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21:04
本文关键词:我国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技术创新扩散是一项创新技术在市场中广泛应用和推广的过程,是创新技术作用于经济的有效形式。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是以大学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为扩散客体,通过一定渠道传播推广到企业,被多数企业采纳使用,并最终影响经济活动、产生效益的过程。当前,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创新驱动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重要推进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但是仍然面临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压力非常大,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亟待提升;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不足,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着缺失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现实窘境;三是大学的技术成果转化与创新扩散能力较弱,科技成果闲置和科技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如何激活闲置在大学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加快推动大学技术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向产业界、向经济领域扩散,已经成为健全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当务之急,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本文从加快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形式,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系统及要素构成、内在动力机制、过程与模式、扩散模型、影响作用及路径等关键问题,研究分析大学技术创新扩散内在机理与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推进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分为八个部分: 第1章是绪论,着重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出发,分析了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并对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概念和内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及研究框架等作以简要介绍。 第2章是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重点对技术创新扩散的时间理论、空间理论、决策理论和演化理论作了评述,分析了大学技术创新扩散前期研究成果,并对技术创新扩散相关理论(技术转移理论和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梳理。 第3章是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系统及构成要素分析,从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环境要素三个层面出发,围绕大学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企业创新采纳能力、技术创新的特性与类型、以及政策、经济、信息传播和社会环境等要素,分析了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系统构成及对于创新扩散的影响作用。 第4章是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机制研究,在分析大学与企业在技术创新扩散系统中的角色与动力的基础上,运用博弈理论尝试建立了适用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演化博弈模型,并针对企业采纳大学技术的动机和行为、以及促进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策略作了研究分析。 第5章是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与模式,在分析大学技术创新扩散一般过程和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技术创新的具体类型,研究分析了四种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的特点与扩散路径,并以我国数字电视技术、智能语音技术的创新扩散为个案,分析了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具体模式。 第6章是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型研究,在研究分析Bass模型的特点及预测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特点,把重复购买作为变量对Bass模型作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立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模型。 第7章是大学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的作用及路径分析。利用调研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相关要素对于扩散效果的影响作用及影响路径。 第8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主要创新点等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加快推进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政策建议。同时,针对本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本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本文综合运用包括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创新系统理论、技术经济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方法,对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构成要素、动力机制、扩散规律等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把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引入大学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研究框架和研究体系。对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系统构成及主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相关要素对于扩散效果的影响作用及影响路径。 (2)借鉴企业创新采纳的决策理论,运用博弈理论尝试建立了适用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演化博弈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分析了大学创新技术成本对企业创新采纳决策的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两种因素对于企业决策的综合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 (3)以创新扩散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Bass扩散模型为基础,引入重复购买的变量建立了适用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改进模型,以大学技术成果转让年实际收入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方程式,并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测分析。同时,根据大学技术创新的特点和类型,提出并分析了四种具体的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关键词】:技术创新扩散 创新体系 创新采纳 扩散机理 扩散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7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20
- 1 绪论20-4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0-39
- 1.1.1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推进20-30
- 1.1.2 健全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面临三大瓶颈30-36
- 1.1.3 推进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现实意义36-38
- 1.1.4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理论价值38-39
- 1.2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相关概念39-41
- 1.2.1 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39-40
- 1.2.2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概念界定40
- 1.2.3 技术创新扩散与技术转移40-41
- 1.2.4 技术创新扩散与技术外溢41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41-44
- 1.3.1 主要研究内容41-42
- 1.3.2 研究方法42-43
- 1.3.3 技术路线图43-44
- 1.4 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44-47
- 2 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47-72
- 2.1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47-51
- 2.1.1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47-48
- 2.1.2 国内理论研究状况48-51
- 2.2 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理论51-61
- 2.2.1 技术创新扩散的时间理论51-55
- 2.2.2 技术创新扩散的空间理论55-57
- 2.2.3 技术创新扩散的决策理论57-59
- 2.2.4 技术创新扩散的演化理论59-61
