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制度的立法完善

发布时间:2018-01-09 18:38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制度的立法完善 出处:《安徽财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侵权 公益诉讼 诉讼主体


【摘要】: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订立的《里约宣言》中指出:公众参与机制是保护环境的积极手段和有效途径。各国应广泛传播信息,促进和鼓励公众知情和参与;《21世纪议程》中也提出:国家应当给予一切可能的方便条件来支持和维护公众的参与价值,尽最大努力来良性运行司法和行政程序,例如补偿机制和事后救济程序,说明了公众参与环境民主的重要作用。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充分实现公众参与机制就是环境民主主义理念的表现方式,社会公众利用司法手段参与环境决策中,可以更大程度推进环境民主化进程,最大程度维护环境公共利益。按照对于我国当前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相关研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该制度完善的成熟经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完善工作迫在眉睫,并且我国目前也具备了充分发展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及其立法工作做需要的基础和环境。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主体资格的立法完善,是整个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展的核心所在。通过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当前日趋尖锐的环境矛盾问题,并且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工作的展开。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多的不足和缺陷,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我们不断的借鉴和学习,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创建出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断拓展诉讼主体的范围,健全诉讼主体的相关立法工作,进一步细化和清晰检察机关、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促使其更好的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同时,还要构建起充分、完善的序位协调机制,从而确保整个诉讼过程高效有序的推进,避免滥诉现象的泛滥,提高司法效率。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美国的公民诉讼、英国的检举人制度、日本的民众诉讼、等国外的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发展过程各有特色,但总体上呈现一种放开的形势。国外的环境公益诉论对原告资格的规定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完善有启示作用。在本文的论述中提出,我国当前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范围仍然较为狭隘,除了社会组织之外,还应当拓展到检察机关、环保行政部门以及公民个体本身。就国外先进环境公益诉讼经验而言,主体资格范围较大是一个鲜明的特点,而我国法律中却迟迟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规定。本文主要建立在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角度上,以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情况和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产生出我国当前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较为狭隘的论点,从而引出如何有效拓展该资格范围的研究,并针对不同主体的环境公益诉讼进行分类论述,希望可以对于我国环境保护整体工作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is the active means and effective wa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 In the 21st century ,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 This paper gives an argument on how to expand the qualification scope effectively , and classify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 different subjects . 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promote the whole work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2.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天宝;;环境公益与经济私益相协调:保护地居民权利保障的基本原则[J];世界环境;2008年06期

2 刘卫先;;环境公益诉讼理论与实践中“环境公益”的类型范围[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郑莉;;生态环境公益中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10期

4 周晓明;;环境公益告发研究[J];现代法学;2014年02期

5 周光敏;;环保组织在环境公益问题中初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01期

6 吴勇;;环境公诉探析[J];求索;2006年11期

7 王晓琴;刘宗贤;;立法应明确赋予环保社团以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J];经济师;2011年03期

8 杨春桃;;环境公益损害的法律救济现状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14年09期

9 张颖;;美国环境公共信托理论及环境公益保护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政治与法律;2011年06期

10 别涛;;环境公益与环境公诉[J];绿色视野;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别涛;;环境公益呼唤环境公诉——试论中国的环境公益诉讼与环境公诉[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建伟;董文涛;王宇;;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3 葛枫;;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4 吴勇;;环保行政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诉辨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步雪琳;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代表环境公益发言[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记者 袁定波;环境公益赔偿金原告不能直接领[N];法制日报;2014年

3 本报通讯员 陶婷婷 常剑轩;环境保护催生“常州模式”[N];检察日报;2013年

4 谢建东 沈科 李莉 高杰;倾倒淤泥吃官司[N];中国环境报;2012年

5 记者 周斌;赋予个人环境公益诉权[N];法制日报;2012年

6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夏纪森;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有待完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范圣楠 记者 李莉 高杰 通讯员 董超;走得多了就成了路[N];中国环境报;2013年

8 孙晓;浅议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N];天津政法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张薇;环境公益民事诉讼案一审审结[N];贵阳日报;2008年

10 张金辉;我国环境公益民事诉讼适格原告构想[N];贵州政协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荟晔;浅论环境公益民事诉讼原告主体资格[D];云南大学;2015年

2 王一乔;对环境公益民事诉讼的法治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3 唐群丽;生态环境公益损害救济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臻;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5 张青;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制度的立法完善[D];安徽财经大学;2017年

6 彭莉;构建我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的理论探讨[D];武汉大学;2005年

7 宣伟;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8 黄晓蕾;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的构建[D];新疆大学;2014年

9 毛颖颖;论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D];河海大学;2005年

10 赵锐;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02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402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