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基于厂商行为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3:24

  本文关键词:基于厂商行为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工业革命的基础和先驱性产业,纺织产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纺织产业是民生产业、支柱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正在展开。在国际上,伴随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达成,产业大转移不可避免;在国内,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产业“走出去”也将成为“新常态”。纺织产业,作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变化,以转移升级的方式求生存、图发展成为不二选择,不管其转移是出于被迫,还是出于自愿。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深刻的时代背景,在明确界定新一波纺织产业转移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国纺织产业国际、国内转移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早在一两百年前就存在纺织产业转移现象,也引起了无数专家学者的关注。“雁行”理论、梯度理论等就是对纺织产业转移研究的理论成果。审读这些理论,不难发现,他们大多集中在宏观或中观层面,这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第一,过去的纺织产业转移通常是以低成本为导向,进行梯度转移,单个厂商行为几乎可以忽略;第二,纺织产业转移的“单向性”,习惯性朝着同一方向移动(低成本区域),研究个体厂商行为并不具太大意义。然而,置身于全球产业格局剧变的背景,在追逐利润这一根本动因的驱动下,纺织产业转移开始“分化”,不再是“单向性”和“梯度式”的空间位移,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分散化”、“个性化”的特征。由此,在纺织转移过程中,研究厂商行为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显。本文正是以厂商行为为研究的起点,遵行经典的情境-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C-SCP范式),探索其空间位移的根本动因及模式选择,进而探求厂商转移的集群行为,即产业转移。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厘清纺织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或机制。在传统上,纺织产业转移被视为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移,其前提是资本、劳动力、产品、市场等要素同质,这一位移无非是一种要素势能的“自发”流动。在新形势下,各要素都表现为异质性,产业转移很大程度上是厂商以趋利为目的的“自为”行为。2)辨明纺织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影响因素。内因是核心,作用于外因,但外因也反作用于内因,两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着纺织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路径。基于c-scp研究范式,挖掘和分析纺织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种种影响因素,并加以区分。3)探索纺织产业转移中的各种模式。纺织产业转移呈现出“多向化”和“多元化”的态势。纺织产业转移的模式既是手段,也是结果。一方面,纺织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移,必须借助于特定的转移模式;另一方面,纺织产业转移模式是对利益诉求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转移的成功与否。4)提出纺织产业转移的策略建议。纺织产业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前文的研究结论,对不同类型的纺织产业转移模式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案头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采集了大量第一手数据,确保了本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尽量将定量刻画,实现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本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客观性。本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1)从影响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外部因素来看,订单转移成为外部主导因素,政治环境、服务水平、快速响应、关税及贸易壁垒等因素成为重要因素。2)从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因来看,追逐利润最大化依然是厂商选择转移的根本动因,但是在追求低成本(或高利润)的过程中,对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动机在弱化,而对市场可进入性、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关注在增强。3)就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模式来而言,在国际转移模式选择方面,针对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纺织企业应以并购为主;而针对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应以新建为主。在国内转移模式选择方面,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及转移目的等因素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研究视角的创新。现有关(纺织)产业转移的研究文献,主要是从宏观或中观的视角出发,探讨(纺织)产业转移的机理、规律、模式等内容。本研究基于厂商行为理论的视角,即从具体企业的动因和策略行为入手,分析纺织产业的转移,“自下而上”的构建了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研究框架。2)研究内容的创新。首先,本文基于资本异质、劳动力异质两个前提,从理论层面论证了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新动向。其次,系统追溯和梳理了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几个波次。再次,采用实证研究手段,分别从探讨了中国纺织产业国际、国内转移的动因、阻力和模式选择。最后,基于前文的研究,从不同层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我国纺织产业转移升级的对策建议。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样本数量略显不足,可以做适当放大。同时,在中国“一带一路”、“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推动下,有关包容性增长、国别政策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这无疑也是本文致力于继续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纺织产业 产业转移 厂商行为 动因 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81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7
  • 第1章 绪论17-2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8-20
  • 1.1.1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背景与意义18-19
  • 1.1.2 本项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9-20
  • 1.2 问题的提出20-21
  • 1.3 相关理论基础21
