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14:06

  本文关键词: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互联网全面进入web2.0时代,社交网络(SNS)在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网络构建并维持社会关系,SNS已经成为最受欢迎、增长最快的网络应用之一。作为一个网络时代的新媒体,SNS对于网络社会以及现实社会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如同其他大多数网络应用一样,SNS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交网络面临“用户流失”问题。从2011年开始,社交网络的发展速度逐步放缓。无论是传统的以“偷菜”等游戏为主导的社交网络还是新兴的微博形态的社交网络都面临着用户规模日益萎缩、用户粘性下降、访问流量降低的挑战。社交网站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其较大的用户规模。用户规模越大,平台在广告投放、资本投资等方面的商业价值就越大。因此,社交网络平台运营商必须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及影响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提升网站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提升用户的社交体验,留住用户。 其次,社交网络面临着用户“搭便车”的问题。社交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最最重要特征就是:用户自生成内容(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社交网站“公共资源池”中内容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整个网络用户的活跃度,进而代表着该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然而,由于社交网络用户是完全凭借自愿性为网站贡献内容,这就导致了在现实中,很多用户只是被动地浏览其他用户在“公共资源池”中贡献的内容,却从不或者很少向主动向社区贡献内容。这种行为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交网站公共资源池的内容越来越少,网站用户也随之逐渐流失。为了解决用户的“搭便车”问题,社交网络平台运营商必须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影响这些自私的尾端用户,使其能够有强烈的兴趣贡献内容,从而提升整个平台的效用。 再次,社交网络平台面临着大量低质、垃圾信息充斥的问题。社交网络信息发布快速、传播速度快、碎片化表达等特点使用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的信息生成和分享中。由于平台用户的素质良莠不齐,特别是一些“网络水军”的存在,使得社交网络平台成为了冗余信息或垃圾信息滋生、泛滥、扩散的重灾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社交网络平台“公共资源池”中大量低质信息的存在与传播,在浪费平台资源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用户参与社交网络的体验过程,为社交网络平台运营商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如何保证并提升媒体平台公共资源池中的信息质量,已经成为社交网络媒体平台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最后,社交网络媒体平台面临着用户不活跃的问题。用户是社交网站的核心资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是社交网站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广告商、投资商所看重的关键因素。内容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用户互动行为,对于维持及提升社交网络的活跃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很多用户是“来无声,去无影”,他们登录社交网站只是被动地浏览内容,却并不积极参与互动,或者对浏览过的内容进行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贡献内容的用户由于得不到其他用户的反馈与支持,其贡献内容的积极性将逐渐降低,从而整个网络的用户活跃度将会越来越低,网站也将变得越来越“沉默”。因此,如何促进社交网络用户积极参与互动,对已浏览内容进行评价,也是平台网络运营商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社交网络的用户是其商业价值的基础。超高的用户人气、频繁的用户互动,高质的平台内容,都能凸显社交网络在广告投放、第三方应用开发、增值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价值。本文针对以上社交网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个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1)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交网络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参与媒体平台的体验,留住用户,本文在第三章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研究社交网络媒体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首先基于已有文献,提出了研究变量及研究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研的方法收集数据,并采用SPSS18.0和AMOS17.0统计软件,基于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数据分析方法,对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联系、娱乐收益、功能收益和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正向影响用户参与水平的主要因素,而交叉网络外部性对用户参与水平具有负向影响;成本收益、社会联系和声誉地位是正向影响社交网络用户贡献水平的主要因素,而直接网络外部性和交叉网络外部性对用户的贡献水平有负向影响。 (2)为了研究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贡献水平提升激励机制,本文第四章,基于博弈论的框架,构建社交网络用户贡献行为模型,根据用户贡献的动态行为过程,研究个体用户的搭便车行为。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用户贡献的激励机制,根据用户的贡献水平,给予用户一定的虚拟支付激励报酬,从而引导自私型用户贡献内容,提升用户对平台的贡献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选择“搭便车”行为是必然的;完全信息条件下,平台无需给予用户额外的激励报酬;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用户的贡献产出水平与其激励报酬相关;最优激励系数随着用户贡献产出系数的提升而提升、随贡献成本系数、风险规避系数的提升而降低;用户贡献的虚拟支付激励机制,通过给予用户与其贡献努力水平相关的激励报酬,能够鼓励用户提高贡献概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交网络平台用户“搭便车”问题。 (3)为了提升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抑制用户发布垃圾信息的行为,本文第五章在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现有声誉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审核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声誉的用户内容质量审核机制,运用数学模型以及博弈论的知识,分析了不同审核概率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最优的审核机制,以期为社交网络运营商科学管理平台内容质量提供借鉴。 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引导用户努力的审核概率下界,和一个引致用户不努力的审核概率上界。当审核概率高于引导用户努力的审核概率下界时,所有用户都会选择努力贡献;当审核概率低于引致用户不努力的审核上界时,所有用户都会选择不付出努力;审核概率会显著影响自私型用户的行为,不对称审核机制下,可能出现“声誉振荡”和“逆向声誉”的现象;引入审核机制的声誉系统的整体性能要优于无审核的纯声誉系统;在审核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贡献型用户占比较高,且他们中的大多数拥有高声誉时,应尽量少审核高声誉用户,多审核低声誉用户。 (4)为了解决用户不积极参与内容评价的问题,本文在第六章提出了一种内容推荐机制,通过该机制激励用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内容评价。通过该机制用户评价的数量和质量与社交网络服务提供方为其推荐内容的相关度休戚相关,用户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内容评论,才能够获得与自己高度相关、符合自己偏好的内容推荐,从而降低自己的浏览社交网络的“公共信息池”中海量信息的时间成本。 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网络媒体平台能够通过内容推荐的准确度影响用户浏览内容的时间成本,进而影响用户评价的数量和质量;社交网络系统中,社交群内朋友之间的偏好存在着相关性,一个用户可能与其社交群内的朋友具有相似的兴趣和偏好。 本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 (1)提出并验证了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别从“参与水平”和“贡献水平”横、纵两个维度对社交网站用户的参与行为进行考察,并通过用户自身、用户关系以及平台环境三个维度考察用户参与社交网络的影响因素。 (2)基于博弈论,构建了社交网络用户贡献行为模型,证明了社交网络平台个体用户“搭便车”行为存在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用户贡献的虚拟支付激励模型,提出了平台对用户贡献的最优激励机制,并通过仿真模型验证了该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3)将审核机制引入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的声誉系统,构建了基于声誉的内容审核机制,激励用户提升贡献内容的质量。 (4)将推荐机制引入到社交网络用户参与评论的激励机制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声誉值测算的内容推荐机制,通过引导用户以较低的时间成本浏览其感兴趣的内容,激励用户更多地参与社交网络的内容评价。
【关键词】:社交网络 影响因素 激励机制 贡献水平 内容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G206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21
  • 第一章 绪论21-38
  • 1.1 研究背景及目标21-25
  • 1.1.1 研究背景21-24
  • 1.1.2 研究目标24-25
  • 1.2 研究对象25-31
  • 1.2.1 社交网络平台的定义及发展历史25-27
  • 1.2.2 社交网络平台的市场结构27-29
  • 1.2.3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的特征29-30
  • 1.2.4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的盈利模式30-31
  • 1.3 研究意义31-33
  • 1.3.1 理论意义31-32
  • 1.3.2 实践意义32-33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33-36
  • 1.4.1 研究内容及框架33-35
  • 1.4.2 研究方法35-36
  • 1.5 研究创新点36-38
  • 第二章 文献综述38-62
  • 2.1 虚拟社区用户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38-46
  • 2.1.1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的相关研究38-40
  • 2.1.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相关研究40-41
  • 2.1.3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相关研究41-43
