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19:02

  本文关键词: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及问题解决的需要使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在组织、制度上进行改革,如组建实体或虚拟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等。大量相关研究表明,跨学科组织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成熟的运行机制。且相关研究都是从组织、制度、文化层面进行的。学科交叉与会聚的实质是作为知识载体、具体实践者的高校教师间的学术交往。因此,本研究转换研究视角,把“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影响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种种因素及各因素在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中的运行机制。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利益等跨越学科边界或专攻领域进行的私人间、面对面的学术互动或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的语言上的学术交流行为。它与高校教师私人学术生活及私人学术关系密切相关。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蕴含在高校教师日常学术生活中,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从高校教师日常生活中挖掘研究资料。基于以上考虑,我采取了如下研究路径: 首先,采用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事例进行分析及理论上进行深度诠释的研究策略,深刻、全面地把握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现实,在此基础上建构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中层理论。具体研究步骤如下:一是通过学术人自传、口述史、回忆录、学术著作的序言及后记等搜集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事例,对事例进行历史社会学分析和过程一事件分析。二是在科学网上搜集学术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体验写的关于跨学科交往事例的相关博文,对博文进行文本内容分析。在上述两部分研究结论基础上,建构关于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中层理论。 其次,对建构的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中层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研究步骤如下:根据建构的中层理论提出相关研究假设,根据研究假设编制调查问卷。对江浙沪地区7所研究型大学的经济学系、物理学系、材料工程学院和实体跨学科研究中心的教师,通过邮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方面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研究假设的检验进一步完善了关于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相关理论。 最后,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中层理论进行了完善,同时提出了本研究对促进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改革学理上的启发建议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研究结论简述如下: 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解决的需要、学术人因时间、精力有限只受到一门或少数几门学科的训练所带来的自身局限性、某些学科科研所需物质资源等现实条件的限制等都要求不同学科或专攻领域的高校教师,为了优势互补必须进行跨学科交往。 实证分析证明,高校教师的学术生活受其所在学科特点的影响,有其学科属性。学科属性不同,高校教师学术交往特点也不同。跨学科交往在高校教师学术创新中确实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跨学科交往的各种形式还没有被大部分教师利用起来,跨学科交往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高校教师将与谁进行跨学科交往看似具有偶然性,其实它受到社会结构因素的限制。社会结构因素表现在:①高校教师求学期间积累的学术关系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与导师的学术水平、个人声望及所具有的学术圈的关系网络密切相关。②高校教师所在的学术组织机构、机构的地位、声望等框定着高校教师学术交往的范围。 高校教师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跨学科交往:①是基于共同的学术兴趣、爱好或利益自发组建的非正式学者社群。在非正式学者社群中,高校教师因其共同的价值观、相互信任等建立的感情基础使他们可以较容易地克服学科文化带来的障碍。非正式学者社群也有利于激发学术热情。②是通过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等在不同场合与他人的相遇相识。③是在正式的跨学科组织中的交往。强调跨学科交往社会结构因素的限制并不是否认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机会的获得受到学术系统内部运行规则如优势积累效应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认可机制的影响。实证分析证明,高校教师的社会资本及从事学术研究的热情越高,与其他学科教师相识的机会越多。 高校教师所处的各种宏观环境:如高校教师所在学科的学科文化(学科知识、研究方法、价值观等)、中国上下尊卑分明的社会等级结构及人际关系特点、学术系统中的等级结构及“场域”特性、目前中国科技管理评价体制等都影响高校教师具体的跨学科交往过程。对高校教师本人来说,他们是否有自己的科研专长、合作中是否遵守学术规范及合作的目的等也都影响着合作成功的可能性。 实证分析证明,院系组织形式、学科知识、研究规范、跨学科成果的发表与认可、学术职业中的个人主义特点等虽然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它们并不是跨学科交往中最主要的阻碍性因素。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是利益。利益具体表现在:高校教师为维护所在学科领地所形成的学科利益。院系组织对高校教师学术成果的评价及人事管理制度,而这与目前的科技管理评价体制密切相关。高校教师有进行跨学科交往的愿望,但目前比较缺少跨学科交往的平台与机会。 本研究对实践层面改革的启发建议为:①为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提供平台与机会。②积极培育高校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学者社群。③在现行的学术体制还没有改进的条件下,合作双方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学术小环境,就利益分配进行协商从而达成共识。
【关键词】:高校教师 跨学科 交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5.1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3
  • 绪论13-64
  • 第一节 选题原由13-15
  • 第二节 文献述评15-50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思路50-56
  • 第四节 研究方法论及方法的选择56-64
  • 第一章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传记史研究64-113
  • 第一节 “学术创新”概念界定64-66
  • 第二节 进入学术关系网络结构内部66-68
  • 第三节 学术关系资本与知识资本的获得68-72
  • 第四节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主要形式72-95
  • 第五节 跨学科交往机会获得中的运行规则95-101
  • 第六节 跨学科交往中的障碍101-104
  • 第七节 跨学科交往的孕育104-110
  • 研究小结110-113
  • 第二章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博文内容分析113-149
  • 第一节 跨学科交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113-119
  • 第二节 跨学科交往中的障碍119-124
  • 第三节 跨学科合作成功的条件及应遵循的规则124-136
  • 第四节 学术交往所寄寓的学术生态环境136-146
  • 研究小结146-149
  • 第三章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实证分析149-213
  • 第一节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中层理论建构150-154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编制、发放与回收154-157
  • 第三节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特点实证分析157-175
  • 第四节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75-186
  • 第五节 高校教师学术交往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86-204
  • 第六节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索204-209
  • 研究结论与讨论209-213
  • 结语213-220
  • 第一节 本文的基本结论213-216
  • 第二节 本文的理论与实践价值216-217
  • 第三节 未来进一步研究展望217-220
  • 附录1 科学网高校教师学术交往相关博文信息220-223
  • 附录2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调查问卷223-228
  • 参考文献228-241
  • 后记241-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勤;;高校教师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规格[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7年04期

2 张宝环;全面认识高校教师思想表现行为的若干特点[J];高等农业教育;1991年06期

3 王献策;新时期金融高校教师思想状况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4 庄红蕾;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5 王术青;;高校教师业绩档案的作用[J];兰台内外;1997年06期

6 刘合群;高校教师教育创造力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1998年02期

7 杨慧选;试论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的历史演变及发展态势[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赵文杰,姚武,施有良;高校教师体质现状的调查及体质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9 陈志鸿,黄春姣;高校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10期

10 冯套柱;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继续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厉;;我国高校教师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邢丽刃;于翔;徐博;;推进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3 周明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多层次群模糊综合决策方法[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4 王玉s

本文编号:267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67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2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