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主链含1,3,5-三嗪单元π-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19:06

  本文关键词:主链含1,3,5-三嗪单元π-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共轭高分子又称半导体材料在多种多样的光电器件方面吸引了广泛的学术与商业兴趣。特别是,它们不仅在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PLED)、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和场效应晶体管(OFETs)的应用在能源问题的解决,而且在显示器的研发和信息技术方面提供了机遇。与无机材料、小分子有机半导体材料相比,共轭聚合物提供了价格低廉、轻便和好柔性等等优势。更重要的是可溶性聚合物半导体材料能被易加工、易印刷等优点,且能排除在卷到卷的印刷电子加工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的传统光刻图案。最近几年来,1,3,5-均三嗪衍生物是因具有高电子亲和势和结构对成性而吸引了广泛的关注。相关1,3,5-均三嗪衍生物和含有均三嗪单元和不同芳香环的聚合物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其能作为的电子注入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发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和双光子吸收材料和含金属超分子框架结构。本文中设计并合成了六个系列基于1,3,5-均三嗪的共轭聚合物,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方法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广泛地研究了聚合物的光学、电化学、酸致变色以及固体结晶态性能。详细研究内容与成果以下几个方面:1.以2-二异丙基氨基-4,6-二氯均三嗪作为共聚单体,通过金属催化反应合成了三种含2-二异丙基氨基均三嗪单元的聚芳炔类(P1、P2)以及聚芴类聚合物(P3)。P1,P2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440 nm、416 nm和441 nm、419 nm处。P1,P2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荧光发射峰分别出现在478 nm、474 nm和531 nm、527 nm处。P1、P2的荧光量子效率分别为67.7%、42.1%,发射绿色荧光。P3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368 nm和370 nm处。P3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荧光发射峰分别出现在410 nm和411 nm处。P3的荧光量子效率为24.9%,发射蓝色荧光。与P3相比,P1、P2的结晶性较好。从电化学循环伏安测试可知,上述聚合物只显示出一定的p-掺杂行为。研究聚合物在氯仿-三氟乙酸溶液中的酸致变色发现,P3比P1、P2具有更好的酸致变色行为,并且P3在一定的酸浓度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2.以2-二异丙基氨基-4,6-二氯均三嗪作为共聚单体,通过金属催化反应合成了五种含2-二异丙基氨基均三嗪单元的聚噻吩衍生物类聚合物(P4、P5、P6、P7和P8)。P4、P5、P6、P7和P8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354 nm、395 nm、371 nm、371 nm、371 nm和357 nm、365nm、384 nm、373 nm、373 nm处。P1,P2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荧光发射峰分别出现在454 nm、442 nm、478 nm、549 nm、527 nm和514 nm、493 nm、575 nm、561 nm、575 nm处。P4、P5、P6、P7和P8的荧光量子效率分别为10.7%、8.3%、7.5%、7.8%和5.6%,均发射黄绿色荧光。与P5相比,P4的结晶性较好。聚合链中含有不同侧链烷基噻吩的P6、P7和P8结晶性均较弱。从电化学循环伏安测试可知,上述聚合物只显示一定的n-掺杂行为。研究聚合物在氯仿-三氟乙酸溶液中的酸致变色发现,与聚合链中含3,4-乙撑二氧噻吩的P5相比,主链中含有噻吩及3-烷基噻吩的P4、P6、P7和P8具有更好的酸致变色行为,并且P4、P6、P7和P8在一定的酸浓度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3.以Fe Cl3为氧化剂,通过化学氧化聚合制备了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噻基)均三嗪和2-二异丙基氨基-4,6-二(3,4-乙撑二氧噻基)均三嗪的两种均聚物(P9和P10)。P9,P10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303 nm、461 nm和309 nm、489 nm处。聚合物在氯仿中的荧光发射峰出现在507 nm、511 nm处。与P9比较,P10的结晶性较好。从电化学循环伏安测试可知,P9没有显示任何电化学活性,聚合物P10显示出良好的n-掺杂行为。