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王阳明心性论对禅宗思想的融摄

发布时间:2017-05-28 19:07

  本文关键词:论王阳明心性论对禅宗思想的融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宋明时代,禅道泛滥,儒家学者纷纷吸取佛学理论精华,对传统儒学作形上学的本体论建构,涌现了众多各具特色的理论思维形态,影响较大的有张载的气本论、程朱的理本论,陆九(?)、陈献章等人的心本论,其中以朱熹哲学理论体系最为完备。从元代起,程朱理学被定为官方意识形态,至明代逐渐走向僵化和虚伪,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内在生机。于是,融摄禅宗思想的王阳明心学应运而生。 王阳明心学从对“心”的重新定义开始。他把心提升为最高本体,主张心即理。其思路是心即性、性即理,以性来沟通心和理,把心落实到至善之性的基础上,使心具有了理的本体性;同时,又把性与能够知觉的心合一,使性具有了知觉特性,即良知。良知说既克服了朱熹哲学分心理为二的矛盾,又克服了陆学以理为心的不彻底性。王阳明心本体建构的思路实受慧能本心论的影响。慧能反对把心作净染二分,强调世俗之心与超越之心合一。他先将众生的本心上升为佛性,再将佛性安置于众生心中,得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的结论。二人均按同样的理路,把成圣成佛之道安置在人的内心。 王阳明还吸收了荷泽宗的灵知心体说来丰富其良知本体论。灵知心体既是一种明白不暗的灵妙智慧,又具有随缘而生起万法的能力,是即体即用、体用一源的。王阳明的良知本体也是集体用于一身。良知既是是非准则,又能知是知非;既是立法原则,又是行动原则;既是理性的道德法则,又包含感性的是非好恶。感性的加入增加了道德主体活动的自觉性,,从而优于朱熹外在强制性的理本体。 本体论上的转变必然带来修养工夫的不同。在工夫论上,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其知行范畴与前人不同,知仅指主观形态的知,不包含求知过程;行则除了指躬行外,还包括心理行为。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与行从潜在于心体到发之于意、用之于物都是合一并进的,无先后之分。知行合一思想贯穿于王阳明修养工夫论的始终。前期他强调诚意格物,后期独倡致良知。致良知即充扩人人本具的良知本体,使其没有亏缺障蔽,充扩到极处,便成圣人。致良知说把朱熹向外求理的走向,改造为由内正外的简易工夫,赋予每一个愚夫愚妇成圣的可能,这一点与禅宗的顿悟说非常相似。慧能简化了传统佛教戒定慧的修养工夫,主张定慧不二,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本体,即可自见本性,顿悟成佛。既然修养工夫不在身外,那么否定经典的绝对权威,破除对语言的执着也就成了必然,这也是二者相合的地方。和禅宗主张顿悟之后还须渐修相类似,王阳明虽曾教学生静中体悟,却更强调在事上磨炼。 王阳明与禅宗心性论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二者所求之心有“仁心”、“空心”之别,二者所修内容亦有实、虚之分。 王阳明立定儒学之根本,大胆融摄禅宗思想,对儒学作了创造性的开拓发展。王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古代儒学最后的高峰,对后世的学术发展,无论是儒学还是佛学,影响都极其深远。
【关键词】:王阳明 禅宗 心性论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言10-13
  • 第一章 宋明儒佛融合的文化背景13-19
  • 第一节 宋明佛学的繁荣及其社会影响13-15
  • 第二节 宋明儒家学者对心性本体论的建构15-19
  • (一) 张载的气本论15-16
  • (二) 朱熹的理本论16
  • (三) 陆九渊的心本论16-17
  • (四) 陈献章的心本论17-19
  • 第二章 王阳明心性本体论对禅宗心性论的融摄19-32
  • 第一节 王阳明心性本体论的内涵19-26
  • (一) 心即理19-22
  • (二) 良知即天理22-25
  • (三) 无善无恶心之体25-26
  • 第二节 王阳明在心性本体论上对禅宗思想的吸收26-32
  • (一) 禅宗本心说对王阳明的启迪26-28
  • (二) 灵知心体论与良知说的建立28-30
  • (三) 心性本净与性善论的复归30-32
  • 第三章 王阳明心性工夫论对禅宗修行论的融摄32-43
  • 第一节 王阳明心性工夫论的内涵32-38
  • (一) 知行合一32-34
  • (二) 诚意格物34-36
  • (三) 致良知36-38
  • 第二节 王阳明在心性工夫论上对禅宗思想的汲取38-43
  • (一) 定慧不二与致良知38-39
  • (二) 不立文字与六经注我39-41
  • (三) 顿悟渐修与事上磨炼41-43
  • 第四章 王阳明融合儒佛的特点和意义43-48
  • 第一节 王阳明融合儒佛的特点43-46
  • (一) 不排斥异己、不盲从同道43-44
  • (二) 立定儒学根基、坚持儒体佛用44-46
  • 第二节 王阳明融合儒佛的意义46-48
  • (一) 对其后儒学的意义46
  • (二) 对其后佛学的意义46-48
  • 结语48-49
  • 主要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昌国;两宋孟学与慧能心性论之相成相通[J];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2 刘宗贤;从朱熹到王阳明:“性理”与“心性”的理论转换[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李作勋;儒佛交融与朱熹心性论的形成[J];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4 刘光育;王阳明的本体功夫论与禅学[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5 韩焕忠;禅宗佛性论与陆王心性论重建[J];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6 王党辉;;王阳明“致良知”说之真义及“良知”之结构研究[J];兰州学刊;2006年06期

7 邵显侠;禅宗的“本心”论与王阳明的“良知”说[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6期

8 林乐昌;王阳明“诚意”说的伦理哲学特质[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黄海涛;试论王阳明心学中的佛教思想[J];学术探索;2002年01期

10 蒙培元;禅宗心性论试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论王阳明心性论对禅宗思想的融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3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9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