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概念界定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8 08:15
  个人信息被普遍界定为“与已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信息”,受“识别性”和“关联性”两要素的限制。在大数据时代下,随着自画像分析等技术的发展,“识别性”和“关联性”的边界不断扩大,“识别性”标准本身也难以判断,导致个人信息概念逐渐泛化,直至囊括一切。宽泛的个人信息概念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中信息企业的“高密度合规义务”相结合,使得个人信息保护法无法有效施行。对此,建议在个人信息概念界定中引入“场景与损害风险理念”,“场景”为影响信息主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接受度或敏感度的各种因素,“损害风险”为信息主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接受度的核心评判标准,以“场景”为出发点,以“风险管理”为实施手段,将“损害风险防范”作为个人信息的规范目的与立法定位。就“场景与损害风险理念”在个人信息概念界定中的具体适用而言,应秉持个案分析的精神,系争的信息是否为个人信息并不是一个能抽象回答的问题,只能结合个案中的具体情形予以判断。建议对不同的信息场景进行损害风险评估,将信息处理所产生的抽象风险划分为“主观损害风险”和“客观损害风险”,前者多发生在信息的公开场景中,后者多发生在信息的利用场景中。就主观损害风险下的个人信息界定...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概述
        (二)国外研究概述
        (三)文献综述总结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个人信息概念界定之基本分析
    第一节 个人信息的称谓之辩
        一、法律文本中的多重面孔
        二、个人信息称谓的确定
    第二节 个人信息概念界定模式分析
        一、信息隐私模式与个人自决模式
        二、“单纯定义”模式与“定义+列举”模式
        三、“识别到关联”模式与“关联到识别”模式
    第三节 个人信息概念界定的核心要素分析
        一、信息的形式要素
        二、信息主体身份的识别性
        三、与信息主体的关联性
第二章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概念界定引发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下“识别”与“关联”的普遍性
        一、“识别”的普遍性
        二、“关联”的普遍性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下识别性标准难以认定
        一、新型数据的识别性争议
        二、识别性标准本身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概念界定引发的制度困境
        一、短期未来:个人信息概念将囊括一切
        二、长远未来:“宽准入严管控”的保护规则将难以实施
第三章 场景与损害风险理念的建构
    第一节 场景与损害风险理念的引入
        一、场景理念的引入
        二、损害风险理念的引入
        三、损害风险防范作为个人信息的规范目的与立法定位
    第二节 场景与损害风险理念的法律文本追溯
        一、美国CBPR中的场景理念
        二、欧盟GDPR中的风险理念
        三、对两部法律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信息场景与损害风险的类型化
        一、信息公开中的主观损害风险
        二、信息利用中的客观损害风险
第四章 场景与损害风险理念作为个人信息概念界定的标准
    第一节 主观损害风险下的个人信息概念界定标准
        一、根据“信息的敏感性”和“信息的可获取性”判断“识别性”
        二、识别性判断的辅助参考因素
        三、案例运用
    第二节 客观损害风险下的个人信息概念界定标准
        一、“消极影响”取代“识别性”判断
        二、案例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个人信息保护中的人格保护与经济激励机制[J]. 蔡培如,王锡锌.  比较法研究. 2020(01)
[2]个人信息的双重属性与行为主义规制[J]. 丁晓东.  法学家. 2020(01)
[3]我国个人信息匿名化的法律标准与规则重塑[J]. 张建文,高悦.  河北法学. 2020(01)
[4]《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中“个人信息自决”的规范建构及其反思[J]. 谢远扬.  现代法学. 2019(06)
[5]隐私权在美国法中的理论演进与概念重构——基于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的分析及其对中国法的启示[J]. 倪蕴帷.  政治与法律. 2019(10)
[6]个人信息保护的中国权利话语[J]. 程关松.  法学家. 2019(05)
[7]数据主体的“弱同意”及其规范结构[J]. 蔡星月.  比较法研究. 2019(04)
[8]论个人信息人格利益的隐私本质[J]. 房绍坤,曹相见.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9(04)
[9]“拷问”数据财产权——以信息与数据的层面划分为视角[J]. 王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10]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模式研究——《民法总则》第111条的解释论[J]. 宋亚辉.  比较法研究. 2019(02)



本文编号:3442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442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6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