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政策网络视阈下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22 23:07

  本文关键词:政策网络视阈下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之目标,该目标的提出也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更高质量就业”必然要求有更高质量的就业政策提供指导,获得更佳的政策效果。随着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高速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给予高度重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执政为民的首要责任。在学术界,不论是从教育学、经济学还是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出发,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厚;相比之下,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学术关注和研究成果并没有与其在现实中的地位相匹配。同时,形势越发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就业政策从制定到实施过程中机制构建的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落实。本选题首先对国内外研究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相关成果进行了述评,发现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式给政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思路,而从公共政策角度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所面临的问题,本课题选择了政策网络研究范式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现状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政策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问题,二是大学生就业政策主体之间的功能结构问题,三是政策主体对于政策环境的适应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政策网络理论对研究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的价值与适用性,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解析: 第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政策网络主体分析。大学生就业政策面对着众多的政策主体,因其广泛性与多元性是难以清楚界定的。笔者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等相关主体进行全面而详尽的剖析,政策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而网络中的功用进行客观表述,接下来将以政府的主导作为考察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线,说明主体之间的互动对政府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影响。 第二,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分析。这里笔者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网络规模、网络边界、网络的深度与强度以及政策网络关系的性质进行充分界定。网络规模即特质政策网络所包含的主体数量,以及每个主体内部的规模大小;网络边界即具体政策网络的主体范围、类别和区分相关主体的具体标准。网络的深度是政策网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政策网络主体的层次,网络的强度是政策网络对于政策过程的影响力的大小以及稳定程度。此外,还考察了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第三,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环境及政策主体的策略分析。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剖析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网络环境,描述在政策环境的影响下,政策网络主体采取何种策略。我们总结的政策主体中,政府将会在保持着权威的支配地位的同时,维护公共利益;高校将会尊重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地配合与调整;而大学生群体将会接受政策,同时积极寻求可能来改变现状;用人单位将会在博弈与合作中生存与发展,并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其他社会公众会在政策网络中倾向于提出总体性要求,积极利用现有渠道表达诉求。主体之间形成的政策网络仍是碎片化的,只有找到政策主体之间的共性才能构建一个整体性的网络,因此本文对影响行动者在政策网络中采取策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全文共分为七章,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包括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阐述本文选题背景、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本文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界定了政策网络、大学生就业政策等核心概念,其次阐述了政策网络基本理论和大学生就业政策理论,最后分析了政策网络理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的适用性,并构建了大学生就业政策网络的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由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组成,第三章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现状分析,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以及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基本体系、特征及不足进行论述。第四章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政策网络主体,对主体的构成、各主体的需求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第五章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网络结构,对政策网络结构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并分析政策网络结构的功能。第六章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环境及政策主体在政策环境的影响下采取的策略。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七章,本部分提出了政策网络视阈下的提升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质量的策略,也是本文的结论与研究展望,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需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 政策网络 政策网络主体 政策网络结构 政策网络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7.38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5
  • 第一章 绪论15-43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5-18
  • (一)问题的提出15-17
  • (二)研究意义17-18
  • 二、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18-37
  • (一)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综述18-26
  • (二)国内外政策网络理论研究综述26-37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37-39
  • (一)研究思路37-38
  • (二)研究方法38-39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点39-43
  • (一)研究内容39-41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41-43
  • 第二章 政策网络与大学生就业政策基本理论概述43-69
  • 一、相关概念解释43-48
  • (一)政策网络43-45
  •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45-48
  • 二、基本理论48-57
  • (一)政策网络基本理论48-52
  •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相关理论52-57
  • 三、政策网络理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的适用性分析57-63
  • (一)政策网络理论对于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价值57-61
  • (二)政策网络理论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可行性分析61-63
  • 四、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网络基本分析框架的构建63-69
  •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主体分析66