研究聚合物在氯仿-三氟乙酸溶液中的酸致变色发现,与聚合物P9相比,聚合物P10具有更好的酸致变色行为。4.以2-二异丙基氨基-4,6-二(5′-溴-2′-噻基)均三嗪作为共聚单体,通过金属催化反应合成了四种含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噻基)均三嗪单元的聚芳炔类(P11、P12)、聚芴类(P13)和聚噻吩类聚合物(P14)。P11、P12和P14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430 nm、430 nm、430 nm和448 nm、445 nm、430 nm处。P11、P12和P14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荧光发射峰分别出现在480 nm、483 nm、518 nm和538 nm、539 nm、548 nm处。P11、P12和P14的荧光量子效率分别为80.0%、66.8%、27.0%,发射绿色荧光。P13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405 nm和408 nm处。P13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荧光发射峰分别出现在452 nm和482 nm处。P13的荧光量子效率为96.5%,发射蓝色荧光。与P13和P14相比,P11、P12的结晶性较好。从电化学循环伏安测试可知,上述聚合物给出一定的n-型掺杂行为。研究聚合物在氯仿-三氟乙酸溶液中的酸致变色发现,聚合物均具有较好的酸致变色行为,比P11和P12比较,P13、P14具有更好的酸致变色敏感性并且在一定的酸浓度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5.以2-二异丙基氨基-4,6-二(5′-溴-3,4-乙撑二氧噻基)均三嗪作为共聚单体,通过金属催化反应合成了三种含2-二异丙基氨基-4,6-二(3,4-乙撑二氧噻基)均三嗪单元的聚芳炔类(P15、P16)和聚芴类聚合物(P17)。P15、P16和P17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443 nm、443 nm、4431nm和472 nm、456 nm、410 nm处。P15、P16和P17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荧光发射峰分别出现在507 nm、511 nm、543 nm和540 nm,545 nm,556 nm处。P15、P16和P17均发射绿色荧光,其荧光量子效率分别为85.7%、85.2%、64.4%。与P17相比,P15、P16的结晶性较好。从电化学循环伏安测试可知,上述聚合物只显示出一定的n-掺杂行为。研究聚合物在氯仿-三氟乙酸溶液中的酸致变色发现,聚合物均具有好的酸致变色行为,比P15和P16比较,P17具有更高的酸致变色敏感性。6.以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5′-溴-3,4-乙撑二氧噻基亚甲基肼基)]均三嗪作为共聚单体,通过金属催化反应合成了两种含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3,4-乙撑二氧噻基亚甲基肼基)]均三嗪单元的聚芳炔类(P18、P19)。所得P18、P19的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452 nm、457nm和468 nm、474 nm处。聚合物在氯仿中的荧光发射峰出现在543 nm、549nm处,聚合物均发射绿色荧光。P18、P19具有一定的结晶性。从电化学循环伏安测试可知,上述聚合物显示出一定的p-型掺杂行为。以Fe Cl3为氧化剂,通过化学氧化聚合制备了2,4,6-三[2′-(3,4-乙撑二氧噻基亚甲基肼基)]均三嗪的均聚物(P20)。所得P20的在氯仿溶液和薄膜状态下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峰分别出现在484 nm、500 nm处。聚合物在氯仿中的荧光发射峰出现在522 nm处,其发射红色荧光。P20具有一定的结晶性。从电化学循环伏安可知,P20只显示出良好的n-型掺杂行为。研究P18、P19和单体2,4,6-三[2′-(3,4-乙撑二氧噻基亚甲基肼基)]均三嗪均的的酸致变色发现,它们均具有较好的酸致变色行为并且在一定的酸浓度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1 3 5-三嗪 共轭聚合物 光学与电化学行为 金属催化法 酸致变色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31
【目录】:
  • 摘要2-6
  • Abstract6-20
  • 第一章 绪论20-35
  • 1.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20-26
  • 1.1.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24
  • 1.1.1.1 双层器件24
  • 1.1.1.2 体异质结器件24
  • 1.1.2 共轭聚合物:基于富勒烯的太阳能电池24-25
  • 1.1.3 PPV:PCBM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25
  • 1.1.4 聚(3-烷基噻吩):PCBM体异质结构太阳能电池25
  • 1.1.5 替代方法25-26
