以修缮庙宇、塑佛造像、讲经传戒、整理经书、施茶造福、修渠建桥等为主。临汾地区清代帝王贵戚、士绅以及民众等社会各阶层的崇佛活动促进了佛教事业的发展。临汾地区清代寺院经济状况与寺院资产来源、寺院庙产之争问题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着寺院能否可以长久维持下去。因此基于临汾地区清代佛教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该地区佛教也呈现出一些较为显著的特点,即:三教合一的世俗化现象基本定型,佛教信仰...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临汾地区清代佛教研究


临汾地区清代佛教寺院数量统计分布示意图

谱系图,僧人,谱系图


图 1-2 宝峰院僧人谱系图等字样为证,可以更明确地推断出宝峰院僧人为临济宗,但此谱系图与嵩山禅宗之祖的少林寺谱系图略有不同。同样在洪洞县清康熙三十年(1691)《慈善禅院众□□□□□□供灯功德碑记》碑文文末“传讲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世磬山广修净拜撰”,①也由此可推断出慈善禅院僧人为临济宗。法名所取之字大多取于弘扬佛法、善良聪颖等教义,故法名中多取聪、德、明等字样。按照固有的僧谱排列来取名,便成为僧侣排辈的重要依据。法名多为二字,一字代表一辈,代代相传。总之临汾地区清代宗派以临济宗和曹洞宗两派为主。依据上表可知,临汾地区可考清代佛教僧人多数集中分布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较为繁荣的临汾县(今尧都区)、洪洞县、襄陵县(今襄汾县)、霍州等地,这些地方均位于汾河沿岸附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主要归结于当地较为发达的农业、商业与手工业,以及文化思想资源丰富,为僧人们传播佛教提拱了充裕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故僧人在此地活动频繁,使得这些地方的佛教文化交流与发展颇为繁盛。僧人身为佛子,为报佛恩,在临汾地区清代僧众们通过修缮庙宇与塑佛造像、讲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清代调整佛教和道教的法律制度及其特点[J]. 刘炳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2]清代律宗师匠述略[J]. 任宜敏.  浙江学刊. 2015(02)
[3]论山西佛教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J]. 谢路军.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3)
[4]古代山西佛教慈善状况及其基本特征[J]. 史政坤.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4)
[5]山西蒲县东岳庙舞台题记考述[J]. 王星荣.  中华戏曲. 2012(01)
[6]“康乾盛世”时期的宗教事务管理政策研究[J]. 宋囡,程靖.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10)
[7]山西佛教文化探寻[J]. 刘秀芳.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2(02)
[8]山西临汾大云寺琉璃宝塔小考[J]. 李博文.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S4)
[9]古代的佛教寺院经济及其社会功能[J]. 何子文.  中国集体经济. 2009(36)
[10]清代山西五台县的僧官制度[J]. 杨健.  五台山研究. 2008(02)

博士论文
[1]明清九华山佛教研究[D]. 卢忠帅.南开大学 2013
[2]清代广州佛教寺院与城市生活[D]. 何韶颖.华南理工大学 2012
[3]清乾隆朝佛教政策研究[D]. 刘庆宇.东北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清代九华山佛教地理研究[D]. 张昌翔.安徽大学 2015
[2]洪洞县明清时期寺院研究[D]. 丁帆.山西师范大学 2015
[3]清代前期文化政策研究[D]. 王元冬.青岛大学 2013
[4]蒲县东岳庙会和“四醮朝山”[D]. 张宇.山东大学 2012
[5]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宗教政策研究[D]. 范成忠.新疆师范大学 2009
[6]清季文官俸禄制度演革述略[D]. 陈秀明.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27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27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e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