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05:46
本文关键词: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政府公信力 有限政府 知情权 政府问责制 公信力指数
【摘要】:当前新形势下,世界各国和我国社会的发展都非常迅速,而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从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政府的公信力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都有不足甚至还有削弱的表现,某些时候某些方面会阻碍社会正常健康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的新环境和新形势下,在继续深入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务中,在加强和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下,研究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表现和缺失,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府公信力进行了溯源和探寻,从现代理论分析政府公信力的合法性和现实性,为研究和提高政府公信力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治理国家和发展公民社会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是存在着许多有损于政府公信力的现象和行为,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助于我们针对原因采取解决策略和措施。根据对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的分析,结合新的社会现实实际,我们可从统筹方面的政府职能定位,法制建设,公开行政,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和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修养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最后,本文对政府公信力的测评提出了政府公信力指数的概念,建立了政府公信力指数的测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从定性和定量方面研究政府公信力并提供了实证范例。本学位论文虽然重在系统研究,但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提出一个指数概念并将公信力进行量化更有直观的感受,对于我们研究公信力具体方面的缺失和提高乃至整个提升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有限政府 知情权 政府问责制 公信力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6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政府公信力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10-17
- 1.1 古代我国对“信”的阐述和运用10-12
- 1.2 政府公信力的现代理论基础12-14
- 1.2.1 公信力是责任政府合法性的根基12-13
- 1.2.2 法律内涵体现政府公信力13-14
- 1.2.3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政府公信力14
- 1.3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及国外改革借鉴14-17
- 1.3.1 “公信力”及其相关概念14
- 1.3.2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14-15
- 1.3.3 国外政府提升公信力改革借鉴15-17
-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17-29
-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成就17-19
- 2.1.1 政治统治成功,国家安全稳定17-18
- 2.1.2 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生活水平提高18
- 2.1.3 科技力量加强,教育文化丰富多彩18-19
- 2.1.4 社会服务功能日渐完善19
- 2.2 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19-23
- 2.2.1 权力腐败严重19-21
- 2.2.2 “人治”和形式主义21-22
- 2.2.3 政策多变与政绩偏差22-23
- 2.2.4 政府违约与政府“不作为”23
- 2.3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23-26
- 2.3.1 社会转型期制度建设的不完善24
- 2.3.2 法制建设的不健全24-25
- 2.3.3 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落后25-26
- 2.4 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意义26-29
- 2.4.1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26-27
- 2.4.2 加入WTO,融入国际市场的需要27
- 2.4.3 信息化对政府提高公信力创造了可能27-28
- 2.4.4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28-29
- 3 新形势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策略29-42
- 3.1 明确政府职责,合理定位政府29-32
- 3.1.1 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30
- 3.1.2 建立有限政府30-31
- 3.1.3 培育政府服务理念31-32
- 3.2 完善制度法规,依法公开行政32-35
- 3.2.1 民主监督,制度反腐32-33
- 3.2.2 法治政府,依法行政33-34
- 3.2.3 政务公开,电子政务34-35
- 3.3 传播政府决策,加强公众参与35-37
- 3.3.1 公民的知情权35-36
- 3.3.2 新闻发布制度36
- 3.3.3 行政听证制度36-37
- 3.3.4 民意调查37
- 3.4 承担社会责任,健全危机管理37-39
- 3.4.1 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38-39
- 3.4.2 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39
- 3.5 加强道德修养,提高人员素质39-42
- 3.5.1 加强学习,,与时俱进40
- 3.5.2 勤政廉洁,树立良好政风40-42
- 4 政府公信力评价指数探索42-49
- 4.1 政府公信力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42-44
- 4.1.1 政府公信力指数的定义42
- 4.1.2 政府公信力测评体系的建立原则42-43
- 4.1.3 政府公信力测评体系的构建43-44
- 4.2 测评模型的构造44-46
- 4.2.1 层次分析和权重计算44
- 4.2.2 熵技术修正权重44-45
- 4.2.3 模糊综合评判45-46
- 4.2.4 政府公信力指数的等级鉴定46
- 4.3 举例说明46-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3-54
- 致谢54-55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5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贵成;;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社会学思考[J];理论导刊;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治伟;政治信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斗丽丽;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胡洋;基于治理理论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鲁丽梅;中国语境下的政府信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史红美;公信力与政府承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黄启慧;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杜然;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程璇;我国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丁于芹;公共危机管理视野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吴娟;行政法视野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10 李耀明;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59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059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