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与人的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与人的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维度在于,普通人“对体育的理解”的转变,以及普通人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型。普通人如何理解体育、如何看待体育锻炼,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和热情,投入体育消费的程度和比例,都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理解社会转型的过程与走向,,判断社会转型的标准和成败,离不开对人们体育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考察。体育生活方式为人们更加深刻和全面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和平台。 本文以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为研究背景,以当代市民体育生活方式为基本考察对象,以市民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型为线索,从大众日常生活的层面出发,结合纵向的历史考察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探讨市民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型与变迁。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市民体育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本文将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为社会和谐进步与有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在现代性背景下,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意味着人的主体意识的生长,代表着人的主体性的发育和凸显,表明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组织和管理个体生活。换言之,体育是人的主体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的社会性的实际表达。人既是体育活动的主体,也是体育活动的条件。人的体育需要是体育生活方式产生的源泉。在现代社会中,工业技术文明支配和统治下的人类社会,对体育的需要日益强烈并且多元化。体育的社会功能日渐凸显,成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手段。 市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和个体行动性因素双重影响的结果,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社会结构转型塑造了市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具体形态,包括市民的体育意识、体育需要、体育消费、体育实践和体育生活。另外,社会转型也推动了个体体育实践,进一步培育了市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习惯,增强了市民个体的体育主体意识,加快了城市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使体育成为一个重要实践领域。体育运动实践是主体体育意识和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共同起点。主体体育意识是体育实践的导引,是体育行为的指南,它使个体的体育意识更加清晰,使个体的体育行为更加明确、更有方向。在意识和实践的互动建构过程中,主体的体育行为由无意识的参与变成了有意识的参与,“由偶然向必然”、“由偶尔随意为之到经常有意为之”转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总体性社会中,体育与政治、体育与政权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巩固新政权、维护社会稳定、进行社会动员的基本手段。在体育的定位上,体育活动为国家建设服务,体育成为国家政治的工具和附庸。群众体育运动成为党和政府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国家政权建设的手段,体育本身的意义被抽离、功能被忽略。在群众参与体育运动上,政府采取政治动员方式,号召群众参与党和政府组织的体育活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代表了政治的忠诚度和阶级立场。群众除了积极参与之外,别无选择。这一动员方式,强调政治本位和行政主导性,忽略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它将群众体育活动纳入政权建设和政治运动之中,由政府统一调度和分配资源,注重集体行动和口号的统一性、一致性,群众只是被动地响应政府的口号。政府的主导和权力的垄断,使中国群众体育运动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最终孕育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举国体制”。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国家-社会关系进一步转型,“国家”从日常生活领域退场,“社会”空间逐渐扩大,体育从此脱离国家权力的裹挟,回归日常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与政治脱钩的体育,其自主性和自由性获得了充分释放,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群众体育快速发展。 在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中,本文从市民体育生活的参与主体、参与条件、参与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市民体育生活方式在转型时期的变迁表现,为重新建构市民体育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城市大众体育发展迅速,参与规模进一步扩大,群众体育的人口基础较为雄厚。在城市,参与体育生活的主体日趋多元化,市民在性别、年龄、社会阶层、需求各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多样性。从硬件到软件,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条件进一步改善,形式更加丰富,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从体育参与格局、体育生活格局、体育发展的多元推进格局三个方面,探讨城市新型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 体育生活方式 人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12.4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25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14-18
- 1.1.1 选题缘起15-16
- 1.1.2 问题提出16-18
- 1.2 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18-21
- 1.2.1 理论意义19-20
- 1.2.2 现实价值20-21
- 1.3 基本概念界定21-22
- 1.3.1 体育生活方式21
- 1.3.2 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21-22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22-25
- 1.4.1 研究方法22-23
- 1.4.2 研究框架23-25
- 第2章 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视野与发展脉络25-45
-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启示25-31
- 2.1.1 从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唯物史观阐发生活方式25-27