  • 1.1.5.1 聚合物:聚合物太阳能电池25-26
  • 1.1.5.2 给体-受体“双索面”聚合物太阳能电池26
  • 1.1.5.3 混合型太阳能电池26
  • 1.2 电致发光与电致发光器件26-31
  • 1.2.1 聚芳乙烯类27-29
  • 1.2.1.1 烷氧基、噻基烷基和烷基氨基取代聚对苯撑乙烯类(PPVs)27
  • 1.2.1.2 烷基取代聚对苯撑乙烯类(PPVs)27-28
  • 1.2.1.3 芳基取代聚对苯撑乙烯类(PPVs)28
  • 1.2.1.4 其它聚芳乙烯类28
  • 1.2.1.5 聚杂芳基乙烯类和其它聚杂芳基乙烯类28-29
  • 1.2.2 聚芳基撑乙炔类29
  • 1.2.3 聚芳基乙烯类与与杂芳基乙烯类共聚物29
  • 1.2.4 聚乙炔类29
  • 1.2.5 树枝状聚合物和超支化聚合物29
  • 1.2.6 带发光侧链的的聚合物和隔离的共轭基团的交替共聚物29-30
  • 1.2.7 嵌段共聚物30
  • 1.2.8 与其它材料组合的聚合物混合材料30-31
  • 1.2.8.0 发光聚合物的混合材料30-31
  • 1.2.8.1 含发光与非发光聚合物的混合材料31
  • 1.2.8.2 含非聚合材料的混合材料和含无机材料的复合物31
  • 1.3 n-型聚合物31-32
  • 1.4 含均三嗪单元的聚合物32-33
  • 1.5 本论文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33-35
  • 第二章 主链含 2-二异丙基氨基均三嗪与侧链烷氧基对苯乙炔、9,9-二辛烷基芴单元的交替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35-61
  • 2.1 前言35
  • 2.2 试剂与仪器35-38
  • 2.2.1 试剂36-37
  • 2.2.2 仪器37-38
  • 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路线38-43
  • 2.3.1 单体的合成39-41
  • 2.3.1.1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氯均三嗪(M1)39
  • 2.3.1.2 1,4-二(辛氧基)苯39
  • 2.3.1.3 2,5-二碘-1,4-二(辛氧基)苯39
  • 2.3.1.4 2,5-二(辛氧基)- 1,4 -二(三甲基硅乙炔基)苯39-40
  • 2.3.1.5 2,5-二(辛氧基)- 1,4 -二乙炔基苯(M2)40
  • 2.3.1.6 2,5-二(十二烷氧基)- 1,4 -二乙炔基苯(M3)40
  • 2.3.1.7 9,9-二辛烷基-2,7-二溴芴40-41
  • 2.3.1.8 2,7-二(4, 4, 5, 5-四甲基硼烷基)-9,9-二辛烷基芴(M4)41
  • 2.3.1.9 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Pd(PPh3)2Cl2]催化剂41
  • 2.3.2 聚合物的合成41-43
  • 2.3.2.1 聚[2-二异丙基氨基均三嗪-1,4-二乙炔基-2,5-二辛氧基苯](P1)41-42
  • 2.3.2.2 聚[2-二异丙基氨基均三嗪-1,4-二乙炔基-2,5-二(十二烷氧基)基苯](P2)42
  • 2.3.2.3 聚[2-二异丙基氨基均三嗪-9,9-二辛基芴](P3)42-43
  • 2.4 结果与讨论43-59
  • 2.4.1 单体与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43-44
  • 2.4.2 单体与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44-48
  • 2.4.2.1 单体核磁共振氢谱分析44-46
  • 2.4.2.2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46-48
  • 2.4.3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分析48-49
  • 2.4.3.1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48-49
  • 2.4.3.2 聚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49
  • 2.4.4 聚合物的荧光量子效率49-52
  • 2.4.5 酸致变色52-55
  • 2.4.6 聚合物可溶部分的分子量及溶解性55-56
  • 2.4.7 聚合物固体粉末状态XRD分析56-57
  • 2.4.8 聚合物热稳定性分析57-58
  • 2.4.9 聚合物电化学行为58-59
  • 2.5 本章小结59-61
  • 第三章 主链含 2-二异丙基氨基均三嗪与噻吩衍生物单元的交替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61-87
  • 3.1 前言61
  • 3.2 试剂与仪器61-64
  • 3.2.1 试剂61-63
  • 3.2.2 仪器63-64
  • 3.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路线64-68
  • 3.3.1 单体的合成65-66
  • 3.3.1.1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氯均三嗪(M1)65
  • 3.3.1.2 2,5-二(三丁基锡基)噻吩(M5)65
