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20:19

  本文关键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有关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而且还能够推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这样,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问题就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问题。事实证明,如何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键在于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实现机制。其中,其建立过程与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是密不可分的。为此,本文将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从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出发,对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这一问题展开全面系统研究,以期在理论上构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问题的理论框架,以及在实践上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进而提高企业价值。首先,解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以及数理分析法,探讨利益相关者为何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影响,详细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中的作用,找出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有力地解释利益相关者为什么要嵌入到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中。其次,建立关键利益相关者识别模型,找出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本文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模型,考察了各种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程度,识别出关键利益相关者,明确了参与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主体,即股东、政府和消费者。然后,提出基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本文基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运用进化博弈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进行仿真研究,重点探讨股东、政府以及消费者在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过程中的路径选择行为,并通过均衡稳定分析,找到最佳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同时,在此基础上,将最佳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具体化以及制度化,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并依据关键利益相关者在其中的作用和职能,从全局角度详细阐明其运行机理。此外,本文以网络视角研究在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过程中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发现本文所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还存在着一定局限性。最后,依据本文所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不足,建立基于新直觉模糊TOPSIS法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型,并将其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中。针对有关信息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本文将通过提出一种新的直觉模糊相似度公式,对传统TOPSIS法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新直觉模糊TOPSIS法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型,然后,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能够指导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活动,也为政府监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型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中,并通过分析相应的评价结果,找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困境,进而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和对策,从而完善本文所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详细剖析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中的行为及其作用机理,然后,识别出关键利益相关者,进而确定其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系统完善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最后,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找出相应完善和改进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对策和建议,从而全面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利益相关者 进化博弈 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7
  • 第1章 绪论17-40
  • 1.1 研究背景17-18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8-20
  • 1.2.1 研究目的18-19
  • 1.2.2 研究意义19-20
  • 1.3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20-33
  • 1.3.1 国外研究现状20-25
  • 1.3.2 国内研究现状25-31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31-33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33-38
  • 1.4.1 研究内容33-34
  • 1.4.2 结构安排34-38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8-40
  • 1.5.1 研究方法38
  • 1.5.2 技术路线38-40
  • 第2章 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分析40-67
  • 2.1 理论依据40-44
  •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40-41
  • 2.1.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41-42
  • 2.1.3 契约理论42-43
  • 2.1.4 资源依赖理论43-44
  • 2.2 相关概念44-56
  • 2.2.1 利益相关者44-51
  • 2.2.2 企业社会责任51-55
  • 2.2.3 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55-56
  • 2.3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分析56-65
  • 2.3.1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必然性56-57
  • 2.3.2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互动性57-63
  • 2.3.3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理63-65
  • 2.4 本章小结65-67
  • 第3章 基于PLS模型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识别研究67-82
  • 3.1 关键利益相关者概述67-68
  • 3.2 PLS回归建模方法68-72
  • 3.2.1 PLS回归模型适用性68-69
  • 3.2.2 PLS回归建模过程69-71
  • 3.2.3 交叉有效性检验71-72
  • 3.3 研究设计72-76
  • 3.3.1 变量定义72-75
  • 3.3.2 样本选取75-76
  • 3.4 实证研究76-81
  • 3.4.1 描述性统计76
  • 3.4.2 相关性分析76-77
  • 3.4.3 实证结果分析77-81
  • 3.5 本章小结81-82
  • 第4章 基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选择分析82-101
  • 4.1 进化博弈理论基础82-83
  • 4.1.1 进化博弈概述82-83
  • 4.1.2 复制动态模型83
  • 4.2 进化博弈模型的适用性83-84
  • 4.3 进化博弈模型建立和假设84-86
  • 4.4 关键利益相关者选择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均衡分析86-92
  • 4.5 关键利益相关者选择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稳定性分析92-95
  • 4.6 数值算例与分析95-99
  • 4.6.1 股东选择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的仿真分析95-97
  • 4.6.2 政府选择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的仿真分析97-98
  • 4.6.3 消费者选择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的仿真分析98-99
  • 4.7 本章小结99-101
  • 第5章 基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建立101-124
  • 5.1 利益相关者嵌入到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基本原则101-103
  • 5.1.1 合理分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原则101-102
  • 5.1.2 兼顾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原则102
  • 5.1.3 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作用的原则102
  • 5.1.4 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要求的原则102-103
  • 5.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基础103-106
  • 5.2.1 利益相关者相互信任103-104
  • 5.2.2 利益相关者优势互补104-105
  • 5.2.3 利益相关者有效回报105-106
  • 5.3 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必要性106-107
  • 5.4 基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具体内容107-114
  • 5.4.1 股东层面的机制构建107-111
  • 5.4.2 政府层面的机制构建111-113
  • 5.4.3 消费者层面的机制构建113-114
  • 5.5 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运行机理114-116
  • 5.6 基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有效性检验116-123
  • 5.6.1 关键利益相关者协调度117-119
  • 5.6.2 关键利益相关者协调度模型的建立119-120
  • 5.6.3 实证分析120-123
  • 5.7 本章小结123-124
  • 第6章 基于新直觉模糊TOPSIS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改进124-150
  • 6.1 评价方法选取124-125
  • 6.2 直觉模糊集及TOPSIS法基本理论125-132
  • 6.2.1 直觉模糊集基本理论125-131
  • 6.2.2 TOPSIS法的基本原理131-132
  • 6.3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132-137
  • 6.3.1 评价指标初步确定132-133
  • 6.3.2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筛选133-137
  • 6.4 基于新直觉模糊TOPSIS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型137-139
  • 6.5 实证分析139-145
  • 6.5.1 样本选取139-140
  • 6.5.2 实证分析过程140-144
  • 6.5.3 实证结果分析144-145
  • 6.6 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困境及改进措施145-148
  • 6.6.1 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困境145-146
  • 6.6.2 改进措施146-148
  • 6.7 改进后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有效性再检验148
  • 6.8 本章小结148-150
  • 结论150-153
  • 参考文献153-17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71-173
  • 致谢173-174
  • 个人简介1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林;;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J];经济师;2010年06期

