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继替与劳工再造:子女接班制度演变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15:11
本文关键词:身份继替与劳工再造:子女接班制度演变过程研究
【摘要】:在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视域下,劳动力的再生产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是传统产业工人研究的两种不同进路。前者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世界工厂”之中国其劳动力资源的再造、代际传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型塑过程;后者关注,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集体主义时代阶级实体消解,改革以来阶级话语淡化的双重背景,传统产业工人和新型工人群体的阶级意识和行动的“再形成”过程。如果将两个论题同时聚焦于国有企业这一组织框架下,我们就会发现:劳动力再生产关涉的是政治体制延续性前提下国企内部劳动力的接续,而工人阶级再形成触及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单位人身份权利和制度结构的转换。前者主要关注传统国家体制和单位机制,后者主要关注市场机制对从单位中分离出来的工人的型塑过程。究其实质,前者更关注国家和企业(单位),而后者更关注市场和社区。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在前一种逻辑下的展开和推进。文章以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的接班顶替制度为分析起点,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拓展个案法对接班顶替制度萌芽、形成、中断、恢复发展和衰落变异的五个阶段进行考察,揭示了影响劳动力再生产的关键变量和劳工制度转型的独特机理。文章发现,改革之前国企内的劳动关系是以铁饭碗和工作单位福利制为内核,以父爱主义为特征的集体主义形态。在这种依赖性关系结构中,国家经由单位关照的基本单元不是职工个体,而是包括职工配偶及子女在内的“家庭”。在父爱主义福利机制统合下,接班顶替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就业组织形式构成集体主义时期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方式。接班顶替贯彻执行虽然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完成,但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国家行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1986年国务院正式废除接班顶替制度。然而作为一种单位福利式的劳动力再生产方式,不单在废止初期很多企事业单位变通保留,在一些行业部门这种独特的用工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国企“内部招工”、“国企世袭制”、“变相接班”以及“直接顶替”的报道屡见不鲜。从这些现象出发,本研究考察了接班顶替延续变异的内在机理。文章发现,影响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代际再生产的关键变量是“稀缺性的职工身份”。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来看,劳工代际再生产是包括在劳动力再生产内涵之中的,即指抚育下一代工人所需的生活资料。马克思是从劳资冲突的视域来分析劳动力再生产的,这种结构中的工人是一种被剥削的代名词,底层工人的身份不具有稀缺性。但在中国政治体制延续性的前提下,无论是改革前作为“领导阶级”和“企业主人”的国企工人,还是历经产权改革洗礼后高薪资的国企职工,其身份都具有稀缺性。这种稀缺身份的继替意味着一种特权机制的延续。在劳动力市场已经相对完善的背景下,国企内部的顶班明显不符合企业组织外部的合法性——既不符合新时期国家倡导的国企改革方向,亦不符合市场条件下的公平竞争法则,而且还有悖效率原则。然而,这种看似不具备合法性,且不符合效率原则的用工形式,却符合组织的“内部合法性”。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在产权改革洗礼冲击下存留的国有企业在经营权、人事任免权等方面获得了更大自主决策空间,企业组织“内部合法性”的约束也逐渐强于“外部合法性”约束。而且“内部合法性”约束下的企业行动选择更明显地体现为一种“企业行为”。
【关键词】:身份继替 职工再造 接班顶替制度 劳动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2.9;F276.1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4
- 第1章 导论14-32
- 1.1 研究背景14-19
- 1.1.1 研究缘起14-18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8-19
- 1.2 研究问题19-21
-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概念21-24
- 1.3.1 研究思路21-22
- 1.3.2 主要概念22-24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24-28
- 1.4.1 文献法25
- 1.4.2 拓展个案法25-28
- 1.4.3 访谈法28
- 1.5 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28-32
- 第2章 劳动力再生产与劳工转型研究的理论述评32-42
- 2.1 资本支配劳动:马克思的劳动力再生产理论32-33
- 2.1.1 劳动力再生产的概念厘定32-33
- 2.1.2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分离及“双重转化”33
- 2.2 符号暴力与支配结构: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33-35
- 2.3 教育模式与劳工阶层的再生产:文化建构论的再生产理论35-36
- 2.4 转型视域下的阶级重建与劳动力再生产36-38
- 2.4.1 市场转型与“阶级重建”:一种多元轨迹的分析36-37
- 2.4.2 “工厂政体”内的劳动力再生产37-38
