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这一号召,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至今,已从当初政府文件正式列入国家法规。我国教育理论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改革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诸多的成就,然而,基础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因改革的推行而发生根本性或彻底的改变,“升学主义”更衍生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学校教育仍然只是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新世纪以来,理念与现实特点的思辩还余韵未退,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这一严重性问题,却凸显出学校体育的严重薄弱性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极度边缘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薄弱以及研究的滞后性。因此,面对中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亟待发展与改进这一现状,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就更为迫切。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纠正“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继续延伸和补充”的理念偏差;匡正学校体育价值实现“主要或完全寄托于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主体诉求的偏识;拓展课外活动理论、丰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实践意义在于:促进和指导我国学校体育和谐、健康、稳定地发展。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历史梳理为研究起点,以国外重要理论解读为基础,辨析理论奠基、文化传统的差异,理论发展“源”、“流”的不同;参照现代课外体育活动引入学校现状、国外发展及趋向等,从中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复杂演变中,探究我国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理念”、“影响因素”,以及矛盾、问题、认知和分析的偏差;进而,探究对实践过程的不良影响;继以构建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模型。 本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方法、调查方法、逻辑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首先从范围、性质等方面,分别对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概念的涵义,进行界定与说明;继后,对于本研究选定“基础教育阶段”、“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等研究领域的缘由,分别给予阐释。 第二章,首先从历史脉络上,以新中国建立为分水岭把近代以来我国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历史沿革与演变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梳理与解读;其次,简要概述了国外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学校课外活动体育理论。主要有杜威的实用主义活动论、“美国课外活动之父”福莱特威尔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以及二战后美国“第三课程”理论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比较了中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差异,表现为“源”与“流”的不同、教育基础理论的差异以及赖以滋养理论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存在的诸如以“教学”的概念取代“教育”、建国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对问题认知和分析的偏差;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其理论上的矛盾与问题也愈益凸显;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上长期存在着价值诉求的偏差等重大问题。 第四章,针对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教育中的消极现状如:奥运金牌逐年飙升而学生体质却持续下降;学校体育质与量的流失以及学校教育评估和高考中体育的缺位;用“强身”取代了“健身”,用“竞技”遮蔽了“体育”偏差;以及社会对体育缺乏完善的保障监督机制;国家行政的难能作为等,从这几方面来分析这些现在对体育教育实践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五章,从学校课外活动的理论基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当代特点、主次分别的学校课外活动任务等方面,初步构建了我国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理论篇。以基础理论框架为基点,提出了我国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指导的理论体系及策略。具体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目标体系的构建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这两方面来阐述。其中组织与管理作为重点主要包括:以“自组织”原则为主导的组织管理基本原则;以校长、班主任分别为第一、直接责任人的组织管理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教育监督机构分别作为督导;检查与评估则由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社会专业评估机构来担任。实施策略有:正确把握学校课外活动的理念、指导思想及价值取向,加强地方政府监督、问责,加强责任人的体育能力培训,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健全“多方关注、齐抓共管”的督导、检查体制。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念偏差、研究滞后;源流分歧隔膜了理论移植;概念界定显存标准歧义;传统思维惯性成为实践的强力阻滞;理论缺陷引致实践恶化;理论建构需同实践契合交融。 最后,论文有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发展相关的“当前几种影响较广、深具发展潜力的重要模式”补充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学校体育 课外活动 基础教育 理论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0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序言15-29
- 一、 研究缘起15-18
-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18-20
- (一)理论意义18-19
- (二)实践意义19-20
- 三、 文献综述20-25
- (一)国内有关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研究综述20-23
- (二)国外有关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研究综述23-24
- (三)对上述研究的评价24-25
