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农民家书》家教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8 00:56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并将其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强调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助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作为一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陕西关中农村的农民,《农民家书》的著者侯永禄,一生曲折丰富,经历了少年艰难求学、成年投身建设、老年义务邮递三个主要的人生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在祖辈言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老一辈革命家思想论断的影响下,侯永禄一生对党忠诚,热爱人民,奉献于农村建设事业,还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家教思想。他所著的《农民家书》被喻为“农民版的《傅雷家书》”,在这部跨越50年的著作中,他将对儿孙们的殷殷教导融入一封封沾满泥土味的书信之中,体现了农民淳朴的人生信条和哲学理念。《农民家书》其内容主要包括人贵自知、旷达乐助的为人之道,孜孜不倦、为国争光的学习之道,忠党爱民、廉洁奉公的工作之道和勤俭和睦、孝老爱亲的持家之道。在对其内容进行爬疏后发现,相较于《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等著名家书而言,其张力虽不及,但其朴实却不逊,...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农民家书》家教思想形成的依据
    第一节 侯永禄个人的人生经历
        一、解放前:艰难求学的师范生
        二、解放后:恪尽职守的乡村干部
        三、改革开放后:老有所为的义务邮递员
    第二节 《农民家书》家教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直接渊源:祖辈的言行教育
        二、历史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理论渊源: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论断
第二章 《农民家书》家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贵自知、旷达乐助的为人之道
        一、人贵有自知之明
        二、两手准备: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三、帮人解难,便是乐
    第二节 孜孜不倦、为国争光的学习之道
        一、毫不自满,笨鸟先飞
        二、用攻关精神攀登文化科学高峰
        三、学习是为社会作贡献,决不是为名利
    第三节 忠党爱民、廉洁奉公的工作之道
        一、革命工作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
        二、一个革命者的胸怀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莫作违纪乱法之事,损坏了咱清白的名声
    第四节 勤俭和睦、孝老爱亲的持家之道
        一、我们是贫穷家庭出身,艰苦朴素是我们的本色
        二、孝敬老人的心无可非议,但不能攀比竞争
        三、和为贵、平为福,家和万事兴
第三章 《农民家书》家教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农民家书》家教思想的特点
        一、以农村的视角述说着家长里短
        二、以农民的视野教导着人生哲学
        三、以农味的情怀维系着浓浓亲情
    第二节 《农民家书》家教思想的进步性
        一、有效地对传统家教思想进行了扬弃
        二、直接地融入了新时期思想进行家庭教育
    第三节 《农民家书》家教思想的局限性
        一、囿于环境地位,其家教思想张力不够
        二、面对不正之风,其家教思想中时显言强行弱
第四章 《农民家书》家教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倡导“科技兴农、典型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一、勤学科技知识,助力科技兴农之路
        二、注重典型示范,选拔培育“领头雁”
        三、引领青年农村创业,响应青春建功行动
    第二节 倡导“文明友善、民主和谐”,践行核心价值理念
        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二、引导向上向善,注重道德教化
        三、坚持民主平等,构建和谐乡村
    第三节 倡导“在党为党、廉洁自律”,加强农村党建工作
        一、真心依靠群众,形成群策群力共建美好乡村
        二、弘扬新风正气,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三、推进“两学一做”,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192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192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a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