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06:15

  本文关键词: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的课程改革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是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最低目标要求,它规定了学生必须要达成的学习结果,教科书内容与课程目标要求应该一致,否则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历史教科书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出现了偏差,教科书内容设计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导致历史课程改革效果受到了影响。 对于教科书内容编写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刚起步,尚无学者从基于课程标准的视角系统研究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问题。教科书内容编写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影响到课程目标的实现。探寻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方法,减少教科书内容与课程目标要求之间出现的偏差,有助于找到问题解决的根源与方法。 本研究具体探讨三个基本问题: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理论要求是什么?基于课程标准的视角,历史教科书编写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去编写历史教科书?本研究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回答上述问题,进而提出了如下的主张和结论。 教科书编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我国此次课程改革所持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观,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经验课程观、人本主义课程观等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应遵循历史学科的特点,遵从目标模式理论的要求,满足学生能力发展与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需要,使教科书成为学生探究历史、体验历史的文本。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历史教科书编写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科书编写未能处理好“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未能生动再现历史的场景,文本抽象、干瘪,某些内容没有尊重历史,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造成教科书编写不理想的原因是:编写者受意识形态教育的约束,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与考试负担,课程标准缺失行为标准,教科书编制理论的不成熟,编写者习惯采用“教本”式编写方式,等等。编写者主要根据内容标准编写教科书,历史教师过于依赖教科书文本进行教学。教科书编写存在问题,自然会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与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对教科书编写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建构了基于标准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策略与方法。传统历史教科书编写重视内容的落实,忽略了课程目标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课程目标视角出发探寻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策略,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文章结合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探讨了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策略;并初步研究了如何处理好意识形态教育与历史课程目标之间关系这一棘手的编写问题,具体从意识形态教育、公民素养教育、历史认识形成等层面分析了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策略。为了使教科书编写时刻围绕课程目标的达成,编写者可以采用逆向设计的编写方式。逆向设计原是一种教学设计方式,本文将其迁移到对教科书编写的研究上,并对教科书逆向设计的编写方法做了一定的分析。编写者一般从整体编写的角度思考教科书编写问题,本文是从三维目标的视角提出编写策略,需要编写者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结合具体的内容标准,采用逆向设计的编写方法,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灵活将它们落实在编写中。 教科书内容编写是落实课程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论文第一次从基于课程标准的视角研究我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策略与方法。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塑造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要求教科书应是“学本”,利于构建“儿童的历史”,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文章探讨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策略与方法,目的是为编写者提供一些编写方法上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标准 历史教科书 内容 课程目标 编写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33.5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2
  • 表图目录12-13
  • 第一章 绪论13-32
  • 1.1 选题由来13-14
  • 1.2 概念界定14-17
  • 1.3 研究综述17-28
  • 1.4 研究设计28-32
  • 第二章 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理论基础32-70
  • 2.1 教科书编写理论的多样性32-34
  • 2.2 课程理念的变化要求教科书编写做出变革34-38
  • 2.3 从课程观谈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理论基础38-48
  • 2.3.1 课程观的含义38-39
  • 2.3.2 我国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课程观39-43
  • 2.3.3 课程观对教科书编写的要求43-48
  • 2.4 从学科的特点谈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理论基础48-55
  • 2.4.1 人文知识的特点49
  • 2.4.2 历史学科的特点49-51
  • 2.4.3 学科特点与教科书编写的要求51-55
  • 2.5 目标模式理论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55-61
  • 2.5.1 目标模式理论是教科书编写与评价的依据55-56
  • 2.5.2 目标模式理论56-57
  • 2.5.3 目标模式理论对教科书编写的要求57-61
  • 2.6 学习理论与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理论61-69
  • 2.6.1 重要的现代学习理论61-63
  • 2.6.2 学习理论对历史教科书编写的要求63-69
  • 本章小结69-70
  • 第三章 现行历史教科书编写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70-130
  • 3.1 历史教科书编写存在的问题70-92
  • 3.1.1 从知识与能力维度进行分析70-87
  • 3.1.2 从过程与方法维度进行分析87-89
  • 3.1.3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进行分析89-92
  • 3.2 原因分析92-129
  • 3.2.1 学科层面93-119
  • 3.2.1.1 从历史学科特点谈教科书编写的困难93-109
  • 3.2.1.2 从历史课程目标要求谈教科书编写的困难109-114
  • 3.2.1.3 从历史文本特点谈教科书编写的困难114-119
  • 3.2.2 课程标准层面119-124
  • 3.2.2.1 目标表述的空泛,缺失行为标准119-121
  • 3.2.2.2 内容标准的简约121-123
  • 3.2.2.3 教科书编写建议的笼统123-124
  • 3.2.3 编制理论与文化层面124-129
  • 3.2.3.1 “教本”式编写定势124-126
  • 3.2.3.2 编制理论的不成熟126-129
  • 本章小结129-130
  • 第四章 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策略与方法130-240
  • 4.1 从课程目标视角谈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策略130-200
  • 4.1.1 基于课程目标编写教科书的必要性130-132
  • 4.1.2 从知识与能力层面分析历史教科书编写策略132-150
  • 4.1.2.1 基于知识目标要求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策略132-138
  • 4.1.2.2 基于能力目标要求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策略138-150
  • 4.1.3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分析历史教科书编写策略150-181
  • 4.1.3.1 历史教育的使命150-153
  • 4.1.3.2 意识形态、公民素养教育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策略153-174
  • 4.1.3.3 历史认识的形成与历史教科书编写策略174-181
  • 4.1.4 从过程与方法层面分析历史教科书编写策略181-200
  • 4.1.4.1 历史教科书编写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182-187
  • 4.1.4.2 历史教科书内容学本化设计的具体要求187-200
  • 4.2 历史教科书逆向设计编写方法的探讨200-238
  • 4.2.1 教科书逆向设计编写理论200-203
  • 4.2.2 历史教科书逆向设计编写的要求203-209
  • 4.2.2.1 明确教科书编写的目标方向203-204
  • 4.2.2.2 细化内容标准,弥补课程标准的不足204-206
  • 4.2.2.3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206-207
  • 4.2.2.4 采用便于学生理解历史的编写方式207-208
  • 4.2.2.5 落实评价先行的原则208-209
  • 4.2.3 历史教科书逆向设计编写技巧的实践209-238
  • 4.2.3.1 教科书编写目标的确立210-213
  • 4.2.3.2 细化内容标准的技巧213-217
  • 4.2.3.3 设计初步的编写方案217-219
  • 4.2.3.4 教科书内容组织与呈现的方式219-223
  • 4.2.3.5 选择、编排教科书内容223-230
  • 4.2.3.6 辅助性的教学与学习方案的设计230-234
  • 4.2.3.7 评价标准的编制234-238
  • 本章小结238-240
  • 结束语240-242
  • 主要参考文献242-24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249-251
  • 后记25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姬慧娜;;人本主义课程观视角下的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5年Z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强龙;中学教学管理中教科书使用问题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63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e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