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9 11:37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无论是个人还是物件,原本相对分散、独立的个体正在通过各个智能终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渐演化出一张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网络。事实表明,网络“将成为与传统工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异的新型组织形态(何哲,2019)”,它广泛存在与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和城市与城市之间。从数学图论上看,相比人类其它已有的传统组织模式,网络组织具有更高效率,它凭借着自身固有的“即时性和异步性特征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并以新的规律和逻辑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世界(吕康娟,2012)”。显然,当前我们赖以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场所——城市也必然受其影响,逐渐由传统科层等级模式向“去中心、扁平化”的网络模式转变,这是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网络文明时代变革下的历史必然趋势,也是城市主体主动适应当前及未来生产技术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首次提出将城市群作为推进我国城市化的主体形态。2011年6月,中央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未来我国将依托已有的中心城市为节点,构建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性质
1.1.3 研究意义
1.2 目标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3.1 技术路线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分工研究
2.1.1 企业区位选择研究
2.1.2 产业分工研究
2.2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发展研究
2.2.1 空间分工研究
2.2.2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研究
2.3 城市群空间功能协同发展研究
2.3.1 协同合作研究
2.3.2 城市群空间功能协同研究
2.4 简短评析
3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一般理论和分析框架
3.1 城市群空间产业分工、价值链分工与区域价值链网络
3.1.1 城市群空间产业分工到空间价值链分工
3.1.2 城市群空间价值链分工到空间价值链网络
3.2 城市群空间优势与空间功能及其协同发展
3.2.1 城市群空间
3.2.2 城市群空间优势
3.2.3 城市群空间功能
3.2.4 城市群空间优势与空间功能的相互关系
3.2.5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
3.3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
3.3.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发展
3.3.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核心概念
3.3.3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模式
3.3.4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机制
3.4 分析框架的总体描述
3.5 小结
4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现状
4.1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现状测度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说明
4.1.3 方法选择
4.2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主要特征
4.2.1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现状与特征
4.2.2 城市群空间功能协同发展现状与特征
4.3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4.3.1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存在问题
4.3.2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问题原因
4.4 小结
5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影响因素
5.1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5.1.1 社会生产力水平对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影响
5.1.2 经济联系强度对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影响
5.1.3 政府行为能力对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影响
5.1.4 市场化程度对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影响
5.2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数据说明
5.2.2 变量选择
5.2.3 模型设定
5.2.4 结果分析
5.3 小结
6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微观企业主体行为分析
6.1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企业行为
6.1.1 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行为分析
6.1.2 企业分工与协同合作的行为分析
6.1.3 企业网络化组织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6.2 城市群空间优势对企业空间选址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城市群空间优势测度方法
6.2.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2.3 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中观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7.1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与空间功能属性的关联效应
7.1.1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演变
7.1.2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与功能属性相互关系
7.2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演变轨迹的实证分析
7.2.1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演变测量
7.2.2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7.3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与功能结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7.3.1 模型方法选择
7.3.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7.3.3 统计检验与结果分析
7.3.4 脉冲响应分析
7.3.5 方差分解分析
7.4 小结
8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宏观体系构筑
8.1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8.2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体系建构的理论嬗变
8.3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
8.3.1 多元化的主体参与结构
8.3.2 智能化的资源共享平台
8.3.3 科学化的利益分配规则
8.3.4 全方位的法律保障体系
8.4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体系建构的实施路径
8.4.1 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构筑多元利益共同体
8.4.2 改进组织工作模式,提升组织执行效率
8.4.3 注重网络节点建设,增强系统整体性能
8.4.4 完善法律法规,夯实行为保障
8.4.5 培育良好社会环境,提升公民行为能力
8.5 小结
9 研究结论、政策含义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含义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学协同中自我中心网络动态性、区域间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 郭建杰,谢富纪,王海花,王蒙怡. 管理学报. 2019(07)
[2]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创新研究[J]. 周京奎,龚明远,张朕. 长白学刊. 2019(02)
[3]新时代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测度[J]. 刘淑茹,魏晓晓. 湖南社会科学. 2019(01)
[4]基于PVAR模型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动态冲击效应——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 李新刚,王双进,孙钰. 城市发展研究. 2019(01)
[5]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趋势分析[J]. 黄佳金. 区域经济评论. 2019(01)
[6]合作网络结构洞、知识网络凝聚性与探索式创新绩效:基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实证研究[J]. 李健,余悦. 南开管理评论. 2018(06)
[7]安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 张红军,刘玙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5)
[8]我国大都市群产业—城市协同治理研究[J]. 陈建军,陈菁菁,陈怀锦.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5)
[9]协同创新网络演化模型及仿真研究——基于类DNA翻译过程[J]. 方炜,王莉丽. 科学学研究. 2018(07)
[10]产品内国际分工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J]. 陈颂,卢晨. 国际贸易问题. 2018(05)
博士论文
[1]空间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王春萌.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城市空间经济结构优化研究[D]. 吴乐.西北大学 2016
[3]城市群府际博弈的整体性治理研究[D]. 董树军.湖南大学 2016
[4]中国城市群内部竞合行为分析与机制设计研究[D]. 司林杰.西南财经大学 2014
[5]要素集聚、国际分工与中国的比较优势研究[D]. 范云芳.西北大学 2009
[6]策略互动、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D]. 张熇铭.南开大学 2009
