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与应用实践研究
【摘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掀起了改革的热潮,纷纷学习新课程理念,许多学校都在实验,试图摸索一套行之有效而又易于实际操作的新课程实施方案。“有效学习和高效学习”成为当前学校关注的热点,尤其是高效课堂模式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国内外课堂教学研究的趋势,也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1351”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继杜郎口“336”模式、昌乐二中“271”模式、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模式之后的一种结合我校实际校情,学情的又一种有特色的初高中普遍实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在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在践行“1351”遇到的的困惑和积累的经验,探讨“1351”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实施策略、阶段性取得成果以及实际操作中注意的问题。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在解读新课程的基础上,指出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阐释了“1351”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理论基础。综合概述了“1351”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第四部分:操作流程。详细阐述了“1351”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案例。第五部分:实施策略。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本文从转变教师角色,合理进行小组建设,当堂训练、以生为本等方面阐述了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策略。第六部分:取得成效。“1351”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高考成绩、学习兴趣,丰富了课程资源,创造了教育和谐,实现了教育的幸福。第七部分:注意问题。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诞生,凝聚了许多学者、专家以及一线校长和教师的心血和智慧,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困惑和比较棘手的问题,容易走弯路。这部分内容就结合本人实践经验,提出四条注意问题,希望以此对高效课堂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 “1351”地理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研究; 实践;
1 概述“
“1351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河北承德围场舟原中学独有的一种教学模式,又叫“舟原1351模式”,它是在全国新课程改革浪潮下涌动出来的一颗明星。“135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师从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是“271”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是全体舟原人经过长期研究、摸索和实践总结出来的符合舟原中学实际校情、学情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351”高效课堂模式实施三年以来,给舟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嘴巴能说会道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在这里实现了,教书匠变成教育家了,全国各地教育人士来参观学习了,学校的升学率提高了,声誉壮大了。
1.1 “1351”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 1351”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1:3:5:1的比例,划分为“5+12+23+5”。要求教师的引领时间不大于10%,学生自主讨论、展示占30%,点评、质疑、交流、提升占50%,10%用于每堂课的反当、测评或引领下节内容。
“1351”模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分为引入,讨论,展示,点评,检测五大模块。目标性、针对性、高效性是其最大特点,充分体现了 “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首先,教师利用生动有趣的情境将学生引入高效课堂,明确学习1?标,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时间控制在10%。第二,分组合作,讨论解疑。以导学案为载体,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勾画圈点,合作共M。学生先一对一交流,然后再在组内交流,以错题、理解不透的题为主,边讨论边i己录,并将小组生成的问题板书到相应的黑板上(“1351”地理高效课堂学习小组每组都有一块领地,前后黑板被分为8-9块,每块供一个小组使用)。"这是学生互助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更是让全体同学把思路打幵,集思广益,产生“1+1>1” 的效果,教师全面掌控,有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学生首先在组内三个层次中分层一对一讨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的向上一层同学请教,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解决问题;注意讨论时控制好时间,进行有效讨论,并做好勾画记录,同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教师要巡回收集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便针对性点拨。”⑴时间控制在30%。三、展示点评,总结升华。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把组内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选一到两名代表展示到黑板上。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继续讨论,准备点评和质疑,并可以用其他颜色笔对展示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确保整个过程学生都有琪可做,都处在一种积极备战状态。展示结束以后,每组选一代表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点拨内容并评价展示,其他同学针对展示和点评进行质疑和补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评价,师生评价,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主要起组织,策划,设汁,鼓励,决策和引领作用。时问控制在50%。四、当觉检测、深化提高。这个环节主要是依掘学斗:导学案反馈的问题,针对的进行强化和提高。可以足冯觉内容总结,对比升华,也可以是典型易错题的变式呈现,当然可以让学生自己反思总结。形式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灵活设计,这个环节时间控制在10%。
比如我们在学习湘教版选修五《中国主要地质灾害》一节,当堂训练可以这样设计:
1、呈现表格,让学生对比。
1.2 “1351”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1.2.1 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如每次高考成绩公布之吋,大大小小总会引起一些波澜;有人喜,有人忧,有人哭,有人笑……崇州女孩高考失利割腕服毒自杀,辽宁男孩跳河自杀,四川一考生差10分上一本线患重型抑郁症,每天独自哭泣……如此年轻而美好的生命竟为高考成绩买了单!鲜活的生命为什么在分数面前如此不堪一击?现实中,学校的声誉、社会地位及生源,当地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观”,无不取决于升学率。也正是基于此,素质教育的呼声最终难抵应试教育的行动,尽管人人都清楚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在,都在高呼“育人”口号,最终却难逃“口口声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办应试教育”的结果。家庭,社会,学校无形中给了学生巨大的压力。学生一旦高考失利,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内疾,和绝望的深渊……每每这些悲剧上演的时候,是否值得我们深思呢?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把人脑塑造成电脑一样死板,美国的教育则把电脑打造的像人脑一样灵活”,不能不说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存在很多的问题。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主,“讲台,讲课、教案”无不倡导以“教“为中心教育观念,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抹煞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人要生存,许多技能是必须具备的,比如生存技能、学习技能、工作技能、劳动技能、交往技能、运动技能、娱乐技能等,传统教育对技能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过分强调记忆而忽视应用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多以死记硬背为主,“记住、知道”仅仅是知识掌握的最低水平,而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见解,做出正确的判断才是学习的最高水平。郑円昌说,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得鱼。人类知识在不断膨胀和更新,靠生硬灌输和被动接受永远赶不上科学的飞速发展。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ILI主学习、独立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视学习,忽略了创新能力培养,传统教育是“说服教育” “听话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墨守成规,头脑僵化,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重视思想教育而忽视性情的培养,传统教育忽略了对学生情商培养,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心理调节,遇到困难便一厥不振,意志力薄弱。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当一位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上学还需父母铺床叠被时,这样实践能力差的学生毕业以后哪个单位又敢要呢?
2 “1351”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看法是传授知识的途径不仅仅的教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稅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耍手段之一。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I己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述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仟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本文编号:8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