  • 2.1.4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相关研究43-45
  • 2.1.5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相关研究45-46
  • 2.2 虚拟社区用户行为激励机制相关研究46-59
  • 2.2.1 用户知识贡献激励相关研究48-52
  • 2.2.2 网络社区内容贡献质量激励相关研究52-56
  • 2.2.3 虚拟社区推荐机制相关研究56-59
  • 2.3 相关研究评述59-60
  • 2.4 本章小结60-62
  • 第三章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研究62-104
  • 3.1 研究变量62-74
  • 3.1.1 用户参与行为变量62-63
  • 3.1.2 用户参与影响变量63-74
  • 3.2 研究假设74-82
  • 3.3 理论模型82-83
  • 3.4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参与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83-102
  • 3.4.1 研究方法83-86
  • 3.4.2 问卷预验86-87
  • 3.4.3 数据分析87-101
  • 3.4.4 结论分析101-102
  • 3.5 本章小结102-104
  • 第四章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贡献水平提升激励机制104-135
  • 4.1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搭便车”行为研究104-114
  • 4.1.1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贡献行为特征105
  • 4.1.2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行为模型105-110
  • 4.1.3 用户行为模型验证与分析110-114
  • 4.1.4 模型结论114
  • 4.2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用户贡献激励机制114-128
  • 4.2.1 基本函数构建115-118
  • 4.2.2 基于虚拟支付的用户贡献激励模型118-128
  • 4.3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用户贡献激励机制效果验证128-134
  • 4.3.1 激励条件下的用户行为模型128-129
  • 4.3.2 博弈分析129-131
  • 4.3.3 激励条件下用户行为模型验证与分析131-134
  • 4.4 本章小结134-135
  • 第五章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生成内容质量提升激励机制135-162
  • 5.1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生成内容质量现状分析135-136
  • 5.2 用户生成内容质量提升激励模型136-144
  • 5.2.1 基于声誉的审核模型136-138
  • 5.2.2 均衡分析138-144
  • 5.3 不对称审核模型144-154
  • 5.3.1 模型假设144-145
  • 5.3.2 高声誉者审核概率低于低声誉者审核概率的情况(θ_h<θ_l)145-152
  • 5.3.3 高声誉者审核概率高于低声誉者审核概率的情况(θ_h>θ_l)152-154
  • 5.4 审核机制的效果分析154-155
  • 5.5 最优审核机制155-160
  • 5.5.1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整体表现155-156
  • 5.5.2 最优审核资源分配156-160
  • 5.6 本章总结160-162
  • 第六章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评论激励机制162-173
  • 6.1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内容评价的现状分析162-163
  • 6.2 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评论激励模型163-168
  • 6.2.1 潜在内容声誉值测算模型164-167
  • 6.2.2 内容推荐机制167
  • 6.2.3 推荐机制的激励作用分析167-168
  • 6.3 模型拓展——社交声誉模型168-171
  • 6.3.1 潜在内容对朋友的声誉值测算169
  • 6.3.2 社交声誉模型169-170
  • 6.3.3 模型讨论170-171
  • 6.4 模型激励作用评估171-172
  • 6.5 本章小结172-173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73-180
  • 7.1 研究结论及管理建议173-178
  • 7.1.1 研究结论173-176
  • 7.1.2 管理建议176-178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178-180
  • 7.2.1 研究不足178-179
  • 7.2.2 研究展望179-180
  • 参考文献180-206
  • 附录206-212
  • 致谢212-21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2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新猛;蒋盛益;;基于协同过滤的网络论坛个性化推荐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2年05期

2 陈磊;安立仁;陈建设;;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企业知识共享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1期

3 和振华;田野;;一种依赖社会网络的P2P视频点播推荐机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永军;B2B电子中介采用中双边外部性及其所有权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59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6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