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北京市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01:23
本文关键词:科技创新对北京市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增强一国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北京市的区域创新能力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并借助科技创新实现了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以“科技北京”为口号全面打造“国家创新中心”,继续在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与此同时,北京市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压力不仅表现在劳动力供给持续过剩,还表现在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滞后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步伐,即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就业促进作用,实现科技服务民生的根本目标,已成为政府和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系统梳理科技创新对就业影响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宏观和微观数据实证地考察了北京市科技创新对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并对提升北京市科技创新的就业促进作用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回溯经济学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自李嘉图时代开始,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就一直是经济学的经典议题。科技创新对就业数量的影响表现为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这两种相反的作用:一方面,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导致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劳动力需求减少;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产品需求增加和市场规模扩大又会增加劳动力需求。同样,科技创新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也表现为“技能偏向型”创新和“技能退化型”创新两种类型:一方面,科技创新引发的劳动分工专业化、工艺流程标准化会降低部分行业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生产过程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又会提高社会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上述哪一种效应会占主流取决于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内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需要系统深入、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 与其它创新型城市相比,北京市的科技创新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人才聚集,人力资本供给充足;第二,对高科技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量大,与发达国家存在密集的知识、技术交流与贸易往来;第三,产业结构呈现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特征,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第四,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公共部门承担创新主体地位。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创新的“部门类型”理论、防卫性技能偏向型创新理论及其他创新与就业关系的相关理论,这些特点会导致科技创新对本市的就业数量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并在就业结构方面明显偏向高水平的隐性知识与专业技能,如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人际交互能力等,进而导致企业对更多白领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员工的需求。 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均验证了上述推论。在宏观层面,科技创新通过推升地区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间接促进了就业增长,但是就业弹性系数有待提高。同时,科技创新促进了北京市就业结构的升级,包括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的提高以及高学历人员比例的提高。在微观层面,作者通过对案例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发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都会促进企业员工数量的增长,并且使研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白领员工和高学历员工的比例明显提高,其中原始创新对上述员工比例的提高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就业促进作用,缓解技术进步带来的总量性和结构性就业压力,应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一切科技创新活动与产业结构调整都要以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为首要目标。具体建议如下:首先,继续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业、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既体现生产力发展方向,又具备较高就业弹性系数的生产性服务业。其次,紧扣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提高毕业生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技能需求的匹配程度。再次,发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同时提高自主创新、原发性创新的比例,进而提高科技创新与消费者需求结构、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匹配程度。最后,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切实做到科技成果服务大众,惠及全民。
【关键词】:科技创新 就业数量 就业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F124.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1 绪论14-20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5
- 1.2.1 研究目标15
- 1.2.2 研究内容15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15-17
- 1.3.1 研究方法15-16
- 1.3.2 数据16-17
- 1.4 论文结构17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17-20
- 2 文献综述20-46
- 2.1 科技创新的相关概念和解析20
- 2.1.1 科技创新的定义20
- 2.1.2 本文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科技创新相关概念界定20
- 2.2 科技创新与就业的相关研究概述20-24
- 2.2.1 均衡理论的主要研究综述22-23
- 2.2.2 不均衡理论的主要研究综述23-24
- 2.3 科技创新对就业数量的影响研究综述24-38
- 2.3.1 科技创新对就业数量影响的理论基础24-26
- 2.3.2 企业层面的就业效应26-32
- 2.3.3 产业层面的就业效应32-35
- 2.3.4 宏观层面的就业效应35-38
- 2.4 科技创新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综述38-44
- 2.4.1 科技创新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基础38-40
- 2.4.2 科技创新对产业劳动力分布的影响40-41
- 2.4.3 科技创新对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41-43
- 2.4.4 科技创新对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影响43-44
- 2.5 结语44-46
- 3 科技创新对就业影响的宏观分析46-70
- 3.1 北京市科技创新情况概述46-50
- 3.1.1 北京市科技创新的现状和特点46
- 3.1.2 北京市区域创新能力分析46-50
- 3.2 北京市科技创新对就业数量的影响50-63
- 3.2.1 1999~2012年北京市就业数量发展趋势50-52
- 3.2.3 科技创新对就业数量影响的统计模型52-59
- 3.2.4 科技创新对就业数量影响的结构VAR模型检验59-63
- 3.3 北京市科技创新对就业结构的影响63-67
- 3.3.1 科技创新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统计分析63-67
- 3.4 结语67-70
- 4 科技创新对就业影响的微观分析70-104
- 4.1 被调查企业科技创新概况70-79
- 4.1.1 被调查企业基本情况70-71
- 4.1.2 被调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71-79
- 4.2 被调查企业科技创新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分析79-85
- 4.2.1 被调查企业就业数量增长情况79-80
- 4.2.2 统计模型80-82
- 4.2.3 统计结果及解释82-85
- 4.3 被调查企业科技创新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85-92
- 4.3.1 被调查企业就业结构变化的描述性统计85-89
- 4.3.2 被调查企业科技创新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89-92
- 4.4 案例分析92-101
- 4.4.1 海底捞西单店92-95
- 4.4.2 北京隆长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95-97
- 4.4.3 北京天大广告公司97-99
- 4.4.4 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99-101
- 4.5 结语101-104
- 5 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政策建议104-108
- 5.1 政策建议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基础104-105
- 5.2 北京市科技创新和就业关系的政策建议105-108
- 5.2.1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升级,影响和带动就业水平整体改善和提升105-106
- 5.2.2 遵循产业政策导向,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强化科技创新活动的频度和效果106-107
- 5.2.3 支持优先发展产业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教育对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107-108
- 6 结论与创新108-112
- 6.1 研究结论108-109
- 6.2 论文的创新点109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09-112
- 参考文献112-118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8-120
- 附录120-148
- 学位论文数据集1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刚;李明升;;移动政务推动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J];办公自动化;2006年11期
2 李立明;宋刚;曹杰峰;张骥;朱斌;程永强;周达;;电子公务eGBCP初探[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年01期
3 邵云飞,唐小我,陈光;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01期
4 宁光杰;;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4期
5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6 杨艳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成分分析与评价——中原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2007年06期
7 张宝生;张红;;我国省域科技活动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引入理想点的DEA模型[J];技术经济;2012年03期
8 唐旭;冷克平;;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转移趋势及对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2期
9 郑小平;;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4期
10 宋刚;;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617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61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