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5 04:01

  本文关键词: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首先赴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佛教继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影响遍及全国,教理研修远远超过了前代。至此,佛教摆脱了玄学的影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佛教僧侣:佛图澄、道安的弘传,支道林的融玄阐佛,鸠摩罗什的译经,僧肇的解空第一,慧远及其结社念佛,竺道生与佛性论等,都显示出东晋佛教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当时,佛教思想文化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对中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改变,佛教与文学的关系亦然。东晋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阶段。这一阶段,佛教僧侣与玄学名士交往甚密,使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在文学领域,士大夫们已经潜移默化地在诗文中宣扬佛教义理以及他们本人对佛理的参悟了。佛教影响或表现在文学家的思想中,或在文学创作中,其中诗歌与小说尤为明显。而且,不少文人的佛学和玄学造诣皆十分精深。在他们的诗文作品中,或是融玄阐佛,或是阐明顿悟佛性论,或是体现佛教人生空幻无常的思想和生死观等,从而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的发展。就东晋诗歌而言,其中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与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中独特的思维方式,如空、心性、言意、大慈大悲、因果、戒律之类皆有密切的关系;佛经故事的丰富想象力,佛教宣畅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透过当时佛学、文学之互融互摄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影响层面,可谓既深且广。
【关键词】:东晋 佛教思想 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B949.2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7-12
  • 第一节 写作缘起7-8
  • 第二节 研究思路、范围与对象8-9
  • 第三节 本论文主要参考资料9-12
  • 第二章 东晋佛教概述12-51
  • 第一节 佛教入华与发展12-20
  • 一、佛教入华12-14
  • 二、佛教的发展14-20
  • (一) 东汉末期14-16
  • (二) 三国时期—酝酿期16-18
  • (三) 西晋时期—发展期18-20
  • 第二节 东晋佛教20-51
  • 一、东晋帝王对佛教的提倡、支持21-25
  • 二、鸠摩罗什及其译经活动25-29
  • 三、东晋高僧与玄学29-36
  • (一) 支遁与玄学29-32
  • (二) 僧肇与玄学32-36
  • 四、慧远及其结社念佛36-42
  • 五、竺道生与佛性论42-50
  • (一) 竺道生思想之背景及其渊源42-43
  • (二) 顿悟学说43-47
  • (三) 佛性论—一阐提人皆有佛性47-50
  • 小结50-51
  • 第三章 佛教与东晋文人51-85
  • 第一节 陶渊明与佛教52-68
  • 一、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52-56
  • 二、陶渊明作品中的佛教思想56-68
  • (一) 人生空幻无常56-61
  • (二) 生死观61-68
  • 第二节 谢灵运与佛教68-85
  • 一、谢灵运的生平69-72
  • 二、谢灵运和东晋高僧72-79
  • 三、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论》79-85
  • 第四章 佛教与东晋诗歌85-157
  • 第一节 玄言诗85-108
  • 一、玄言诗形成86-90
  • 二、玄言诗中的玄思佛理90-108
  • (一) 玄言诗中的玄佛交融90-99
  • (二) 玄言诗中的本体论99-104
  • (三) 玄言诗中的言意之辨104-108
  • 第二节 山水诗108-132
  • 一、山水诗的溯源与形成108-112
  • 二、东晋佛教对山水诗形成的贡献112-125
  • 三、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顿悟”思想125-132
  • 第三节 佛理诗132-157
  • 一、佛理诗兴起的背影132-142
  • (一) 佛学与玄学思想的交融132-134
  • (二) 僧诗创作的开始134-136
  • (三) 偈颂对佛理诗的影响136-142
  • 二、佛理诗的佛教思想142-157
  • (一) 无常与性空思想142-144
  • (二) 言不尽意思想144-146
  • (三) 大慈大悲思想146-147
  • (四) 戒律思想147-154
  • (五) 因果思想154-157
  • 第五章 东晋志怪小说中的佛教神通157-200
  • 第一节 东晋志怪小说概论157-170
  • 一、浅析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157-162
  • 二、东晋志怪小说概述162-170
  • (一) 干宝《搜神记》163-164
  • (二) 陶渊明《搜神后记》164-165
  • (三) 王嘉《拾遗记》165-167
  • (四) 荀氏《灵鬼志》167
  • (五) 《观世音应验记》167-170
  • 第二节 佛教的神通170-179
  • 一、佛经中的神通170-175
  • (一) 早期佛教经典的神通170-173
  • (二) 部派佛教时期经典的神通173-174
  • (三) 大乘佛教经典的神通174-175
  • 二、佛经中神通的象征意义175-179
  • 第三节 东晋志怪小说中的佛教神通感应179-200
  • 一、东晋志怪小说中的佛教神通179-188
  • (一) 中国佛教对神通的运用179-184
  • (二) 小说中神通的象征意义184-188
  • 二、东晋志怪小说中的观音菩萨感应188-200
  • (一) 观音菩萨感应的来由188-191
  • (二) 《光世音应验记》中的故事内容与意义191-200
  • 1、火灾191-193
  • 2、水灾193-194
  • 3、狱灾194-196
  • 4、杀灾196-197
  • 5、病灾197-200
  • 结语200-205
  • 参考文献205-215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玉霞;魏晋时期儒佛道思想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刘艳芬;佛教与六朝诗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阮氏李(NGUYEN THI MAN);道安与佛教中国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志鹏;谢灵运:佛教与山水[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阮玉协;佛经词语的汉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凡;论僧肇中观哲学对意象的理论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5 刘东方;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侣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郑浩;两晋南北朝时期《普门品》的流传与影响[D];西北大学;2013年

7 姜姝;僧肇佛学中的庄学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朱红妹;魏晋“会”的审美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2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92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a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