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需要从研究-实践-创新三个层面来进行。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日益进入到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大学生的就业和成才压力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本文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视角,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研究表明,在信息及知识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人才竞争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可排列为知识型人才、学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即目标、过程、制度、评价,它们之间既注重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又注重知识和实践相统一。本文首先运用需求维度模型分析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师和学生视角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培养模式及结构上的统一;然后,在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偏差测度模型设计出一套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及流程,进而使得人才培养系统化、科学化,以期实现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共赢;本文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主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并利用粗糙集属性简约理论对高校进行评价;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上,将高校学习理论的工具运用到人才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从教师的教学手段、研究方法和学生的第二课堂三个角度阐述培养机制的建立,以期对未来的具体工作产生实践价值。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型 人才培养维度 创新人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提出问题10-11
- 1.1.3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12-14
- 1.2.1 论文研究内容12-13
- 1.2.2 论文主要创新点13-14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4-16
- 1.3.1 研究方法14-15
- 1.3.2 技术路线15-16
- 第二章 创新及创新人才相关理论回顾16-31
- 2.1 创造与创新的基本概念16-18
- 2.1.1 创造及创新的内涵16-17
- 2.1.2 创新人才与创新能力17-18
- 2.2 智力、非智力因素与科技创新18-21
- 2.3 社会环境因素与科技创新21-22
- 2.4 科技知识与科技创新22-23
- 2.5 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现状23-25
- 2.6 国内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5-30
-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维度模型研究31-48
- 3.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及构成31-34
- 3.2 高校不同群体对于人才培养的差异建模34-38
- 3.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证分析38-47
- 3.3.1 调查问卷的样本选取和设计38-39
- 3.3.2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实施39-41
- 3.3.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研究41-43
- 3.3.4 调查数据检验43
- 3.3.5 实证问题结论及分析43-47
-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基于控制论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8-56
- 4.1 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8
- 4.2 国内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48-50
- 4.2.1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8-49
- 4.2.2 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9-50
- 4.2.3 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评价50
- 4.3 控制理论与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50-55
- 4.3.1 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50-51
- 4.3.2 基于控制论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体系研究51-53
- 4.3.3 高校创新人才模式的构建流程53-54
- 4.3.4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原则54-55
-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56-83
- 5.1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研究必要性56-57
- 5.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57-58
- 5.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58-61
-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58
- 5.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测试58-60
- 5.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优化方法60-61
- 5.4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61-64
- 5.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流程构建61
- 5.4.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61-64
- 5.5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64-69
- 5.6 实证分析69-81
- 5.6.1 属性约简的基本理论69-71
- 5.6.2 属性约简算法71-73
- 5.6.3 理论背景及支持向量回归理论73-79
- 5.6.4 构造粗糙集与支持向量机的结合模型[94-118]79-81
- 本章小结81-83
- 第六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83-113
- 6.1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83-87
- 6.1.1 构建培养目标体系83-85
- 6.1.2 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构建85-87
- 6.2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87-99
- 6.2.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87-90
- 6.2.2 第二课堂培养体系构建90-99
- 6.3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99-103
- 6.3.1 制定管理规章制度100
- 6.3.2 实施培养方案100-103
- 6.4 激励机制——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103-108
- 6.5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估机制108-111
- 本章小结111-113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13-114
- 参考文献114-121
- 附录121-123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123-124
- 致谢124-1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自华;贺召平;康中华;;创新实验观念 培养就业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4期
2 汪东风;林洪;徐玮;刘树青;张莉;杜亚楠;;在本科生中开设创新实验的若干做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年12期
3 ;我院在全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评选工作中榜上有名[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白广梅;王小逸;;促进创新实验项目不断产生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8期
5 熊德鑫;;物理创新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1年24期
6 于晶;苍晶;;浅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的必备条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李兆辉;金英爱;矫振伟;张群力;刘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的思考与实践[J];河南科技;2013年20期
8 吴宝平;;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12期
9 高远浩;郑直;贾晓红;李静;;大学生化学创新实验实施程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8期
10 盛芳剑;;创新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J];湖南中学物理;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国华;;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实践活动的探讨[A];2012年河南省护理科研暨临床护理PBL实践教学骨干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2 周静;;校外科技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初探[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3 余晓峰;刘汝海;;立足教材 创新实验 培养探究能力[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年
4 陈曦;冯希平;张玮;;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A];第八届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韦林;仲政;郑百林;;力学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实验项目建设与探索[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武亚莉;吕春;;开创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张爱民;;土木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汪晖;李晓霞;郑丹;李开元;李一村;;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中的师生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A];第八次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9 李维晖;张宏;陈新;;探索新理念与实施新课标——浅谈选修课程的创新实践[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周雅;董立泉;胡摇;赵跃进;郝群;宋勇;;自主创新实验课程的研究与探索[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孙理;我省到2015年将建设300所科技创新实验学校[N];兰州日报;2013年
2 韶关日报记者 王善业;省社会创新实验基地昨授牌[N];韶关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覃兴华 通讯员 张旭鹏;创新实验天地宽[N];张家界日报;2014年
4 记者 程墨;武大投800万建创新实验中心[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陈丽霞 王怀民;武大建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N];湖北日报;2008年
6 记者 张守敏;市政协举办主席接待委员日活动[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7 记者陈欣然 通讯员武冰洁;工大创新实验班首次招生[N];天津教育报;2011年
8 记者 刘玉林;“教育创新实验区”将覆盖全市[N];临汾日报;2011年
9 本报通讯员 高德新 张蕊;创新的智慧在这里闪光[N];济南日报;2012年
10 杨彦青 刘和旭;创新人才助推强军梦[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章;普适性创新实验场面物联监管平台及关键技术[D];山东大学;2015年
2 胡睿佳;中学物理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崔莉;我国高校创新实验班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4 张崴;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建华;中学开展“低成本物理创新实验”设计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军丽;我国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7 王佳;高中物理创新实验拓展课程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8 宋洁;融合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中学生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D];西南大学;2011年
9 于子轩;“科技创新实验班”生命科学课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调查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麦宁;本科创新实验班教育质量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6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