  • 3.3.1.3 2,5-二(三丁基锡基)-3,4-乙撑二氧噻吩(M6)65-66
  • 3.3.1.4 四(三苯基膦)钯[Pd(PPh3)4]催化剂66
  • 3.3.2 聚合物的合成66-68
  • 3.3.2.1 聚[2-二异丙基氨基均三嗪-噻吩](P4)66
  • 3.3.2.2 聚[2-二异丙基氨基均三嗪-3,4-乙撑二氧噻吩](P5)66-67
  • 3.3.2.3 聚[2-二异丙基氨基三嗪 3-丁基噻吩](P6)67
  • 3.3.2.4 聚[2-二异丙基氨基三嗪 3-辛基噻吩](P7)67-68
  • 3.3.2.5 聚[2-二异丙基氨基三嗪 3-十二烷基噻吩](P8)68
  • 3.4 结果与讨论68-86
  • 3.4.1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68-70
  • 3.4.2 单体与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70-72
  • 3.4.2.1 单体核磁共振氢谱分析70
  • 3.4.2.2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70-72
  • 3.4.3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分析72-75
  • 3.4.3.1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72-74
  • 3.4.3.2 聚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74-75
  • 3.4.4 聚合物的荧光量子效率75-77
  • 3.4.5 酸致变色77-82
  • 3.4.6 聚合物可溶部分的分子量及溶解性82-83
  • 3.4.7 聚合物固体粉末状态XRD分析83-84
  • 3.4.8 聚合物电化学行为84-86
  • 3.5 本章小结86-87
  • 第四章 主链含 2-二异丙基氨基均三嗪与噻吩衍生物单元的D-A-D型单体均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87-104
  • 4.1 前言87
  • 4.2 试剂与仪器87-89
  • 4.2.1 试剂87-88
  • 4.2.2 仪器88-89
  • 4.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路线89-92
  • 4.3.1 单体的合成90-91
  • 4.3.1.1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氯均三嗪(M1)90
  • 4.3.1.2 2-三丁基锡基-3,4-乙撑二氧噻吩(M7)[154]90
  • 4.3.1.3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噻基)均三嗪(M8)90
  • 4.3.1.4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3,4-乙撑二氧噻基)均三嗪(M9)90-91
  • 4.3.2 聚合物的合成91-92
  • 4.3.2.1 聚[2-二异丙基氨基-4,6-二噻基均三嗪](P9)91
  • 4.3.2.2 聚[2-二异丙基氨基-4,6-二(3,4-乙撑二氧)噻基均三嗪](P10)91-92
  • 4.4 结果与讨论92-103
  • 4.4.1 单体与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92-93
  • 4.4.2 单体与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93-95
  • 4.4.2.1 单体核磁共振氢谱分析93-94
  • 4.4.2.2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94-95
  • 4.4.3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分析95-97
  • 4.4.3.1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95-96
  • 4.4.3.2 聚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96-97
  • 4.4.4 酸致变色97-100
  • 4.4.5 聚合物可溶部分的分子量及溶解性100-101
  • 4.4.6 聚合物固体粉末状态XRD分析101-102
  • 4.4.7 聚合物电化学行为102-103
  • 4.5 本章小结103-104
  • 第五章 主链含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噻基)均三嗪与侧链烷氧基对苯乙炔、9,9-二辛烷基芴、噻吩单元的交替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104-129
  • 5.1 前言104
  • 5.2 试剂与仪器104-107
  • 5.2.1 试剂104-106
  • 5.2.2 仪器106-107
  • 5.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路线107-111
  • 5.3.1 单体的合成108-109
  • 5.3.1.1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氯均三嗪(M1)108