2 张星昱;论改善知识的价值实现机制[J];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S1期

3 洪洁,向刚;试析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实现机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唐丰义;应理顺科技创新的实现机制和裂变效应[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07期

5 李长江;徐静;;合作企业间的信任实现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7期

6 詹文都;论城乡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J];理论月刊;2005年05期

7 吴向党;翟运开;;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12期

8 程世宝;;论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实现机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9 张静;;两类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李冠儒;;刍议公司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J];长白学刊;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金锭;;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及实现机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2 王春福;;浙商从自利性向公共性展开的实现机制[A];浙商崛起与危机应对[C];2010年

3 吴稚;张新访;向文;卢正鼎;;MVCS中的版本导出模型与实现机制[A];第九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0年

4 王金东;王玺;;初论S12移动交换负荷分担原理和实现机制——兼论实验室三种负荷分担方式的修改办法[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周凯;李芳;;基于句子特征分析和模糊推断的中文事件摘要实现机制(英文)[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贺东航;应多方面实现机制的创新和突破[N];黑龙江日报;2013年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龚天平;经济伦理的实现机制[N];光明日报;2013年

3 本报评论员;实现机制体制大转型[N];汕头日报;2011年

4 ;构建知识价值实现机制[N];光明日报;2000年

5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盛昕 田雨;构建农民工文化需求实现机制[N];黑龙江日报;2012年

6 陈训廷;建立和完善保持先进性的实现机制[N];人民日报;2006年

7 山东财政学院 辛晴;简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N];光明日报;2007年

8 特约记者 王春玲;实现机制建设新突破[N];中国人口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陈兴发;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利益实现机制的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东;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文江;公共利益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丽;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实现机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梁冲;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与实现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马立虹;行业协会自治权实现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张蔚;我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实现机制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5 闫敬;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6 范春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王立杰;伦理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彭红亮;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千慧雄;比较优势的实现机制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8年

10 韦英洪;论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24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3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