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汉唐佛教戒律传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8 20:10

  本文关键词:汉唐佛教戒律传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佛教戒律为研究对象,着重梳理和阐释佛教戒律的发展史。这个论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佛教戒律在印度的发展史。在僧团组织的早期,佛教没有强制性的戒律,佛陀主要依靠自己的崇高威望和道德性的训诫来和合僧众。由于须提那子未能克制自己的淫欲,而使佛陀制定了佛教史上第一条戒律。后了戒律日多,遂成律藏。佛教戒律在印度经过多次结集,并成为部派戒律之后,才以商人为媒介,从西域传入中国。 戒律精神及其仪轨在东汉以前的实际存在。根据各种材料,在汉明帝以前,佛教及其戒律肯定已经进入中国。只是因为史书缺少明确的记载,而使我们无法完全理出佛教及其戒律在东汉以前的传播链条。 戒律文本在中唐以前的传译史。这一部分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戒律的传播史,在很大程度上即是指戒律文本的翻译史。与戒律密切相关的一些经卷的翻译,实际在佛教正式进入中国后不久就开始了,如安世高的译经。但真正的戒律文本进入中国,则要在三国曹魏时期。从此,一直到中唐时期,戒律文本的翻译活动从未停止,译经高僧也是名家辈出。印度佛教各个部派的广律、戒本、羯磨文本几乎都被完整地译出。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僧伽组织的正规化、提高了人们对于佛教教团的社会评价。 戒律本身的功能之一就是协调僧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戒律翻译和传播过程中,戒律不断地与社会发生联系。从而促使佛教戒律或主动或被动地适应中国的实际社会状况。比如,在佛教戒律尚未大量进入中国的时候,基于戒律的不
【关键词】:佛教 戒律 翻译 僧制 中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949.2
【目录】:
  • 引言8-11
  • 第一章 佛教戒律在印度的产生与发展11-21
  • 第一节 佛教成立前的印度社会概况11
  • 第二节 佛教戒律在印度的产生与发展11-17
  • 第三节 戒律简说17-21
  • 第二章 佛教戒律在中国的传译(东汉时期)21-30
  • 第一节 佛教入华21-24
  • 第二节 戒律入华24-30
  • 第三章 佛教戒律在中国的传译(三国、西晋时期)30-35
  • 第一节 三国时期佛教戒律的传译情况30-32
  • 第二节 西晋时期佛教戒律的传译情况32-35
  • 第四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戒律的传译情况35-49
  • 第一节 东晋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35
  • 第二节 佛图澄的活动35-37
  • 第三节 道安:中国化僧制的创建37-41
  • 第四节 竺佛念与佛陀耶舍:《四分律》的初译41
  • 第五节 鸠摩罗什集团:《十诵律》的传译41-44
  • 第六节 慧远:中国化僧制的发展44-45
  • 第七节 法显:西行求律法45-47
  • 第八节 昙无谶:大乘戒本的译传47-49
  • 第五章 南北朝时期佛教戒律传译49-56
  • 第一节 佛驮什:《五分律》的译出49-50
  • 第二节 各部戒本的相继译出50-51
  • 第三节 《十诵律》之兴盛于南朝51-54
  • 第四节 《四分律》的传承链条54-56
  • 第六章 隋唐时期戒律传译56-62
  • 第一节 智首:律宗前驱56-57
  • 第二节 道宣创立律宗57-58
  • 第三节 义净求法58-62
  • 结语62-64
  • 主要参考文献64-67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67-68
  • 声明68-69
  • 后记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4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秦淮;僧肇在两种文化之间[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6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7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8 杨维中;论佛教的中国化与佛教制度的中国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陈徽;“以才论性”与“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论之致思理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吴贤静,郭松;心灵环保:环境伦理的宗教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闫爱宾;;钱弘O觥⒑捍芙逃氡嬗∷鞑糩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都鹃;李守信;;浅析道家之“道”[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蒋美华;李瑾瑾;;女性宗教认同研究——以郑州市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苗连营;杨会永;;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6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7 沈艳;;惠山大阿福源流考——大阿福和善业佛、化生、磨wz罗的关系[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8 芦文龙;;技术的外部性探讨[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陆离;;俄、法所藏敦煌文献中一件归义军时期土地纠纷案卷残卷浅识——对Дх.02264、Дх.08786与P.4974号文书的缀合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10 李承贵;;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的近代转型——兼论严复对传统研究方法近代转型的贡献[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邵颖涛;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晓峰;老子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齐娜;语文教学中哲学素养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慧;佛教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姬鹏超;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影响与启示[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汉唐佛教戒律传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3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7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