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基于习惯的权利到“物权法定” ——土地财产权利近代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0 09:35
  从传统至近代以来,土地权利一直作为财产权利的核心存在,传统土地权利,如土地财产优先交易权、土地分割权以及土地财产界定权虽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法律影响,但更离不开亲族近邻等血缘、地缘的本土习俗的作用,传统习惯根深蒂固,一直存留于传统与近代未曾消减。民国时期,立法者在西方法律模式的影响下坚持“物权法定”、“一物一权”的法律原则,法律专家致力于改造上述三种深受习惯影响的传统权利,而改造的方式即不认可部分习惯的天然效力。其制定的土地财产法制高挂于空中楼阁,并未在实际中产生很好的效果。虽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家立法与司法因素的介入,民国的土地财产交易中也未真正出现现代经济学家所谓西方意义的“自由交易”与“市场经济”。在传统交易习惯与国家法律的交织冲突中,财产权利的法律表述与土地权利的事实状态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究其原因,这种偏差与主观层面法学专家的个人素养、立法与司法价值取向、政治因素的渗透有关,也与客观复杂的社会现实、立法机构的混乱、立法技术的缺失密切相关。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中国土地习惯及相关权利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第一节 基于习惯的土地交易优先权
    第二节 基于习惯的土地财产界定权
    第三节 基于习惯的多层土地分割权
第二章 近代民事法例中土地权利“物权法定”的法律表述
    第一节 土地财产交易权利的法律限定
    第二节 土地财产确认权利的法律规范
        一、公权力机构的职能变动
        二、土地财产权利的确认登记
    第三节 土地财产分割权的法律规制
第三章 法律表述中的“物权法定”与实际土地权利形态的差异
    第一节 物权确认程序与民间习惯的错位
        一、土地登记证明的缺失与民间“白契”的广泛存留
        二、契约验证制度的虚设与执法官吏的失职
    第二节 物权税收法制与社会现实的差距
    第三节 “一物一权”的制度表达与基层实践的冲突
        一、双层土地权利习惯的普遍适用
        二、基层司法机构的妥协让步
第四章 法律表述与事实状态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传统习惯与近代观念的割裂
    第二节 法学素养与实践经验的缺失
    第三节 立法与司法利益价值导向的差异
    第四节 客观环境与社会实际的制约
        一、复杂动荡的法制状况
        二、传统保守的民众意识
第五章 土地财产权利近代转型的思考
    第一节 本土习惯的反思
    第二节 法学专业素质的重视与培养
    第三节 从传统土地权利的转型看民事法律近代化问题
        一、西方法律移植的弊端
        二、传统法治土壤的匮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民法典编纂热的理性思考[J]. 邓建鹏.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2]近代地权的分化[J]. 樊勇.  法律和社会科学. 2018(01)
[3]清代民间地权习惯与基层财税困局——以闽台地区一田多主制为例[J]. 赖骏楠.  法学家. 2019(02)
[4]民初田宅买卖契约制度中法律与社会的冲突与整合[J]. 刘海波.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8(02)
[5]中国法律之基石:比较法和历史[J]. 罗斯科·庞德,熊丙万,黄哲雅,左振斌,陈振宇.  财经法学. 2019(01)
[6]传统中国地权问题再讨论——对刘志相关批评的回应[J]. 曹树基.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8(05)
[7]民法典编纂视野下的民事习惯——以民国歙县的“一田两主”习惯为中心[J]. 陈云朝.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8]论民初田宅买卖契约法中的物权行为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 刘海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9]清末民国民法总则编立法探赜及启示[J]. 陈范宏.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7(06)
[10]明清时期地权秩序的构造及其启示[J]. 汪洋.  法学研究. 2017(05)



本文编号:2927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927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b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