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佛教唯识论与西方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7-05-26 09:27

  本文关键词:佛教唯识论与西方心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佛教唯识论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唯识心理学的基本范畴,既有与现代心理学范畴相通的一面,也有与后者不同之处。由于有些唯识心理学的范畴具有丰富的涵义,但难以理解。因此,把唯识心理学的认知范畴与现代心理学中相应的范畴解释出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唯识论,然后,将唯识论与现代心理学中的理论范畴加以比较。现代心理学中的感觉、知觉概念,如用唯识论的术语来分析大体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感觉属现量认识;而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且具有主观特征,所以是比量的认识。关于现代心理学中的人格结构,从唯识论来看,人格可以分成现实的我、理想的我和圆成实的我。这三个我的互动,形成人的精神生活现象。 佛教唯识论的八识观结构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三层结构有相同之处。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是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荣格提出了心理结构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就佛教唯识论也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第六意识、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除此之外,佛教唯识论却还有前五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一共有八识。由此可知,精神分析的三种理论跟佛教唯识论所说的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十分相近。 本论文主要依据无著和世所著作的“唯识三十颂”和Swati Ganguly的“Treatise in Thirty Verses on Mere-Consciousness”英语本,来探讨佛教唯识论的思想内容。从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观的详尽解释我们可看到佛教心理学的特色,同时与西方心理学加以比较,就更显示了佛教唯识论与西方心理学的相似。
【关键词】:末那识 阿赖耶识 认知 人格 精神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48;B8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8
  • 1 唯识论的起源8-10
  • 1.1 唯识论的简介8
  • 1.2 作者世亲菩萨8-9
  • 1.3 译者玄奘大师9-10
  • 2 唯识三十颂内容(汉语,英语)10-15
  • 3 佛教唯识论的理论体系15-33
  • 3.1 唯识论的几个基本概念15-20
  • 3.1.1 识即是心15-17
  • 3.1.2 种子17-20
  • 3.2 八识系统20-33
  • 3.2.1 感官五识20-22
  • 3.2.2 意识22-26
  • 3.2.3 末那识26-29
  • 3.2.4 阿赖耶识-藏识29-33
  • 4 佛教唯识论与现代心理学33-57
  • 4.1 佛教唯识论认知理论的意义33-43
  • 4.1.1 六识想心所认知功能论33-35
  • 4.1.2 唯识论认知过程论35-40
  • 4.1.3 唯识论认知理论的特点40-43
  • 4.2 唯识的人格理论与精神生活的表现43-46
  • 4.2.1 现实我--依他起性所产生的我相43-44
  • 4.2.2 理想我--遍计所执性所产生的我相44-46
  • 4.3 唯识论在心理健康上的应用46-53
  • 4.4 佛教唯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53-57
  • 4.4.1 唯识论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53-54
  • 4.4.2 唯识论和荣格思想54-57
  • 5 小结57-58
  • 参考文献58-60
  • 后记60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彦琴;史运芳;;佛教之人格形成与发展理论探究——以唯识学种子说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克昱;《成唯识论》的析恶新视域[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佛教唯识论与西方心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96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a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