  • 1.3.1 厂商理论21
  • 1.3.2 区位理论21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21-23
  • 1.4.1 技术路线21
  • 1.4.2 研究方法21-23
  • 1.5 章目安排与研究内容23-24
  • 1.5.1 章目安排23
  • 1.5.2 研究内容23-24
  • 1.6 主要创新之处24-25
  • 第2章 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文献综述25-49
  • 2.1 对产业转移的界定25-26
  • 2.2 产业转移的宏观机理及理论26-32
  • 2.2.1“雁行”理论26-28
  • 2.2.2 生命周期理论28-29
  • 2.2.3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29-30
  • 2.2.4 边际产业扩张论30
  • 2.2.5 企业赢利空间界限论30
  • 2.2.6 对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的研究30-32
  • 2.3 产业转移的微观动因32-44
  • 2.3.1 厂商转移动因理论32-34
  • 2.3.2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34-35
  • 2.3.3 区域经济动力学理论:要素增长与流动35-36
  • 2.3.4 转移的区位选择的韦伯模型36-39
  • 2.3.5 纺织服装产业双向转移的动因理论之一:规模经济统一模型39-40
  • 2.3.6 纺织服装双向转移的动因理论之二:Beckmann的产业择点理论40-41
  • 2.3.7 创新与知识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异向化41-42
  • 2.3.8 产业转移的资本流向的理论争议42-43
  • 2.3.9 环境与产业转移:交易成本的解释43-44
  • 2.4 产业转移研究成果述评44-47
  • 2.4.1 对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研究44
  • 2.4.2 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44-46
  • 2.4.3 全球产业网络重构中纺织产业转移46-47
  • 2.5 本章小结47-49
  • 第3章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演进及特征49-71
  • 3.1 世界纺织产业转移:历史沿革和时代特征49-51
  • 3.2 中国的纺织产业转移的概况51-53
  • 3.2.1 工业化早期的中国纺织51
  • 3.2.2 建国初的中国纺织51-52
  • 3.2.3 新常态和纺织产业转移的新态势52-53
  • 3.3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阶段论53-57
  • 3.3.1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53-54
  • 3.3.2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层级跃迁54-57
  • 3.4 对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再认识57-61
  • 3.4.1 资本的异质性58-59
  • 3.4.2 劳动力的异质性59-61
  • 3.4.3 纺织产业的二元结构性61
  • 3.5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实质61-64
  • 3.5.1 不同情境下的资本与劳动力组合61-62
  • 3.5.2 基于产业发展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62-63
  • 3.5.3 基于价值链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63
  • 3.5.4 纺织产业转移的不同方式比较63-64
  • 3.6 当前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特征64-70
  • 3.6.1 凸显“双向转移”64-66
  • 3.6.2 关注区域配套能力66
  • 3.6.3 寻求产业链整体协调66-67
  • 3.6.4 注重综合优势67-69
  • 3.6.5 谋求主动转移69-70
  • 3.7 本章小结70-71
  • 第4章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动因71-94
  • 4.1 有关产业转移动因的几个命题71-77
  • 4.1.1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71-73
  • 4.1.2 有效产业转移的条件73-74
  • 4.1.3 产业转移的类型74
  • 4.1.4 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74-77
  • 4.2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77-86
  • 4.2.1 原材料因素77-79
  • 4.2.2 劳动力因素79-81
  • 4.2.3 规避贸易壁垒81-83
  • 4.2.4 设计与品牌建设因素83-84
  • 4.2.5 打造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需要84
  • 4.2.6 提升产业价值链的需要84-86
  • 4.3 基于C-SCP范式的纺织产业转移实证分析86-93
  • 4.3.1 研究框架86-88
  • 4.3.2 问卷设计及样本描述88-89
  • 4.3.3 实证结果与讨论89-93
  • 4.4 本章小结93-94
  • 第5章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模式94-120
  • 5.1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模式94-102
  • 5.1.1 产业转移的模式与特征94
  • 5.1.2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94-102
  • 5.2 纺织产业国际转移的模式选择102-110
  • 5.2.1 变量选取与界定103-104
  • 5.2.2 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104-105
  • 5.2.3 回归结果与分析105-108
  • 5.2.4 结果讨论108-110
  • 5.3 纺织产业国内转移的模式选择110-118
  • 5.3.1 问卷设计及样本描述110-112
  • 5.3.2 纺织企业国内产业转移模式的实证分析112-117
  • 5.3.3 结果与讨论117-118
  • 5.4 本章小结118-120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策略建议120-128
  • 6.1 研究结论120-122
  • 6.1.1 影响中国纺织产业新一轮转移的外部因素120-121
  • 6.1.2 纺织厂商的产业转移动因121
  • 6.1.3 纺织厂商的产业转移模式121-122
  • 6.2 关于产业转移的策略建议122-125
  • 6.2.1 纺织企业的产业转移122-123
  • 6.2.2 产业转移的区域(转出地和承接地)123-125
  • 6.3 产业转移的国家战略125-127
  • 6.3.1 包容性增长125-126
  • 6.3.2“一带一路”的纺织产业布局126
  • 6.3.3 自由贸易战略下轻税负、低门槛、简流程、减成本126-127
  • 6.4 研究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27-128
  • 参考文献128-134
  • 附录134-150
  • 附录一 青岛红领集团的“逆向转移”134-135
  • 附录二 中国纺织企业海外转移:华源集团“国际化”的启示135-136
  • 附录三 纺织服装采购商专家访谈问卷调查136-140
  • 附录四 纺织服装制造商专家访谈问卷调查140-143
  • 附录五 调研企业名录143-145
  • 附录六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调查问卷145-15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150-151
  • 致谢151-152

  本文关键词:基于厂商行为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24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0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