- 2.3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理论61-63
- 2.4 技术创新扩散其他相关理论63-70
- 2.4.1 技术转移理论63-65
- 2.4.2 创新系统理论65-70
- 2.5 本章小结70-72
- 3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系统及构成要素分析72-100
- 3.1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系统构成72-73
- 3.2 大学的技术创新扩散能力73-79
- 3.2.1. 大学的类型73-75
- 3.2.2. 大学的创新能力与扩散能力75-76
- 3.2.3.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形式76-79
- 3.3 企业的创新采纳能力79-82
- 3.3.1. 企业规模79-80
- 3.3.2. 企业的研发活动80-81
- 3.3.3. 企业的组织结构81
- 3.3.4. 企业文化81-82
- 3.4 技术创新的特性与类型82-88
- 3.4.1 技术创新的特性82-85
- 3.4.2 技术创新的类型85-88
- 3.5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要素88-98
- 3.5.1 政策环境88-91
- 3.5.2 经济环境91-94
- 3.5.3 信息传播环境94-96
- 3.5.4 社会环境96-98
- 3.6 本章小结98-100
- 4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机制研究100-119
- 4.1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100-102
- 4.1.1 “三螺旋”理论100-101
- 4.1.2 创新采纳决策理论101-102
- 4.2 大学推动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分析102-106
- 4.2.1 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内在要求102-103
- 4.2.2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103
- 4.2.3 大学获取办学资源的重要渠道103-105
- 4.2.4 大学教师和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105-106
- 4.3 企业采纳大学技术创新的动力分析106-108
- 4.3.1 采纳大学技术创新的预期收益106
- 4.3.2 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106-107
- 4.3.3 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强大需求动力107
- 4.3.4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107-108
- 4.4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面临的主要问题108-111
- 4.4.1 组织文化的矛盾与冲突108
- 4.4.2 政策的局限及缺失108-109
- 4.4.3 潜在的技术及市场风险109-110
- 4.4.4 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110-111
- 4.5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博弈分析111-118
- 4.5.1 模型建立的基础111
- 4.5.2 模型的基本假设111-112
- 4.5.3 企业采纳大学创新技术的得益分析112-114
- 4.5.4 模型分析114-115
- 4.5.5 采纳大学技术成本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分析115-116
- 4.5.6 政府补贴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分析116
- 4.5.7 大学创新技术成本与政府补贴的综合影响分析116-118
- 4.6 本章小结118-119
- 5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与模式119-145
- 5.1 技术创新扩散的一般过程119-124
- 5.1.1 创新 发展过程119-122
- 5.1.2 创新 决策过程122-124
- 5.2 技术创新类型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式分析124-131
- 5.2.1 突破性创新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125-128
- 5.2.2 颠覆性创新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128-131
- 5.3 案例分析Ⅰ: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扩散过程与扩散模式131-137
- 5.3.1 数字电视发展状况131
- 5.3.2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创新扩散过程131-134
- 5.3.3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创新扩散模式134-137
- 5.4 案例分析Ⅱ:我国智能语音技术的创新扩散与科大讯飞的颠覆之路137-143
- 5.4.1 智能语音技术的基本概况及产业前景137-138
- 5.4.2 我国智能语音市场的竞争态势及科大讯飞的快速崛起138-140
- 5.4.3 我国智能语音技术扩散的模式及特点分析140-143
- 5.5 本章小结143-145
- 6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型研究145-165
- 6.1 技术创新扩散模型概述及 Bass 模型分析145-153
- 6.1.1 扩散模型基本概述145-146
- 6.1.2 Bass 扩散模型的建立146-148
- 6.1.3 Bass 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分析148-150
- 6.1.4 Bass 扩散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150-151
- 6.1.5 Bass 扩散模型的应用151-153
- 6.2 Bass 扩散模型的局限与拓展153-158
- 6.2.1 柔性扩散模型153-155
- 6.2.2 引入营销策略的扩散模型155-156
- 6.2.3 引入品牌竞争的扩散模型156
- 6.2.4 引入市场潜力变量的扩散模型156
- 6.2.5 引入重复购买变量的扩散模型156-157
- 6.2.6 引入空间距离的扩散模型157-158
- 6.3 基于 Bass 扩散模型的大学技术创新扩散实证分析158-163
- 6.3.1 模型建立与说明158-159
- 6.3.2 样本数据159-160
- 6.3.3 参数估算160-161
- 6.3.4 预测与分析161-163
- 6.4 本章小结163-165
- 7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的作用及路径分析165-188
- 7.1 理论假设165-169
- 7.1.1 大学创新能力和扩散能力对于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165-166
- 7.1.2 企业研发能力对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166-167
- 7.1.3 创新扩散环境对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167-168
- 7.1.4 大学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对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168-169
- 7.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169-171
- 7.2.1 问卷设计169
- 7.2.2 变量界定及指标选择169-170
- 7.2.3 数据分析方法170-171
- 7.3 样本选择与数据整理171-174
- 7.3.1 描述性统计171
- 7.3.2 齐次性检验与方差分析171-174
- 7.4 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174-180
- 7.4.1 信度检验174-175
- 7.4.2 效度检验175-180
- 7.5 SEM 模型分析180-187
- 7.5.1 SEM 模型的确立与检验180-183
- 7.5.2 假设检验与结果解释183-185
- 7.5.3 提高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的路径分析185-187
- 7.6 本章小结187-188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188-198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188-191
- 8.2 主要政策建议191-194
- 8.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94-195
- 8.4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195-198
- 8.4.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96
- 8.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96-198
- 附录: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198-201
- 参考文献201-212
- 致谢212-21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214-21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恒昌;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高教的国际竞争优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2 侯光明,黄莉;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建设[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6期
4 曾刚;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3期
5 张凤杰;陈继祥;张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扩散转让费博弈[J];工业工程;2008年03期
6 ;2011平板消费趋势:3D与智能[J];中国数字电视;2011年07期
7 刘友金,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8 钟新;王春枝;;美国数字电视扩散路径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7年06期
9 康长杰;陈劲;;排斥性创新:一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方法[J];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10 王毅;;我国企业复杂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基于三维模型的成长路径[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267759.html