[7]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D]. 王伟.同济大学 2008
[8]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 李学鑫.河南大学 2007
[9]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D]. 石崧.华东师范大学 2005
[10]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 裴瑱.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基于多主体的复杂产业知识网络动态演化研究[D]. 周浩元.上海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67456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性质
1.1.3 研究意义
1.2 目标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3.1 技术路线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分工研究
2.1.1 企业区位选择研究
2.1.2 产业分工研究
2.2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发展研究
2.2.1 空间分工研究
2.2.2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研究
2.3 城市群空间功能协同发展研究
2.3.1 协同合作研究
2.3.2 城市群空间功能协同研究
2.4 简短评析
3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一般理论和分析框架
3.1 城市群空间产业分工、价值链分工与区域价值链网络
3.1.1 城市群空间产业分工到空间价值链分工
3.1.2 城市群空间价值链分工到空间价值链网络
3.2 城市群空间优势与空间功能及其协同发展
3.2.1 城市群空间
3.2.2 城市群空间优势
3.2.3 城市群空间功能
3.2.4 城市群空间优势与空间功能的相互关系
3.2.5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
3.3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
3.3.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发展
3.3.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核心概念
3.3.3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模式
3.3.4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机制
3.4 分析框架的总体描述
3.5 小结
4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现状
4.1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现状测度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说明
4.1.3 方法选择
4.2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主要特征
4.2.1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现状与特征
4.2.2 城市群空间功能协同发展现状与特征
4.3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4.3.1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存在问题
4.3.2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问题原因
4.4 小结
5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影响因素
5.1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5.1.1 社会生产力水平对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影响
5.1.2 经济联系强度对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影响
5.1.3 政府行为能力对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影响
5.1.4 市场化程度对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影响
5.2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数据说明
5.2.2 变量选择
5.2.3 模型设定
5.2.4 结果分析
5.3 小结
6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微观企业主体行为分析
6.1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企业行为
6.1.1 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行为分析
6.1.2 企业分工与协同合作的行为分析
6.1.3 企业网络化组织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6.2 城市群空间优势对企业空间选址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城市群空间优势测度方法
6.2.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2.3 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中观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7.1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与空间功能属性的关联效应
7.1.1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演变
7.1.2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与功能属性相互关系
7.2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演变轨迹的实证分析
7.2.1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演变测量
7.2.2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7.3 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与功能结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7.3.1 模型方法选择
7.3.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7.3.3 统计检验与结果分析
7.3.4 脉冲响应分析
7.3.5 方差分解分析
7.4 小结
8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宏观体系构筑
8.1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8.2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体系建构的理论嬗变
8.3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
8.3.1 多元化的主体参与结构
8.3.2 智能化的资源共享平台
8.3.3 科学化的利益分配规则
8.3.4 全方位的法律保障体系
8.4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体系建构的实施路径
8.4.1 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构筑多元利益共同体
8.4.2 改进组织工作模式,提升组织执行效率
8.4.3 注重网络节点建设,增强系统整体性能
8.4.4 完善法律法规,夯实行为保障
8.4.5 培育良好社会环境,提升公民行为能力
8.5 小结
9 研究结论、政策含义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含义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学协同中自我中心网络动态性、区域间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 郭建杰,谢富纪,王海花,王蒙怡. 管理学报. 2019(07)
[2]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创新研究[J]. 周京奎,龚明远,张朕. 长白学刊. 2019(02)
[3]新时代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测度[J]. 刘淑茹,魏晓晓. 湖南社会科学. 2019(01)
[4]基于PVAR模型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动态冲击效应——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 李新刚,王双进,孙钰. 城市发展研究. 2019(01)
[5]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趋势分析[J]. 黄佳金. 区域经济评论. 2019(01)
[6]合作网络结构洞、知识网络凝聚性与探索式创新绩效:基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实证研究[J]. 李健,余悦. 南开管理评论. 2018(06)
[7]安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 张红军,刘玙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5)
[8]我国大都市群产业—城市协同治理研究[J]. 陈建军,陈菁菁,陈怀锦.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5)
[9]协同创新网络演化模型及仿真研究——基于类DNA翻译过程[J]. 方炜,王莉丽. 科学学研究. 2018(07)
[10]产品内国际分工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J]. 陈颂,卢晨. 国际贸易问题. 2018(05)
博士论文
[1]空间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王春萌.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城市空间经济结构优化研究[D]. 吴乐.西北大学 2016
[3]城市群府际博弈的整体性治理研究[D]. 董树军.湖南大学 2016
[4]中国城市群内部竞合行为分析与机制设计研究[D]. 司林杰.西南财经大学 2014
[5]要素集聚、国际分工与中国的比较优势研究[D]. 范云芳.西北大学 2009
[6]策略互动、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D]. 张熇铭.南开大学 2009
[7]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D]. 王伟.同济大学 2008
[8]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 李学鑫.河南大学 2007
[9]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D]. 石崧.华东师范大学 2005
[10]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 裴瑱.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基于多主体的复杂产业知识网络动态演化研究[D]. 周浩元.上海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67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16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