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斋脾胃学术思想与临床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1 23:54
目的:本论文研究旨在搜集周慎斋遗书中有关脾胃的论述及其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和总结周慎斋脾胃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助益。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文献学的方法,以《周慎斋医学全书》(主要包括《慎斋遗书》与《医家秘奥》两种)作为研究对象,广泛搜集有关周慎斋的著作、学术论文等文献资料。综合运用比较、推论、总结的方法,提出架构,梳理总结周慎斋脾胃理论渊源及其脾胃理论,并分析其脾胃理论在临床应用中辨证论治特色。结果:(1)周慎斋师古而不泥古,学验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在脾胃病学术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2)周氏治疗脾胃疾病,突出了肾气上升与胃气相接为人身至宝的特点。周氏并非把脾、肾分为两个部分,而是以先天、后天之关系为轴心,论述五脏病机,以脾胃之升降为轮轴,论述疾病产生的原因,着重强调了先、后天相接对机体产生的重要作用;(3)周氏提出“诸病不愈寻脾胃”观点是其理论体系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4)周氏在脾胃疾病的诊断中四诊合参,尤重脉诊,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将脉诊用于判断五脏之胃气、病因病机,推断胃气之有无、疾病之转归,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等;(5)周氏...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周慎斋生平与著作
一、生平
二、著作
第二部分 周慎斋脾胃学术思想探讨
一、周氏脾胃学术思想肇源
1.承《内经》重视阳气思想
2.袭《伤寒》独取寸口脉法
3.宗东垣脾胃为本学术思想
4.秉薛己滋化源的论治观点
二、周氏脾胃学术思想特色阐释
1.周氏脾胃思想的特色之处
2.周氏脾胃思想与诸家论述的异同之处
三、周氏脾胃学术思想内涵
1.先后二天,互源互助
2.治病求本,本于脾胃
3.病在脾肾,强调补脾
4.五脏互藏,重视脾胃
5.五脏相通,全赖生克
6.重视阳气,扶助胃阳
7.脾胃相应,亦重脾阴
第三部分 周慎斋脾胃学术思想临床应用特色
一、调脾胃思路与“二十六字元机”
1.调脾胃思路
2.二十六字元机
二、脾胃思想在脉诊中的应用
1.以诸医家脉法为渊源
2.以脉象辨五脏之胃气
3.以脉象推测病因病机
4.以脉象辨胃气之有无
5.以脉象指导临床用药
6.以脉象测疾病之转归
三、临床用药规律及特色
1.周氏脾胃用药特色
2.脾胃思想在其创制新方中的体现
四、从脾胃论治诸病经验撷萃
1.泄泻
2.内伤
3.虚损
4.惊疳
5.带下
6.痛经
7.血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2.获得奖励
3.参与课题
本文编号:4054893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周慎斋生平与著作
一、生平
二、著作
第二部分 周慎斋脾胃学术思想探讨
一、周氏脾胃学术思想肇源
1.承《内经》重视阳气思想
2.袭《伤寒》独取寸口脉法
3.宗东垣脾胃为本学术思想
4.秉薛己滋化源的论治观点
二、周氏脾胃学术思想特色阐释
1.周氏脾胃思想的特色之处
2.周氏脾胃思想与诸家论述的异同之处
三、周氏脾胃学术思想内涵
1.先后二天,互源互助
2.治病求本,本于脾胃
3.病在脾肾,强调补脾
4.五脏互藏,重视脾胃
5.五脏相通,全赖生克
6.重视阳气,扶助胃阳
7.脾胃相应,亦重脾阴
第三部分 周慎斋脾胃学术思想临床应用特色
一、调脾胃思路与“二十六字元机”
1.调脾胃思路
2.二十六字元机
二、脾胃思想在脉诊中的应用
1.以诸医家脉法为渊源
2.以脉象辨五脏之胃气
3.以脉象推测病因病机
4.以脉象辨胃气之有无
5.以脉象指导临床用药
6.以脉象测疾病之转归
三、临床用药规律及特色
1.周氏脾胃用药特色
2.脾胃思想在其创制新方中的体现
四、从脾胃论治诸病经验撷萃
1.泄泻
2.内伤
3.虚损
4.惊疳
5.带下
6.痛经
7.血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2.获得奖励
3.参与课题
本文编号:4054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40548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