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特点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01:07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特点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寻求高水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根据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年末,全国有2.45亿流动人口,已达全国总人口数的六分之一。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迁移呈现了“长期化”和“家庭化”的趋势,许多儿童因为父母在异地务工没有人照看,也随之流入到城市,成为流动儿童。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0-17岁城乡流动儿童有3581万,其中80.35%的流动儿童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即农村流动儿童人数为2877万。流动儿童随父母从农村或小城镇迁移到大城市,其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完成正常发展任务的同时,亟待解决由环境变更带来的适应问题,而是否能够顺利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的身体发展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定。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在综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现有的关于移民、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定义、维度、特点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20名流动儿童,10名流动儿童家长以及4名班主任访谈,提出了关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定义和维度;在此基础上,设计编制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问卷。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200名小学流动儿童进行预试,并修订问卷;再对532名小学和初中的流动儿童进行正式施测,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并分析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特点,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从中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和访谈研究提出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定义:流动儿童与迁入地社会居民个体、社会群体之间在社会文化生活上相互接受、相互适应、相互渗透,以缩小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的差异并最终融汇到共同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过程。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可以分为四个维度:文化融合、交互融合、身份融合和心理融合。(2)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测量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问卷,经过预试、初试和正式施测,检验了问卷的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相关研究。(3)我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特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各维度之间发展不平衡。在文化融合和交互融合方面发展相对较好,而身份融合和心理融合较差。在身份融合方面,融合型和融入型的流动儿童比例较小,边缘型和分离型的流动儿童比例较大。不同性别、出生地、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不同。不同教养类型下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程度不同。(4)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特点:不同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的流动儿童家庭环境存在显著不同。三种不同类型家庭环境下的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程度不同:平衡型家庭环境的流动儿童融合程度最好,其次是中间型,最差是极端型。(5)不同性别、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不同。不同性别、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不同。(6)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和适应性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情感温暖对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心理韧性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7)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不仅能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还能通过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进而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家庭环境中的适应性不仅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还能通过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和情感温暖进而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8)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作为调节变量,既能影响家庭环境对社会融合的直接作用,还能影响家庭环境通过教养方式影响社会融合的中介作用。当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较低时,亲密度和适应性预测社会融合的作用也降低,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和过度保护的负向预测作用变大,情感温暖的正向预测作用变小;当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较高时,亲密度和适应性预测社会融合的作用也变大,而教养方式中的拒绝的负向预测作用消失,过度保护的负向预测作用变小,情感温暖的正向预测作用变大。
【关键词】:流动儿童 社会融合 家庭环境 教养方式 心理韧性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前言12-15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5-38
  • 1 流动儿童的界定15-16
  • 2 社会融合的概念16-20
  • 2.1 社会融合概念的起源16-18
  • 2.2 国外移民的社会融合18-19
  • 2.3 国内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19-20
  • 3 社会融合的维度20-26
  • 3.1 移民的社会融合维度20-23
  • 3.2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维度23-24
  • 3.3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维度24-26
  • 4 相关理论模型26-32
  • 4.1 社会融合的理论模型26-29
  • 4.2 家庭影响的理论模型29-32
  • 5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研究32-38
  • 5.1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特点32-33
  • 5.2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33-35
  • 5.3 家庭因素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研究35-38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38-44
  • 1 已有研究的不足38-41
  • 1.1 社会融合的概念和维度38-39
  • 1.2 社会融合的理论依据39
  • 1.3 社会融合的测量工具39-40
  • 1.4 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40-41
  • 2 研究意义41-42
  • 2.1 理论意义41
  • 2.2 实践意义41-42
  • 3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整体思路42-44
  • 3.1 研究的主要问题42
  • 3.2 研究的整体思路42-44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44-113
  • 研究1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概念和维度的质性研究44-59
  • 1.1 研究目的44
  • 1.2 研究问题44-45
  • 1.3 研究方法45-50
  • 1.4 研究结果50-56
  • 1.5 讨论56-57
  • 1.6 小结57-59
  • 研究2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测量工具研究59-76
  • 2.1 研究目的59
  • 2.2 研究问题与假设59
  • 2.3 问卷设计和变量操作化59-61
  • 2.4 研究方法61-66
  • 2.5 研究结果66-73
  • 2.6 讨论73-75
  • 2.7 小结75-76
  • 研究3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特点、家庭环境的影响及机制研究76-113
  • 3.1 研究目的76
  • 3.2 研究问题与假设76-77
  • 3.3 研究方法77-79
  • 3.4 研究结果79-102
  • 3.5 讨论102-112
  • 3.6 小结112-113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113-117
  • 1 家庭环境影响社会融合的理论模型构建113-114
  • 2 对策建议114-115
  • 3 研究创新和贡献115-116
  • 4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116-117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6
  • 附录126-135
  • 附录Ⅰ 访谈提纲126-128
  • 附录Ⅱ 访谈编码手册128-130
  • 附录Ⅲ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问卷130-132
  • 附录Ⅳ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132-133
  • 附录Ⅴ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133-134
  • 附录Ⅵ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134-135
  • 后记135-136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1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余运江;孙斌栋;孙旭;;基于ESDA的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研究——以上海为例[J];人文地理;2014年02期

2 伏干;;外来务工人员语言能力的多维分析——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证据[J];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02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陆自荣;徐金燕;;社区融合测量的去经济维度?——兼析“整合”与“融合”的概念功能[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2 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谢雨锋;杨晖;;西安市农民工社会融合状况调查报告[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2007浙江就业报告 农民工问题研究 农民工生存状况和社会融合——以宁波为例[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强;缪建东;;成人教育在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职能——基于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的分析视角(节选)[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皓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高剑;公共治理应加速推进社会融合[N];东莞日报;2009年

3 贺丹;中德人口挑战与社会融合合作项目正式启动[N];中国人口报;2011年

4 记者 吴少杰;人口挑战与社会融合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人口报;2012年

5 见习记者 曹方超;应为社会融合扫清制度障碍[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6 记者 王洋;中德人口挑战与社会融合项目专题研讨会召开[N];中国人口报;2011年

7 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 黄振辉;如何破解新老中山人社会融合难?[N];中山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徐树才 方炜杭 汪洁;办学要与社会融合[N];福建日报;2011年

9 ;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基本特点[N];中国人口报;2011年

10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试点启动[N];中国人口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卓然;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特点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艳俊;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的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2 刘媛媛;上海市职业学校非沪籍学生社会融合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郑小诺;教育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4 李新;社会保障视角下退休回沪知青社会融合指标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5 叶嘉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6 朱秉渊;在京韩国人及其社会融合状况[D];山东大学;2013年

7 宋江帆;利益调整与制度变革:新居民社区融入与社会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杨晨;2000年以来欧盟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成人教育政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9 孙琳琳;基于社会保障的退休回沪知青社会融合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10 杨加成;城市化进程中主动失地农民社会融合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特点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62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8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