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组制政治整合功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组制政治整合功能研究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党组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组织构成,然而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党组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积累还是现实分析都与党组在中国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不相适应。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是本篇研究的开端,党组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1927年)就写入党章的组织机构,其设立、削弱、废除、重设的历史变迁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紧密相联,成为判断党组特性的重要观察视角。因此本文从党组的历史发展入手,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将党组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归纳为统一战线、法治内涵和政治整合三个层面进行理解,从而回答了党组历史变迁的动因以及当前党组政治整合功能的本质。为了更好地理解党组的政治整合功能,本文梳理了政治整合的理论内涵,借助2015年《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详细考察党组的地位、职责以及附着的组织结构、制度结构、政治系统的特征,在宏观的政治视野中思考党组政治整合的基本路径,从而在理论上对党组及其政治整合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这是基于现有制度文本和历史资料作出的分析和归纳,理论的构造必然要经历实践的检验。政治整合起始于异质性社会,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构成了党组政治整合功能的现实意义,但是附属于既有制度框架的党组制度如何变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完成其政治整合的政治使命就不能不考虑社会现实变化对中国政治系统的影响。改革开放本质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启和加速,现代化消解传统的结果使得"变化"深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构成全面的转型阶段。从"总体性社会"困局到全能主义政治体系瓦解,传统依附于权力体制的因素如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都离散于传统权力中心之外,构成了传统党政结构的崩溃和基层治理危机。政治秩序的崩解更来自于社会基础的断裂与失序。社会治理危机不仅要求中国共产党注意到社会空间发育的事实,更表明党组政治整合功能的需求重新思考如何获得社会支持,这就要求研究视角进入社会微观领域,认识到"人的转变"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示作用。扁平化的社会既为民主、平等、自由等基本价值扩充了空间和共识,也消除了政治权威在社会秩序中的威慑力,这就是为什么"整合"必然取代"控制"的原因,也是党组制度及其政治整合功能不断发展完善的方向。制度的完善来自明确的权责界限,模糊不清的权力边界在党组发展历史上将党组变成权力直接取代法治的工具,制度建设在约束权力的同时还应考虑分工的专业化、专门化。功能分化是党组制度实现政治整合的必要保证,也是明确党组权力边界的目的所在。保持精干的领导机构成为执政党面对不断增长的社会空间和日益发达的经济社会力量仍能保有足够整合力的重要形式,但是遏制"包办""操控"的欲望仍然是法治建设下中国共产党主动约束权力的原则。因此"嵌入"而不是取代成为党组政治整合过程最好的注解,以党组承载政治整合的动力也就来自于保持政党与国家、社会间的活动界限。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function of the party group ,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group and the essence of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function of the party group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施楠;关于提高党的政治权威的几点思考[J];东疆学刊;2000年03期
2 聂运麟;政治权威现代化与政治稳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郭国祥;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政治权威[J];探索;2003年01期
4 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J];理论参考;2003年07期
5 张体魄;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强化党的政治权威[J];党建研究;2004年08期
6 丁志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文明政治观[J];人大研究;2007年01期
7 郭国祥;郭曙岩;;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转型与发展[J];理论探讨;2007年03期
8 朱斌;;传统中国政治权威的建构与解构[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张文涛;;论法治对政治权威的约束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1年10期
10 G.阿尔蒙德 ,李黎;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励;;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郭国祥;郭曙岩;;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发展[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光辉;彭斌;;认真对待共和国——关于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的思考[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侯风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增强党的政治凝聚力的思考[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程竹汝;;政治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动力[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7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8 蔡小平;;政治与道德[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魏星河;;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变化与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紧跟;;试论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基本条件[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管振国;政治权威与民主、法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2 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N];学习时报;2002年
3 吴毅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权威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N];中国改革报;2008年
4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萧功秦;驳中国经济崩溃论[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赵虎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性[N];学习时报;2005年
6 齐三平;为什么要坚决抵制“军队非政治化”[N];解放军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吴铭;乌克兰转型中的宪政权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8 梁莹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发展中的政治学新兴交叉学科(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李乔;《历史决议》既是政治权威,又是理论权威[N];北京日报;2006年
10 市委党校 匡永琼;培育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N];惠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光;政治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雷振文;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调适路径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4 鞠健;新时期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6 王超;苏格兰启蒙政治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8 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9 袁柏顺;寻求权威与自由的平衡[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明奇;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许丽英;提高党的政治权威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鹏;中国公民非传统型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向东;当代中国微博政治参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曹帅;转型社会视阈下中国的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倩楠;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7 菅茂峰;内蒙古自治区政治文明建设的环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和瑞云;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冷漠现象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9 米耀乾;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朱栋荣;邹谠“中国政治研究”析论[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57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357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