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新型钌染料敏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自组装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08:10

  本文关键词:新型钌染料敏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自组装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钌配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稳定性、氧化还原性和良好的激发态反应活性已成为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首选的高效敏化剂。经钌配合物修饰的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及稳定性,可广泛应用于光电池研究领域。本文以合成的两类新型钌染料敏化剂Ru-Py2和Ru-Py4,在ITO和HOPG电极表面自组装钌配合物单分子膜;结合石墨烯的特性,在钌配合物单分子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钌配合物/石墨烯复合膜的层层自组装新技术,深入研究复合方式对膜性能的影响,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具体如下:设计合成两种新型钌染料敏化剂Ru-Py2和Ru-Py4。对合成钌配合物各阶段产物进行'H-NMR和MS检测以明确所得产物的结构和纯度。目标钌配合物的TG分析表明Ru-Py2和Ru-Py4热稳定性高,满足太阳电池对敏化剂的热稳性要求。Ru-Py2和Ru-Py4吸附性检测结果表明磷酸酯基使得Ru-Py2可以吸附到ITO电极上,芘基使得Ru-Py2和Ru-Py4可以吸附到HOPG表面。采用CV和UV法跟踪钌配合物分子在不同基底上的生长过程,发现经Ru-Py2修饰的ITO电极的表面覆盖度与浸渍时间满足Langmuir方程式;Ru-Py2修饰ITO电极的最佳组装时间为3小时,饱和时的表面覆盖度为2.83×10-11mol/cm2;Ru-Py2、 Ru-Py4修饰HOPG电极的最佳组装时间均为6小时,饱和时的表面覆盖度分别为1.95×10-11mol/cm2和3.60×10-11mol/cm2。Ru-Py2从ITO和HOPG表面脱附、Ru-Py4从HOPG表面脱附的解吸常数分别为6.82×10-7 s-1,1.71×1 0-6 s-1和2.17×10-6s-1,说明经Ru-Py2和Ru-Py4修饰的电极均表现出优异的吸附稳定性。系统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石墨烯的分散能力。当SDS的浓度为2mg/mL时得到的两种石墨烯G分散液和GF分散液的浓度分别为0.39mg/mL和0.3mg/mL,两种石墨烯分散液静置一个月后仍可保持均一、稳定状态。对两种石墨烯分散液和成膜工艺(浸渍法、旋涂法)制备的石墨烯膜性能进行研究,确定最佳石墨烯成膜工艺。在钌配合物单分子膜的基础上引入石墨烯膜,进行钌配合物/石墨烯复合膜的层层自组装研究。深入探索了不同复合方式对膜性能的影响,将Ru-Py2与Ru-Py4复合得到的膜材料电化学性能高于单一的膜材料;石墨烯膜与Ru-Py2/Ru-Py4复合后π→π*和MLCT的吸收谱带均发生红移及增色现象,且随着石墨烯层的增加,红移和增色程度增加。通过比较得出Ru-Py2/(G/Ru-Py4)n复合膜同时具备了Ru-Py2、Ru-Py4和石墨烯的性能,使得该复合膜在光、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均表现出优异的性能。综上,论文设计合成了两类新型钌配合物,并以1H-NMR、MS和TG表征目标钌配合物的结构、纯度和热稳定性。探索了石墨烯膜的制备方法,确定最佳的石墨烯成膜工艺。在钌配合物单分子膜和石墨烯膜的基础上,进行钌配合物/石墨烯膜的层层自组装,深入研究了复合方式对膜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钌配合物/石墨烯复合膜的层层自组装新技术。
【关键词】:染料敏化剂 钌配合物 石墨烯 自组装 复合膜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3;TM914.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缩略词13-15
  • 第一章 绪论15-35
  • 1.1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15-20
  • 1.1.1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概述15-16
  • 1.1.2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组成16-17