- 2.1.2 从社会发展的三阶段历史形态理论论述生活方式27-31
- 2.2 当代西方哲学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启示31-35
- 2.2.1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生活方式的反思批判32-34
- 2.2.2 存在主义关于现代生活方式的理论反思34-35
- 2.3 国内学界对于体育生活方式转型的研究述评35-43
- 2.3.1 中国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转变的研究述评35-37
- 2.3.2 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及社会影响的研究述评37-40
- 2.3.3 转型期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述评40-43
- 2.4 既有研究的局限和本文的突破之处43-45
- 第3章 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意蕴和社会功能45-63
- 3.1 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意蕴45-50
- 3.1.1 体育生活方式与人的主体性45-48
- 3.1.2 体育生活方式与人的社会化48-50
- 3.2 体育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构50-55
- 3.2.1 体育生活方式的主体50-52
- 3.2.2 体育生活方式的条件52-55
- 3.3 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功能55-61
- 3.3.1 体育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56-58
- 3.3.2 体育生活方式与社会良性运行58-61
- 3.4 小结61-63
- 第4章 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研究63-84
- 4.1 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在结构和行动之间63-68
- 4.1.1 社会结构转型对市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塑造64-66
- 4.1.2 个体体育实践与市民体育主体意识的形成66-68
- 4.2 总体背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68-76
- 4.2.1 “国家”退场与体育回归日常生活69-73
- 4.2.2 “社会”空间扩大与群众体育兴起73-76
- 4.3 个体原因: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76-82
- 4.3.1 个体价值观念的“理性化”和“生活化”76-78
- 4.3.2 从“生存伦理”到“生活质量”的转变78-82
- 4.4 小结82-84
- 第5章 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研究84-109
- 5.1 参与主体:从单一到多元84-90
- 5.1.1 参与主体的年龄状况85-86
- 5.1.2 参与主体的性别状况86-87
- 5.1.3 参与主体的阶层状况87-88
- 5.1.4 参与主体的需求状况88-90
- 5.2 参与条件:从硬件到软件90-97
- 5.2.1 体育生活的空间条件90-92
- 5.2.2 体育生活的时间条件92-93
- 5.2.3 体育活动的收入条件93-94
- 5.2.4 体育活动的消费条件94-97
- 5.3 参与形式:从动员到自主97-106
- 5.3.1 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97-99
- 5.3.2 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99-101
- 5.3.3 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101-104
- 5.3.4 体育活动的总体效果104-106
- 5.4 小结106-109
- 第6章 构建城市新型体育生活方式的方向和路径研究109-133
- 6.1 建立“主体-意识-行动”的大众化体育参与格局109-118
- 6.1.1 培育体育参与主体,鼓励大众体育发展109-113
- 6.1.2 增强体育参与意识,营造体育生活氛围113-115
- 6.1.3 促进体育参与行动,形成全民体育热潮115-118
- 6.2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的一体化体育生活格局118-125
- 6.2.1 发展家庭体育,推动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119-120
- 6.2.2 发展学校体育,推动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120-122
- 6.2.3 发展社区体育,推动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122-125
- 6.3 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推进格局125-133
- 6.3.1 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推进格局125-128
- 6.3.2 构建“市场决定”的多元推进格局128-130
- 6.3.3 构建“社会支持”的多元推进格局130-133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133-137
- 7.1 基本结论133-135
- 7.2 研究展望135-137
- 参考文献137-149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1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元玉,王林;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J];安徽体育科技;2002年03期
2 杨丹;对中国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秦椿林,孟文娣,苗治文,靳厚忠;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5 黄迎乒;;河南省城市社会体育人口阶层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6 湛育明;;高校高职称群体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7 常丽英;杨永强;;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策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涂传飞;;顾拜旦体育思想悖论及对现代奥运会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9 孔文清,陈卓源;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马惠娣;;休闲、休闲体育、后北京奥运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杨世木;我国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刘明生;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7 潘丽霞;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8 肖谋文;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9 徐佶;小康社会珠江三角洲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10 陈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体育消费行为阶层分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与人的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64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