-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25-29
- (一)本研究的基本思路25
- (二)主要研究方法25-29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领域说明29-37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29-34
- 一、 课外活动29-30
- 二、 课外体育活动30-32
- 三、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32-34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领域说明34-37
- 一、 关于选定“基础教育阶段”研究的说明34-35
- 二、 关于选定“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的说明35
- 三、 关于选定“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的说明35
- 四、 关于选定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的说明35-37
- 第二章 中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历史梳理37-63
- 第一节 中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历史沿革与演变37-53
- 一、 近代以前的回顾37-38
- 二、 近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萌生38
- 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演变38-53
- 第二节 历史上国外影响较大的理论概述53-58
- 一、 近代历史53-54
- 二、 杜威的活动论54-55
- 三、 弗莱特威尔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55-56
- 四、 “第三课程”理论的影响56-58
- 第三节 中外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之差异58-63
- 一、 “源”与“流”分歧58-59
- 二、 教育基础理论不同59-60
- 三、 文化传统差异60-63
- 第三章 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当代解读63-75
- 第一节 “教学”概念取代“教育”63-65
- 第二节 凯洛夫教育学理论对我国的深远影响65-68
- 一、 教育学影响65-66
- 二、 学校体育的影响66-68
- 第三节 建国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68-70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理论矛盾70-71
- 第五节 学校体育价值诉求的偏差71-75
- 一、 对学校体育的再认识71-72
- 二、 学校体育价值实现的主体72-73
- 三、 我国学校体育价值主体诉求的偏差73-75
- 第四章 思维惯性与现实的脱节75-101
- 第一节 奥运金牌逐年飙升而学生体质却持续下降75-79
- 一、 奥运金牌逐年飙升75-76
- 二、 学生体质持续下降76-79
-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流失79-86
- 一、 体育课的流失79-82
- 二、 课外体育活动的流失82-83
- 三、 片面追求体育达标83-86
-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86-87
- 一、 娱乐精神的忽略86
- 二、 情感互动的缺乏86-87
- 第四节 社会对体育缺乏完善的保障监督机制87-90
- 一、 学校体育法制建设的不足及滞后87-89
- 二、 监管、督查、问责制度的缺失89-90
- 第五节 教育评估和升学考试的缺位90-92
- 一、 教育评估的缺位90-91
- 二、 升学考试的缺位91-92
- 第六节 认识偏差与理念缺失使国家行政难能作为92-101
- 一、 党和政府的重视92-98
- 二、 教育实践中政府难作为98-101
- 第五章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构建101-131
- 第一节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基础101-106
- 一、 心理学基石101-103
- 二、 社会学阐释103-104
- 三、 教育学论证104-105
- 四、 体育学来源105-106
- 第二节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当代特点106-109
- 一、 全体性107
- 二、 时间规定性107
- 三、 多样性107-108
- 四、 自主性108
- 五、 人文性108-109
- 第三节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任务109-114
- 一、 主要任务109-112
- 二、 次要任务112-114
- 第四节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目标体系的构建114-120
- 一、 理论依据114-117
- 二、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目标体系117-118
- 三、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终极目标118-120
- 第五节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120-126
- 一、 基本原则120-123
- 二、 组织管理体系123-125
- 三、 督导125
- 四、 检查与评估125-126
- 第六节 实施策略126-131
- 一、 正确把握理念、指导思想及价值取向126-127
- 二、 加强地方政府监督、问责127
- 三、 健全制度保障体系127-129
- 四、 加强责任人的体育能力培训129
- 五、 健全“多方关注、齐抓共管”的督导、检查体制129-131
- 结论131-135
- 余论135-145
- 参考文献145-157
- 附录157-162
- 致谢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陈玉忠;徐箐;;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及未来走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3 粟进英;赵菁;;课外活动在美国[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年04期
4 徐永生;;课外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5期
5 阮永福;李峰;;对中国是“体育强国”提法的质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苗彩成;王平萍;;小学生课外活动的现状与开展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年26期
7 张传龙;;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1年18期
8 李艳丽;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人文性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阎智力;王世芳;;中国百年学校体育思想与课程目标的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杨延;学业负担不轻 课外活动不少 看新加坡政府如何在学业与活动间调控与平衡[J];上海教育;2005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雪梅;美国中小学体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2 郭峰;北京市城区初中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3 王淑华;杜威教育哲学述评[D];湘潭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5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