  • 1.1.3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17-19
  • 1.1.4 影响染料敏化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因素19-20
  • 1.2 染料敏化剂20-23
  • 1.2.1 染料敏化剂概述20-21
  • 1.2.2 染料与纳米晶膜表面键合的基本理论21-22
  • 1.2.3 染料敏化剂的研究现状22-23
  • 1.3 钌配合物的自组装23-27
  • 1.3.1 钌配合物自组装方式24-25
  • 1.3.2 钌配合物自组装技术的研究现状25-27
  • 1.4 石墨烯及其自组装技术27-31
  • 1.4.1 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27-29
  • 1.4.2 石墨烯的自组装29-30
  • 1.4.3 石墨烯及其自组装技术的研究现状30-31
  • 1.5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31-35
  • 1.5.1 研究目标及关键问题31-32
  •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32-35
  • 第二章 实验设计35-47
  • 2.1 实验方案设计35-36
  • 2.2 钌配合物分子设计36-39
  • 2.3 基底选择39
  • 2.4 钌配合物分子自组装设计39-44
  • 2.4.1 钌配合物单分子膜自组装设计40-42
  • 2.4.2 钌配合物多层复合膜自组装设计42-44
  • 2.5 本章小结44-47
  • 第三章 新型钌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47-79
  • 3.1 实验原料及表征方法47-48
  • 3.1.1 实验原料47
  • 3.1.2 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47-48
  • 3.2 配体的合成及其反应机理研究48-67
  • 3.2.1 Py_2G_1MeBip配体的合成及其反应机理研究48-62
  • 3.2.2 XPOEt配体的合成及其反应机理研究62-67
  • 3.3 新型钌配合物的合成67-72
  • 3.3.1 Ru-Py_2的合成67-71
  • 3.3.2 Ru-Py_4的合成71-72
  • 3.4 钌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分析72-73
  • 3.5 钌配合物的吸附性判定73-77
  • 3.6 本章小结77-79
  • 第四章 钌配合物单分子膜对电极表面的修饰行为研究79-97
  • 4.1 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79-81
  • 4.2 Ru-Py_2对ITO电极的表面修饰81-85
  • 4.2.1 ITO电极上Ru-Py_2单层膜的组装81-82
  • 4.2.2 电化学分析82-84
  • 4.2.3 UV分析84-85
  • 4.2.4 表面接触角分析85
  • 4.3 Ru-Py_2对HOPG电极的表面修饰85-88
  • 4.3.1 HOPG电极上Ru-Py_2单层膜的组装85-86
  • 4.3.2 电化学分析86-88
  • 4.3.3 表面接触角分析88
  • 4.4 Ru-Py_4对HOPG电极的表面修饰88-91
  • 4.4.1 HOPG电极上Ru-Py_4单层膜的组装89
  • 4.4.2 电化学分析89-91
  • 4.4.3 表面接触角分析91
  • 4.5 Ru单层膜的AFM分析91-93
  • 4.5.1 Ru-Py_2单层膜的AFM分析92
  • 4.5.2 Ru-Py_4单层膜的AFM分析92-93
  • 4.6 Ru单层膜的稳定性分析93-94
  • 4.7 含芘基钌配合物的电化学聚合反应94-95
  • 4.8 本章小结95-97
  • 第五章 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成膜及性能调控97-113
  • 5.1 实验原料及仪器97-98
  • 5.1.1 实验原料97
  • 5.1.2 仪器97-98
  • 5.2 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98-100
  • 5.2.1 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98
  • 5.2.2 石墨烯分散液的性能研究98-100
  • 5.3 石墨烯膜的制备100-101
  • 5.4 石墨烯膜的表面形貌分析101-103
  • 5.4.1 石墨烯膜的STEM表征101
  • 5.4.2 石墨烯膜的AFM表征101-103
  • 5.4.3 石墨烯膜的表面接触角测定103
  • 5.5 石墨烯膜的UV分析103-104
  • 5.6 石墨烯膜的旋涂组装条件确定104-108
  • 5.7 石墨烯膜的组装能力分析108-110