  • 5.3.1.2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噻基)均三嗪(M8)108
  • 5.3.1.3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5′-溴-2′-噻基)均三嗪(M10)108
  • 5.3.1.4 2,5-二(辛氧基)- 1,4 -二乙炔基苯(M2) 2,5-二(辛氧基)- 1,4 -二乙炔基苯的合成108
  • 5.3.1.5 2,5-二(十二烷氧氧基)- 1,4 -二乙炔基苯(M3)108
  • 5.3.1.6 2,7-二(4, 4, 5, 5-四甲基硼烷基)-9,9-二辛烷基芴(M4)108-109
  • 5.3.1.7 2,5-二(三丁基锡基)噻吩(M5)109
  • 5.3.2 聚合物的合成109-111
  • 5.3.2.1 聚[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噻基)均三嗪-1,4-二乙炔基-2,5-二辛氧基苯](P11)109
  • 5.3.2.2 聚[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噻基)均三嗪-1,4-二乙炔基-2,5-二(十二烷氧基)基苯](P12)109-110
  • 5.3.2.3 聚[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噻基)均三嗪-9,9-二辛基芴](P13)110
  • 5.3.2.4 聚[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噻基)均三嗪-噻吩](P14)110-111
  • 5.4 结果与讨论111-127
  • 5.4.1 单体与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111-112
  • 5.4.2 单体与聚合物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12-115
  • 5.4.2.1 单体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12-113
  • 5.4.2.2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13-115
  • 5.4.3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分析115-117
  • 5.4.3.1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115-116
  • 5.4.3.2 聚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116-117
  • 5.4.4 聚合物的荧光量子效率117-120
  • 5.4.5 酸致变色120-124
  • 5.4.6 聚合物可溶部分的分子量及溶解性124-125
  • 5.4.7 聚合物固体粉末状态XRD分析125-126
  • 5.4.8 聚合物电化学行为126-127
  • 5.5 本章小结127-129
  • 第六章 主链含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3,4-乙撑二氧噻基)均三嗪与侧链烷氧基对苯乙炔、9,9-二辛基芴单元的交替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129-151
  • 6.1 前言129
  • 6.2 试剂与仪器129-132
  • 6.2.1 试剂129-131
  • 6.2.2 仪器131-132
  • 6.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路线132-135
  • 6.3.1 单体的合成133-134
  • 6.3.1.1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氯均三嗪(M1)133
  • 6.3.1.2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3,4-乙撑二氧噻基)均三嗪(M9)2-二异丙基氨基-4,6-二(3,4-乙撑二氧噻基)均三嗪的合成133
  • 6.3.1.3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5′-溴-3,4-乙撑二氧噻基)均三嗪(M11)133
  • 6.3.1.4 2,5-二(辛氧基)- 1,4 -二乙炔基苯(M2)133
  • 6.3.1.5 2,5-二(十二烷氧氧基)- 1,4 -二乙炔基苯(M3)133
  • 6.3.1.6 2,7-二(4, 4, 5, 5-四甲基硼烷基)-9,9-二辛烷基芴(M4)133-134
  • 6.3.2 聚合物的合成134-135
  • 6.3.2.1 聚[2-二异丙基氨基-4,6-二(3,4-乙撑二氧噻基)均三嗪-1,4-二乙炔基-2,5-二辛氧基苯](P15)134
  • 6.3.2.2 聚[2-二异丙基氨基-4,6-二(3,4-乙撑二氧噻基)均三嗪-1,4-二乙炔基-2,5-二(十二烷氧基)基苯](P16)134-135
  • 6.3.2.3 聚[2-二异丙基氨基-4,6-二(3,4-乙撑二氧噻基)均三嗪-9,9-二辛基芴](P17)135
  • 6.4 结果与讨论135-150
  • 6.4.1 单体与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135-136
