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8-04 15:03

  本文关键词: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孝道 孝文化 演变 构建


【摘要】: 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儒学的核心与根本。研究孝文化对于全面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质,对于正确继承祖国传统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本世纪中叶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孝文化对于解决家庭养老与老人的社会保障,处理现代亲子关系,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加强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均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孝的起源、内涵及其演变,以把握其历史过程和本质规律;第二部分,从横的视野分析孝在中国文化、社会中的维系家庭关系、社会安定、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教育、文学、艺术,衣饰、饮食、居住等方面的广泛影响,探究孝文化的综合意义;第三部分,当代孝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尊老、敬老与养老观念淡化、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弱化以及老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基础、社会政治制度、家庭模式、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五四”运动和“文革”的冲击;第四部分,当代孝文化的构建与培育要以感恩、养亲与敬亲为主要内容,,以挖掘、整理、创新传统孝文化为前提,以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为载体,以青少年为突破口,以家庭道德建设为基本途径,以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背景。
【关键词】: 孝道 孝文化 演变 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64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一、孝文化的起源、内涵及其演变9-23
  • (一) 孝的起源及内涵9-16
  • 1. 孝的起源9-12
  • 2. 孝的内涵12-15
  • 3. 孝、孝道与孝文化15-16
  • (二) 孝文化的历史演变16-23
  • 1. 孝文化的起源与初步发展16-17
  • 2. 孝文化的兴盛与走向极端17-20
  • 3. 孝文化的变革与曲折发展20-23
  • 二、孝文化的历史作用及影响23-29
  • (一) 孝文化的历史作用23-24
  • 1. 维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23
  • 2. 维系社会安定的精神力量23-24
  • 3. 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24
  • (二) 孝文化的影响24-29
  • 1. 孝文化对启蒙教育内容的影响24-27
  • 2. 孝文化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27-28
  • 3. 孝文化对国人衣、食、住等方面的影响28-29
  • 三、当代孝文化的缺失及原因分析29-34
  • (一) 当代孝文化的缺失29-31
  • 1. 尊老、敬老、养老观念淡化30
  • 2.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弱化30-31
  • 3. 遗老、虐老等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31
  • (二) 孝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31-34
  • 1. 社会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的变化31-32
  • 2. 家庭模式与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32
  • 3. “五四”运动和“文革”的冲击32-33
  • 4. 市场经济的冲击33-34
  • 四、当代孝文化的内容、特点、构建与培育34-47
  • (一) 构建、培育当代孝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34-37
  • 1. 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34-35
  • 2. 建立和谐代际关系和完善现实养老机制的需要35-36
  • 3.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36
  • 4. 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36-37
  • 5. 有利于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37
  • (二) 当代孝文化的主要内容37-39
  • 1. 感恩37-38
  • 2. 养亲38-39
  • 3. 敬亲39
  • (三) 当代孝文化的特点39-42
  • 1. 继承性、创新性39-40
  • 2. 平等性、双向性40-41
  • 3. 合理性、科学性41
  • 4. 感情性、自律性41-42
  • (四) 当代孝文化构建与培育42-47
  • 1. 传统孝文化的批判继承—当代孝文化构建培育的前提42-43
  • 2. 强调个体自律,提高公民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当代孝文化提供载体43-44
  • 3. 大力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构建与培育当代孝文化的基本途径44
  • 4. 传统孝文化的挖掘、整理、创新—构建与培育当代孝文化基础44-45
  • 5. 从青少年开始,加强道德教育—构建与培育当代孝文化的突破口45-46
  • 6. 积极开展孝文化活动,为构建与培育当代孝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46-47
  • 结束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后记5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福金;张向前;;基于人类利益最大化函数的孝的经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02期

2 李翔;;试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价值[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车军社;;析孝文化丢失原因及回归养老本位的有效途径[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立;唐代孝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方丽娜;老年社会伦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乔琳;老龄化社会孝道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田秋莹;儒家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喜喜;孝道教育的时代境遇与价值重构[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关开华;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牛新政;两汉《孝经》编年及其孝道探研[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冬梅;中国传统孝忠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董娟;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与家族主义关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郑晓瑛;传统孝道伦理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20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620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c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