  •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网络结构分析66-67
  • (三)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网络的环境及政策主体策略分析67-69
  • 第三章 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现状分析69-84
  •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发展69-74
  • (一)统包统分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政策69-70
  • (二)双向选择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政策70-72
  • (三)自主择业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政策72-74
  • 二、中国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现状分析74-84
  • (一)中国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及其实施的现状74-75
  • (二)中国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基本体系75-77
  • (三)中国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特征77-78
  • (四)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78-84
  • 第四章 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主体分析84-103
  •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主体构成84-92
  • (一)政府:就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84-86
  • (二)高校与用人单位:就业政策的践行者86-89
  •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终极指向者89-91
  • (四)其他主体:就业政策的潜在影响者91-92
  •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主体需求92-96
  • (一)政府的需求92-93
  • (二)高校与用人单位之践行者需求93-96
  • (三)大学生的需求96
  • 三、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主体关系96-103
  • (一)政府与大学生的关系96-97
  • (二)政府与高校的关系97-99
  • (三)政府与用人单位的关系99-100
  • (四)高校与用人单位关系100-101
  • (五)大学与用人单位的关系101-103
  • 第五章 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分析103-128
  •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静态分析104-112
  •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性质分析104-105
  •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规模分析105-108
  •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关系边界分析108-110
  • (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关系深度与强度分析110-112
  •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动态分析112-121
  • (一)政策网络主体的政策期望112-117
  • (二)政策网络主体的利益冲突117-119
  • (三)政策网络主体利益冲突的妥协及共识的寻求与调整119-120
  • (四)政策网络主体在政策网络结构中的行为规则120-121
  • 三、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特征121-126
  •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形态特征121-122
  •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模式特征122-124
  •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形态连接124-126
  • 四、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结构功能126-128
  • (一)信息交换功能126
  • (二)协调功能126-127
  • (三)合作功能127-128
  • 第六章 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环境及政策主体策略分析128-149
  •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网络环境128-136
  • (一)政治环境128-131
  • (二)经济环境131-133
  • (三)社会环境133-136
  • 二、政策主体在政策网络中采取的策略136-149
  • (一)政府在政策网络中采取的策略137-141
  • (二)高校在政策网络中采取的策略141-143
  • (三)大学生在政策网络中采取的策略143-145
  • (四)用人单位在政策网络中采取的策略145-147
  • (五)其他主体在政策网络中采取的策略147-149
  • 第七章 政策网络视阈下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进路149-166
  •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网络主体的构成与协调149-153
  • (一)政府谋划,提升与强化就业工作地位149-150
  • (二)政府角色调整,注重职能转换与有效引导150-152
  • (三)多维政策网络主体的联动与契合152-153
  •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网络结构的生成与优化153-160
  • (一)注重政策底线伦理的维系153-156
  • (二)注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156-158
  • (三)建立就业协商和谈判机制158-160
  • 三、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网络生态的提升与凝塑160-166
  • (一)良好的政策顶层设计160-162
  • (二)高校学科和专业的设置要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162-163
  • (三)用人单位良好的用人标准与尺度163
  • (四)凝塑良好的就业意识163-166
  • 结语166-167
  • 参考文献167-179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79-180
  • 后记1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秀美;大学生就业环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3期

2 王波;赵研;郝金;;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与大学生就业耦合关系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3 郝燕;;大学生择业观与用人单位需求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2期

4 刘泽照;;基于政策网络向度的中国住房政策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甘北林;关于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人才;1998年03期

6 杨雅厦;;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就业促进[J];科技和产业;2012年03期

7 阙祥才;唐永木;;贫困——一个人力资本视角的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8 郭平;颜烨弘;黄凌子;席鹏辉;;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分析及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9 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J];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01期

10 谭羚雁;娄成武;;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与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牛雪峰;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城市劳动力市场时空演变的相互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岳武;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郝向宏;大学生村官形象的建构与媒体传播[D];武汉大学;2012年

7 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袁潇;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花双莲;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张和生;高考公平问题的伦理审视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政策网络视阈下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62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1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