  • 6.4.2 单体与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36-139
  • 6.4.2.1 单体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36-137
  • 6.4.2.2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37-139
  • 6.4.3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分析139-141
  • 6.4.3.1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139-140
  • 6.4.3.2 聚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140-141
  • 6.4.4 聚合物的荧光量子效率141-143
  • 6.4.5 酸致变色143-147
  • 6.4.6 聚合物可溶部分的分子量及溶解性147-148
  • 6.4.7 聚合物固体粉末状态XRD分析148-149
  • 6.4.8 聚合物电化学行为149-150
  • 6.5 本章小结150-151
  • 第七章 主链含均三嗪单元的希夫碱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151-173
  • 7.1 前言151
  • 7.2 试剂与仪器151-154
  • 7.2.1 试剂151-152
  • 7.2.2 仪器152-154
  • 7.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路线154-158
  • 7.3.1 单体的合成155-157
  • 7.3.1.1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氯均三嗪(M1)155
  • 7.3.1.2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肼基均三嗪(M12)155
  • 7.3.1.3 2-甲醛基-3,4-乙撑二氧噻吩(M13)155
  • 7.3.1.4 2-甲醛基5溴-3,4-乙撑二氧噻吩(M14)155-156
  • 7.3.1.5 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5′-溴-3,4-乙撑二氧噻基亚甲基肼基 )]均三嗪(M15)156
  • 7.3.1.6 2,4,6-三肼基均三嗪(M16)156
  • 7.3.1.7 2,4,6-三[2′-(3,4-乙撑二氧噻基亚甲基肼基)]均三嗪(M17)156-157
  • 7.3.1.8 2,5-二(辛烷氧基)- 1,4 -二乙炔基苯(M3)157
  • 7.3.1.9 2,5-二(十二烷氧基)- 1,4 -二乙炔基苯(M3)157
  • 7.3.2 聚合物的合成157-158
  • 7.3.2.1 聚[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3,4-乙撑二氧噻基亚甲基肼基)]均三嗪-1,4-二乙炔基-2,5-二辛氧基苯](P18)157
  • 7.3.2.2 聚[2-二异丙基氨基-4,6-二[2′-(3,4-乙撑二氧噻基亚甲基肼基)]均三嗪-1,4-二乙炔基-2,5-二(十二烷氧基苯](P19)157-158
  • 7.3.2.3 聚[2,4,6-三[2′-(3,4-乙撑二氧噻基亚甲基肼基)]均三嗪](P20)158
  • 7.4 结果与讨论158-172
  • 7.4.1 目标单体与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158-160
  • 7.4.2 单体与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60-163
  • 7.4.2.1 单体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60-161
  • 7.4.2.2 聚合物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61-163
  • 7.4.3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分析163-165
  • 7.4.3.1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163-164
  • 7.4.3.2 聚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164-165
  • 7.4.4 酸致变色165-169
  • 7.4.5 聚合物溶解性169-170
  • 7.4.6 聚合物固体粉末状态XRD分析170
  • 7.4.7 聚合物电化学行为170-172
  • 7.5 本章小结172-173
  • 结论与展望173
  • 结论173-175
  • 展望175-177
  • 参考文献177-195
  • 个人简介及博士期间发表、整理论文情况195-196
  • 致谢196-197

  本文关键词:主链含1,3,5-三嗪单元π-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56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7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