  • 5.8 石墨烯膜的稳定性分析110-111
  • 5.9 石墨烯膜的性能比较111
  • 5.10 本章小结111-113
  • 第六章 基于钌配合物/石墨烯复合膜的层层自组装113-155
  • 6.1 钌配合物双层膜的自组装113-120
  • 6.1.1 HOPG电极上Ru-Py_2双层膜的自组装及性能分析113-116
  • 6.1.2 ITO电极上Ru-Py_2/石墨烯双层复合膜的自组装及性能分析116-120
  • 6.2 ITO电极上Ru-Py_2/(G/Ru-Py_4)_n多层复合膜的自组装120-130
  • 6.2.1 Ru-Py_2/(G/Ru-Py_4)_n多层复合膜的自组装过程121-122
  • 6.2.2 Ru-Py_2/(G/Ru-Py_4)_n多层复合膜的表面接触角分析122-123
  • 6.2.3 Ru-Py_2/(G/Ru-Py_4)_n多层复合膜的电化学分析123-126
  • 6.2.4 Ru-Py_2/(G/Ru-Py_4)_n多层复合膜的UV分析126-128
  • 6.2.5 Ru-Py_2/(G/Ru-Py_4)_n多层复合膜的SEM分析128-130
  • 6.3 ITO电极上Ru-Py_2/(G/Ru-Py_2/Ru-Py_2)_n多层复合膜的自组装130-139
  • 6.3.1 Ru-Py_2/(G/Ru-Py_2/Ru-Py_2)_n多层复合膜的自组装过程131-132
  • 6.3.2 Ru-Py_2/(G/Ru-Py_2/Ru-Py_2)_n多层复合膜的表面接触角分析132-133
  • 6.3.3 Ru-Py_2/(G/Ru-Py_2/Ru-Py_2)_n多层复合膜的电化学分析133-136
  • 6.3.4 Ru-Py_2/(G/Ru-Py_2/Ru-Py_2)_n多层复合膜的UV分析136-139
  • 6.4 HOPG电极上(Ru-Py_2/Ru-Py_2/G)_n多层复合膜的自组装139-144
  • 6.4.1 (Ru-Py_2/Ru-Py_2/G)_n多层复合膜的自组装过程140-141
  • 6.4.2 (Ru-Py_2/Ru-Py_2/G)_n多层复合膜的表面接触角分析141-142
  • 6.4.3 (Ru-Py_2/Ru-Py_2/G)_n多层复合膜的电化学分析142-144
  • 6.5 HOPG电极上(Ru-Py_4/G)_n多层复合膜的自组装144-149
  • 6.5.1 (Ru-Py_4/G)_n多层复合膜的自组装过程145-146
  • 6.5.2 (Ru-Py_4/G)_n多层复合膜的表面接触角分析146-147
  • 6.5.3 (Ru-Py_4/G)_n多层复合膜的电化学分析147-149
  • 6.6 钌配合物多层复合膜的性能比较149-151
  • 6.7 钌配合物及其自组装膜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的应用151-152
  • 6.8 本章小结152-155
  •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155-159
  • 致谢159-161
  • 参考文献161-179
  • 附录179-1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艳;牛卫芬;徐岚;;基于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共修饰的过氧化氢传感器的研究[J];分析化学;2011年11期

2 于小雯;石高全;;石墨烯/高分子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应用[J];高分子学报;2014年07期

3 张玉琦,高丽华,段智明,王科志,王业亮,高鸿钧;H_4SiW_(12)O_(40)和双偶极Ru(II)配合物形成的静电自组装多层膜[J];化学学报;2004年07期

4 愈马宏,靳松,陆路德,杨绪杰,汪信;钌(Ⅱ)的氮杂环配体配合物的CNDO/2理论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1997年03期

5 干宁;李天华;王鲁雁;;钌(Ⅱ)酞菁自组装半胱胺酸电化学传感器[J];应用化学;2008年02期

6 袁文辉;顾叶剑;李保庆;李莉;;磺化石墨烯及其导电炭薄膜的制备与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2012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襄宏;吡啶类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钌染料敏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自组装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270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4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