- 2.5 市场转型与劳动力再生产38-42
- 2.5.1 改革前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就业结构38-39
- 2.5.2 市场转型与等级化的用工制度39-40
- 2.5.3 劳动力的再生产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两种研究进路40-42
- 第3章 集体主义劳动关系的起源、形成与变异过程的分析42-69
- 3.1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及其劳动关系42-46
- 3.1.1 清末民初的三种企业类型及其劳动关系构造42-43
- 3.1.2 民国年间的公营企业及其劳动关系43-46
- 3.2 民国年间的劳工制度46-55
- 3.2.1 包工制:一种主导性的用工制度46-49
- 3.2.2 工作抛出制:转包体系下用工机制49-50
- 3.2.3 学徒制:底层的身份位阶与用工体系50-52
- 3.2.4 行会制:劳资关系中的中介机制52-53
- 3.2.5 其他用工制度及劳工关系53-55
- 3.3 从人身依附向单位依赖转变:集体主义劳工关系的确立55-59
- 3.3.1 “两结合”:自行招工与劳动调配55-56
- 3.3.2 失业登记范围扩大与单位治理逻辑的生成56-59
- 3.4 集体主义的用工制度及劳动关系59-66
- 3.4.1 身份区隔的劳工体系59-62
- 3.4.2 “统包统配”与固定工制62-64
- 3.4.3 身份转换与制度区隔:临时工体系64-65
- 3.4.5 亦工亦农:变通性的劳工制度65-66
- 3.5 两次劳工转型及其内在关联性66-69
- 第4章 身份继替与劳动接续:接班顶替制度的形成与中断(1953-1973)69-89
- 4.1 “接班顶替”嵌入的制度背景69-73
- 4.1.1 子女接班:从单位福利到用工制度69-70
- 4.1.2 单位制的起源与形成70-73
- 4.2 “包分配”与“铁饭碗”:集体主义就业制度的形成73-80
- 4.2.1 多元主义的就业体制:建国初期的失业治理73-75
- 4.2.2“包下来”的铁饭碗:一元化就业体制的确立75-78
- 4.2.3 城乡户籍区隔与定额分配制度的建立78-80
- 4.3 接班顶替制度的萌芽(1953-1956)80-85
- 4.3.1 失业治理与接班萌芽80-82
- 4.3.2 劳工身份区隔与单位福利体系82-85
- 4.4 作为一种用工制度的“顶替”确立(1956-1966)85-88
- 4.5 子女顶替制度的中断(1966-1973)88-89
- 第5章 接班回城与拨乱反正:顶替制度的恢复与发展(1973-1986)89-110
- 5.1 上山下乡与接班安置89-91
- 5.2 顶替制度的恢复:1973-197891-99
- 5.3 顶替条件放宽及多元化的顶班形态99-106
- 5.3.1 顶替职业身份的扩展:从工人子女到干部和工商业者子女101-102
- 5.3.2 顶替户籍身份的放宽:从城镇子女顶替到农村子女顶替102-103
- 5.3.3 顶替时限的放宽:“先顶后退”与“先退延替”103
- 5.3.4 从“原岗顶替”到“换岗调岗”103-104
- 5.3.5 夫妻互换顶替104-106
- 5.4 顶班造假与制度调整:1983-1986106-108
- 5.4.1 突击退休与作假顶替106-107
- 5.4.2 顶替条件的收紧及制度调适107-108
- 5.5 顶替制度的消解与身份关系的重构108-110
- 第6章 内招与世袭:劳工代际再生产的变异(1986-至今)110-122
- 6.1 从身份到契约:顶替制的废除与固定工的改革110-112
- 6.2 路径依赖与制度惯习:接班顶替制度延续的内在机理112-116
- 6.3 内招与外聘:双轨制的劳工制度116-118
- 6.4 国企世袭招工:劳工代际再生产的变异118-119
- 6.5 新时期的劳工接续纠纷及其治理119-122
- 第7章 讨论与结论122-125
- 7.1 父爱主义: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就业模式122
- 7.2 稀缺性的职工身份:国企内部劳动力再生产的独特机制122-123
- 7.3“内部合法性”:市场条件下的子女接班123-124
- 7.4“对内招工”与“对外招聘”:一种新双轨制:124
- 7.5 未尽的思考124-125
- 参考文献125-135
- 中文参考文献125-131
- 英文参考文献131-135
- 附录 1:石棉职工父代访谈提纲135-137
- 附录 2:石棉职工子代访谈提纲137-139
- 附录 3:部分访谈对象列表139-141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41-142
- 致谢142-1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明;;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产权结构:单位制产权分析引论[J];学习与探索;2015年06期
2 闻翔;;劳工问题与社会治理:民国社会学的视角[J];学术研究;2015年04期
3 沈原;闻翔;;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劳工研究[J];中国工人;2014年05期
4 宋少鹏;;集体主义时期工矿企业里的家属工作和家属劳动[J];学海;2013年02期
5 张文宏;张莉;;劳动力市场中的社会资本与市场化[J];社会学研究;2012年05期
6 米切尔·A.奥伦斯坦;甄立;郭虹霞;;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贫穷、不平等与民主[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09期
7 莫fx;;试论中国近代把头制度文化因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黄宗智;;跨越左右分歧:从实践历史来探寻改革[J];开放时代;2009年12期
9 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黄宗智;;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J];开放时代;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喜才;我国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27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12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